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1.内因 目前发现,从事与高分子量变应原相关工业的职业性哮喘从业人员一般具有特应性(atopy)体质,研究表明与患者的基因有关。这些人群接触致喘物后较易发生哮喘,变应原物质容易进入体内,B淋巴细胞反应性异常增高,接触变应原后产生特异性IgE从而形成致敏状态,当职业性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极易诱发变态反应和哮喘的发作。
2.诱因 职业性哮喘的诱因分为高分子量的生物学物质和低分子量的化学物质两种,其中大多数为职业性致喘物,少数是刺激物。目前已经记录在册的致喘因子有250余种,仍有许多可疑因子尚待确定。
(1)植物类:谷尘、面粉、大豆、蓖麻子、咖啡豆、茶叶、烟叶、植物胶、棉籽、亚麻子等。
(2)动物身体成分及其排泄物:实验室动物、鸟、蛋、牛奶、蟹、虾等。
(3)昆虫:家庭尘螨、谷螨、禽螨、蚕、蟑螂、蜜蜂等。
(4)酶:木瓜蛋白酶、舒替兰酶、胰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真菌淀粉酶等。
(5)植物胶:阿拉伯胶、黄蓍胶、卡拉牙胶等。
(6)异氰酸酯类:如甲苯二异氰酸脂(TDI)、亚甲二苯基二异氰酸脂、己二异氰酸酯等。
(7)苯酐类:如苯二甲酸酐、偏苯三酸酐、三苯六羧酐等;
(8)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螺旋霉素、四环素、哌嗪枸橼酸盐等;
(9)木尘:如桃花心木、雪松、枫树、橡树等木材的木尘;
(10)金属:如铂、镍、铬、钴等;
(11)其他:松香、甲醛、乙二胺、巯基乙酸铵等。
其中1~5为高分子量生物学物质,6~11为低分子量化合物。目前我国职业性哮喘规定的范围为异氰酸酯类、苯酐类、胺类、铂复合盐和剑麻5类。
根据致喘因子的差异可将职业性哮喘分为高分子量变应原型和低分子量变应原型。根据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又可分为免疫介导型与非免疫介导型。免疫介导型患者的发病有潜伏期,它又可分为IgE介导型与非IgE介导型两种,其中前者多由高分子量变应原和少数低分子量变应原诱发,后者仅见于低分子量变应原诱发的职业性哮喘。非免疫介导型患者哮喘发作无潜伏期,其气道的炎症可由致喘物直接刺激作用引起,也可通过致喘物的药理作用刺激肥大细胞、平滑肌细胞或神经纤维等而间接引起。
(二)发病机制
职业性哮喘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有免疫性机制和非免疫性机制。
1.免疫性机制 由职业性致敏原诱发、以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是职业性哮喘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它包括速发相过敏反应和迟发相过敏反应。前者主要是通过肥大细胞释放炎症因子介导,表现为患者进入工作场所数分钟后即出现哮喘发作,1h后开始减弱。后者则主要通过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释放可溶性因子引起气道收缩,患者表现为在吸入致敏原数小时后出现哮喘发作,12~24h开始减弱。部分低分子量致敏原引起的职业性哮喘属非IgE依赖性的免疫机制。
2.非免疫性机制 许多职业性致喘因素可引起反射性支气管收缩,如S02、酸性烟雾、氨气等,它们直接刺激气道,引起炎症介质及神经多肽的释放和气道的炎症,使气道神经反射的敏感性增强而易引起哮喘发作。还有部分职业性致敏原如TDI可直接作用于肺组织,促进P物质和组胺释放因子等因子的释放,或通过阻断β受体使cAMP水平降低而导致支气管痉挛。
(一)治疗
治疗目的在于迅速控制症状,恢复正常的气道反应性,防止气道出现不可逆改变。一旦确诊职业性哮喘,患者应脱离易致敏环境。避免与致敏原接触是治疗职业性哮喘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反复暴露于致敏环境会加剧气道炎症。吸入糖皮质激素能有效防治气道炎症,使用时间可长达半年,气道炎症消除愈早,发生不可逆改变的可能性愈小。有时联合应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缓解症状。吸入色甘酸可预防某些致敏原诱发的过敏反应。
(二)预后
哮喘的病死率约为2/10万,病死率的高低与患者的社会经济状况、医疗保障条件及既往病史有关。
职业性哮喘一般护理
对于职业性哮喘患者,重在早期发现及早期诊断,在肺功能正常和致病因素明确的情况下,及时脱离原工作环境可以完全康复。影响职业性哮喘患者预后因素很多,包括接触时间、起病年龄、特应性体质程度、肺功能损害程度和气道反应性高低等。当患者出现不可逆性气道阻塞,并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其它并发症时,则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