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1905年秘鲁医生Alberto Barton首先发现从奥罗亚热患者红细胞内存活的杆菌微生物,后来又被多数学者所证实,因而称此病原体为杆菌状巴通体(bartonella bacilliformis),1920年培养出此病原体,并感染猴子成功,杆菌状巴通体为一种细小的革兰阴性球杆菌,大小为(0.2μm~0.5μm)×(1μm~2μm),能运动,多形性,可表现为球形,环形,卵圆形或颗粒状,有1~10根单端鞭毛,长3~10μm,在急性早期患者体内的病原体,形态更具球形,常在红细胞及内皮细胞的胞质内,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该菌要求在高营养的培养基(含动物或人血的琼脂),最佳温度为28℃,5%二氧化碳环境条件下缓慢生长,42℃不生长,生化反应极不活泼,不产生溶血素,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杆菌状巴通体细胞脂肪酸组成比其他巴通体有较多的C16∶1ω7c(占18%),并检出C12∶O和C14∶O,OConnor用凝胶电泳分析本病原体16SrRNA序列表明,其片段为1431个碱基,与五天热巴通体同源性达91.7%,其ialA和ialB两个基因与侵袭力有关,已经被克隆与表达,鞭毛为杆菌状巴通体侵入宿主细胞的重要毒力因子,有人观察到运动的巴通体如钻孔器,同时结合其他因素而使红细胞膜改变,导致巴通体侵入红细胞内。
二、发病机制:
当杆菌状巴通体进入人体血流后,首先在血管上皮增生,随后侵入红细胞内繁殖,严重患者几乎所有外周血液中的红细胞均被感染,一个红细胞可多达20个病原体,致使大量红细胞破坏,导致严重溶血性贫血,由于红细胞系的增生,至使外周血液出现有核红细胞,巨红细胞及大量网织红细胞(可达50%),白细胞变化不大,而血小板常有减少,并可见肝,脾和淋巴结的网状内皮细胞大量吞噬病原体,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肝大,有时可见小叶中心性细胞坏死;脾肿大并伴有感染,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肿胀,可导致管腔阻塞和组织缺血坏死,脑脊液检查可有细胞数增加和找到病原体,临床表现与宿主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无免疫力者可出现奥罗亚热。
巴尔通体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1、药物治疗
多种抗生素如氯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及链霉素等对杆菌状巴通体均有抗菌作用。对急性杆菌状巴通体感染,氯霉素为首选药物,因其对常见并发症-沙门菌感染也有效。
氯霉素 剂量为2g/d,分4次服,共7天。一般在服药2天后发热即可消退,病情也随着迅速好转。
四环素 口服,成人常用量:一次0.25~0.5g,每6小时1次。8岁以上小儿常用量:每次25~50mg/kg,每6小时1次。
利福平 剂量为600mg/次,1次/d,共服6天,可促进病变消退。
虽然体外汉赛巴尔通体对很多抗菌药物如复方SMZ、多西环素、红霉素及其衍生物、氨基糖甙类、利福平、环丙沙星等敏感或高敏感,但一般病例尚无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对重症病例如高热者、伴发脑炎者及免疫缺陷者宜采用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利福平或红霉素与氨基糖甙类的联合治疗,疗程7 d或更长。
2、手术疗法
(1)淋巴结肿大1年以上未见缩小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摘除。
(2)淋巴结化脓时可穿刺吸脓以减轻症状,必要时2 d~3 d后重复进行,不宜切开引流。
3、其他疗法
该病治疗以对症疗法为主。巴尔通体在体外对抗生素高度敏感,但仅氨基糖苷类对巴尔通体有杀灭作用。严重贫血者可输血。
一、预防:
预防措施主要是杀灭白蛉,居室内外喷洒杀虫剂,控制白蛉夜间叮咬甚为有效,个人防护可用驱虫剂或挂蚊帐。
巴尔通体病一般护理
一、护理:
慢性病患者与免疫力低下者最好不要养宠物,同时需避免被动物咬,抓伤,尤其在春季动物发情时,尽量少刺激动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巴尔通体病饮食原则
一、饮食保健:
服用抗生素前后2小时内不要饮用果汁,因为果汁(尤其是新鲜果汁)中富含的果酸会加速抗生素溶解,降低药效。 喝豆浆或是酸奶与服用抗生素的间隔时间最好在1个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