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主要是指静脉窦血栓形成,而脑静脉血栓形成较罕见,且多是由静脉窦血栓形成延续所致。按病变性质分为非炎性和炎性颅内静脉血栓两大类。颅内静脉系统包括静脉窦和脑静脉。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神经内科
    疾病别称: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颅脑
    多发人群:好发于青年人和儿童,成人患...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10%
    治疗周期:1-2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0--50000
    疾病症状:颅压增高,静脉血栓,颅内压增高
    相关检查:CT检查,脑脊液检查-化学检查-蛋白质检查,血液电解质
    并发症:癫痫,意识障碍,视盘水肿
    治疗药品:双嘧达莫片,双嘧达莫片,华法林钠片
  •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炎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均继发于感染病灶,最常发生在海绵窦和乙状窦。常见病灶有

      (1)颜面部病灶,特别是危险三角内的疖、痈等化脓性病变,易通过眼静脉进入海绵窦。

      (2)耳部病灶如中耳炎或乳突炎可引起乙状窦血栓形成。

      (3)蝶窦或筛窦炎症,通过筛静脉或破坏蝶窦壁而入海绵窦。

      (4)颈深部或扁桃体周围脓肿、上颌骨骨髓炎等,可沿翼静脉丛或侵入颈静脉而累及横窦、岩窦、海绵窦。

      (5)脑膜炎、脑脓肿可经皮质静脉累及上矢状窦。

      (6)全身性感染如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

      2.非炎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及危险因素中,有各种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的疾病或综合征

      (1)全身衰竭、脱水、慢性消耗性疾患。

      (2)妊娠及产褥期。

      (3)脑外伤。

      (4)血液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抗凝血酶Ⅲ缺乏、蛋白C、蛋白S缺乏、凝血因子Vleiden突变及活性蛋白C抵抗等)。

      (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Bechet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溃疡性结肠炎、抗磷脂抗体(包括狼疮抗凝抗体和抗心脂抗体等)综合征。

      (6)外科手术。

      (7)心脏病,先天性或获得性。

      (8)长期口服避孕药。

      (9)仍有20%~25%患者无病因或危险因素。

    二、发病机制

      一般来说,静脉血栓形成有以下三大因素,但机体不同部位静脉血栓,以不同因素为主。

      1.静脉血流滞缓。

      2.静脉管壁损伤。

      (1)化学性损伤。

      (2)机械性损伤。

      (3)感染性损伤。

      3.血液成分改变。

      (1)血黏度增加。

      (2)凝血活性增高。

      (3)抗凝血活性降低。

  •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治疗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西医治疗

    一、治疗

      颅内静脉系血栓形成应尽早诊断、及时治疗,治疗原则包括降颅压、改善循环、对症治疗及病因治疗等。

    1.炎性血栓

    积极处理感染灶,对患者血及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选择敏感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的抗生素,对病原菌不清楚者应联合应用抗生素。热退之后还应继续使用足够时间抗生素,一般抗生素应用时间不应少于1个月。

      2.非炎性血栓

      (1)外科治疗:直接进行静脉窦血栓摘除术、球囊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等。

      (2)内科治疗:主要原则是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但给药物的途径、剂量、时间、联合用药及其对血流再通的作用及副作用等尚无统一认识。

      ①抗凝治疗:已普遍应用并公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无论有无出血性梗死都应进行抗凝治疗,因为抗凝的疗效远远大于其引起出血的危险性,有出血性梗死的颅内静脉血栓患者用抗凝治疗,效果满意,抗凝在出血性梗死组并没有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性。

      普通肝素(SH):用量和给药途径原则上应根据血栓大小和范围,有无并发颅内出血等综合考虑。一般首剂静脉注射3000~5000U,之后2.5万~5万U/d持续静脉滴注。1天检测2次部分凝血激酶时间(PTT)和纤维蛋白原水平。PTT延长2倍但不超过120s。疗程7~10天,常见的并发症为颅内出血及全身出血。Einhaupl等研究报道,肝素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80%患者恢复,其中1/2恢复正常;对照组仅10%恢复,其中5%恢复正常,60%有后遗症,30%死亡。

      能够抑制凝血过程中的中心环节Xa因子活性,对体内、外,动、静脉血栓形成均有抑制作用,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很小,不需监测PTT,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极低。推荐剂量为4.1ku,2次/d皮下注射。根据神经功能恢复状态和血流再通情况决定用药疗程,一般用7~10天,而后改为华法林(华法令)维持治疗。

      ②溶栓治疗:近年来常采用经股静脉路径,进行选择性插管,能较迅速进入到静脉窦或颅内静脉,与经前囟穿刺,经额钻颅或切开穿刺相比,具有损伤小、成功率高、治疗后血管再通率高等优点。神经功能恢复与血流再通相一致。治疗前有出血性梗死者,治疗后出血范围未扩大。

      溶栓药物有尿激酶(UK)、链激酶(SK)或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尿激酶(UK)对血栓的特异性溶解作用差,溶栓需要时间长(平均71h),用量大(平均614万U),全身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高;阿替普酶(rt-PA)对血栓的特异性高,直接作用于血凝块,避免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全身出血并发症少,溶栓需时间短(平均29h),用量小(平均43mg),但两者之间的疗效和安全性缺乏交叉对照研究。

      联合用药治疗,目前文献报道,多采用血管内溶栓合用肝素治疗方法,目的在于加强溶栓剂的溶栓效果和减少溶栓剂用量,预防血栓复发。治疗方法是在血管内用阿替普酶(rt-PA)溶栓的同时,加用LMWH皮下注射,直至血流再通或神经功能恢复。维持抗凝采用口服华法林(华法令),时间在10周以上。

    二、预后

      过去报道病死率在30%~50%,近年来随抗凝及溶栓治疗的进展,病死率显著下降至5%~30%,而且长期预后良好。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对有明确危险因素,如颅内感染、颜面部病灶特别是危险三角内的疖、痈等化脓性病变、耳部病灶如中耳炎或乳突炎、蝶窦或筛窦炎症、颈深部或扁桃体周围脓肿、上颌骨骨髓炎、糖尿病、心房纤颤、血液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应尽早进行病因治疗。预防性治疗可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50~100mg/d、噻氯匹定250mg/d对二级预防有肯定效果,推荐应用;长期用药中要有间断期,出血倾向者慎用。

  •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护理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1、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

  •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饮食原则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饮食保健

    1.饮食宜清淡多汁,容易消化且营养丰富,忌食辛辣、肥腻之物,如辣椒、花椒、大蒜、胡椒等。

      2.经常食用大量新鲜水果、蔬菜、生坚果、植物籽、大豆制品及全谷食物,以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3.宜多食用生姜,可促进血液循环、净化血管、稳定血压。

      4.多喝银杏茶水,可以改善微循环及大脑功能,具有抗氧化作用。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主要是指静脉窦血栓形成,而脑静脉血栓形成较罕见,且多是由静脉窦血栓形成延续所致。按病变性质分为非炎性和炎性颅内静脉血栓两大类。颅内静脉系统包括静脉窦和脑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