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流感杆菌脑膜炎绝大部分是由b型流感杆菌所致。流感杆菌一般存在于人类的上呼吸道,根据荚膜多糖抗原成分的不同,用型特异性免疫血清作荚膜肿胀试验,将该菌分成六个血清型,即a,b,c,d,e和f型。其中b型菌对人类(婴幼儿)致病性最强。流感杆菌仅侵犯人类,发病年龄以3个月至3岁婴儿为主,因为2个月以内的婴儿体内有来自母体的杀菌抗体,故很少患病,其后随着年龄增长,来自母体的特异性杀菌抗体下降,而自身尚未能产生足量抗体,故易患此病。
二、发病机制
b型流感杆菌致病因子与荚膜有关,流感杆菌通过呼吸道侵入体内,引起鼻咽炎,感染从局部扩展,累及鼻窦及中耳。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形成败血症,通过血循环达到脑膜为最常见的侵入途径。患中耳炎、乳突炎者细菌可直接侵犯脑膜。细菌侵入脑膜后引起蛛网膜及软脑膜炎症,开始时脓性渗出物多在大脑顶部,进而蔓延到脑底及脊髓膜,有时累及脑实质,产生脑炎及脑脓肿。
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一般治疗
一、治疗
氨苄西林为具有杀菌作用的广谱抗生素,在脑膜炎症时,脑脊液药物浓度为血药浓度的30%,对治疗本病有良好疗效。对非产酶流感杆菌株,所致脑膜炎可首选氨苄西林。剂量成人6~12g/d,儿童150~200mg/(kg*d),分4~6次静脉推注(每次推15~20min或静脉滴注),也可肌内注射,疗程不少于10天或用药后至退热后7天。近年来已有本菌对氨苄西林产生耐药的报告,且用药后退热时间较长,复发率也较高。氯霉素对新生儿的毒性较大,故其剂量宜减为25mg/(kg*d)。近年来由于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广泛流行,国外主张用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头孢曲松在脑脊液内的杀菌效力强,药物在脑脊液内的浓度大大超过该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故清除脑脊液内的细菌较快,用药后发生耳聋等后遗症较少,异常神经系统体征恢复快,副作用少。剂量:头孢曲松2~3g/d,头孢噻肟4~12g/d(均为成人),分2~4次静脉给药。
二、预后
重症病例可留有后遗症,如共济失调、瘫痪、失明、耳聋、智力障碍等。
一、预防
平时应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多晒阳光,多吸新鲜空气、多在室外活动。增强抵抗力,预防呼吸道感染,用流感杆菌菌苗作预防注射,对易感婴幼儿有保护作用。
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一般护理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多出汗可将体内酸性物质随汗液排出体外,避免形成酸性体质。
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饮食原则
一、适宜食物
宜饮食清淡为主,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