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

    1967年和1968年,Gjone和Norum最早报道了一种以蛋白尿、贫血、高脂血症和角膜混浊为特点的家族性疾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患者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增高,溶血卵磷脂水平降低,游离胆固醇磷脂酰胆碱水平增高,常累及肾脏,肾功能衰竭是本病死因。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内分泌科
    疾病别称: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症,卵磷脂胆固醇乙酰转移酶缺乏症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肾,血液血管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30%
    治疗周期:3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疾病症状:角膜混浊,蛋白尿
    相关检查:尿常规,肾脏切片,血液生化六项
    并发症:
    治疗药品:甘油磷酸钠注射液,甘油磷酸钠注射液,校准血清
  • 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方式遗传,编码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基因和编码α-结合珠蛋白的基因相连,共同位于16号染色体长臂。Gjone等确认4个来自挪威的家族患病是由于基因突变。Teisberg和Gjone估计该基因的频率为2%。

      不同的纯合子家族间和不同的杂合子家族间血浆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量和活性不同,提示该疾病有不同的基因表达。一些挪威的纯合子患者血浆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量为正常者的10%~20%,而萨丁尼亚患者为正常人的5%~10%。也有血浆中测不到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一个加拿大家族。

      (二)发病机制

      人类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上,基因系列已被测定,cDNA也已克隆成功。在分子水平,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的发病机制呈多相性,提示在多数受累的家族基因突变是独立的。一位意大利患者的酶结构缺陷是由于外显子突变。三位日本患者中,两位因不同的单一核苷酸易位导致氨基酸的替换,另三位患者因3个碱基对的插入导致多余的苷氨酸插入精氨酸和丙氨酸之间。对有些家族,cDNA克隆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未发现基因重排,也未发现异常片段。在一位只与高密度脂蛋白有关的部分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鱼眼病)患者,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基因序列正常,但是阿朴蛋白A-2基因发生了突变。

      肾脏损害可能是各种脂质成分在肾小球细胞内外沉积的结果。蛋白尿可能是由于脂质吞饮泡和致密的膜样结构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损伤所致。动脉和小动脉内持续的脂质沉积可能造成内皮细胞脱离和坏死,引起进展性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损害。

      电子显微镜显示本病患者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异常,为60nm切迹状异常颗粒。低密度脂蛋白异常有3种主要表现:

      1.90nm具有层状结构的大颗粒。

      2.30~80nm碟形颗粒。

      3.20~22nm球形颗粒。

      高密度脂蛋白异常呈现为碟形或小球状,直径约6nm。很可能这些异常脂质在各种受累组织中沉积,和(或)被吞噬细胞消化,最终形成显微镜下的“泡沫细胞”和“海蓝色组织细胞”。有人认为分子量大的低密度脂蛋白在发病机制中极为重要,可能因它的沉积导致肾小球损伤。

  • 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一般治疗

    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西医治疗

      (一)治疗

      本病无有效方法治疗,一般低脂饮食疗法、使用降脂药物和考来烯胺(消胆胺)不能有效的改变预后。血浆输注可暂时逆转异形红细胞症,并使红细胞膜的胆固醇磷脂酰胆碱比率正常,但没有关于这种疗法远期疗效的报道。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可延长已进入终末期肾脏病的本病患者的寿命,但肾移植不能增加血浆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活性,移植肾会再度发生肾损害。

      (二)预后

      肾功能衰竭是该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所有见诸报道的患者多数都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疾病,说明预后不良。

  • 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

      本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目前无有效预防措施。

  • 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饮食原则

    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

    食疗方

      饮食均衡,多吃水果蔬菜等高纤维食物,多吃鸡蛋、大豆等高蛋白质食品,注意饮食清淡,可进行适量的运动

      忌烟酒、戒辛辣、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症,卵磷脂胆固醇乙酰转移酶缺乏症
1967年和1968年,Gjone和Norum最早报道了一种以蛋白尿、贫血、高脂血症和角膜混浊为特点的家族性疾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患者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增高,溶血卵磷脂水平降低,游离胆固醇磷脂酰胆碱水平增高,常累及肾脏,肾功能衰竭是本病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