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1.原卟啉病的卟啉代谢紊乱发生于骨髓中的幼红细胞和肝细胞 骨髓、肝脏、血液的网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内的铁螯合酶缺乏(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最后一种酶),因而导致原卟啉蓄积,患者此酶的活性只是正常人的10%~20%。
2.本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 具有不同的表现度或不全的外显率。多数基因携带者并不出现症状,因而家族中,时常可以发现一些人虽然没有临床症状,但其红细胞、血浆和粪中有较轻程度的生化异常。
3.遗传因素所致生化的缺陷 使原卟啉和红细胞的球蛋白结合很不牢固,游离的原卟啉从红细胞和肝脏进入血浆,在血浆中与白蛋白及血红素结合。骨髓或肝脏或两者产生过多的原卟啉,这种原卟啉能吸收光能,原卟啉分子在逐渐回复到原来的状态时,吸收的光能便发出荧光并形成游离的化学基团以及过氧化物。
二、发病机制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位于染色体18q21.3的亚铁螯合酶基因缺陷,使催化原卟啉Ⅸ与亚铁离子合成血红素所需的亚铁螯合酶缺乏,导致原卟啉Ⅸ在体内蓄积过多。游离原卟啉可从红细胞和肝脏进入血液,在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沉积,引起皮肤光敏反应。但原卟啉Ⅸ水溶性差,脂溶性强,对皮肤、骨、牙齿等组织亲和力差,因而皮肤损害较轻,骨及牙齿无原卟啉沉积。亚铁螯合酶缺陷是由于酶编码区基因突变引起,携带同样基因缺陷的家族成员中临床和卟啉代谢表现差异很大,虽然大多数基因缺陷患者有卟啉代谢异常,但无临床症状,而且父子遗传者罕见。因而推测决定此病临床表现的等位基因不止1个。此外,本病代谢异常男性较女性多见,原因不明。
原卟啉主要经胆道从粪便中排出,本病所致肝损害为原卟啉在肝组织中沉积所致。肝脏可从血浆中清除大量的原卟啉,肝脏分泌大量原卟啉时可使毛细胆管阻塞造成胆汁淤积。原卟啉从毛细胆管上皮细胞排泄速度受限制,可使原卟啉在肝细胞内蓄积,胆汁淤积干扰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反应,导致细胞死亡,肝组织纤维化。
原卟啉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治疗原则为避免日照和减少原卟啉对肝脏毒性。
1.避光 患者应尽可能避免直接暴露于日光下,穿深色衣服,或穿特殊钛、锌防护服,也可外用双羟苯宗(二羟基丙酮),指甲花素防护剂。
2.胡萝卜素 进食含有高胡萝卜素食物,或者直接服倍他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这种药物对光敏感者的皮肤能起保护作用,加强皮肤对日光的耐受性,其明确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20~60mg/次,3次/d,口服。可根据病人对药物的疗效或血液胡萝卜素的含量,适当增减剂量。患者可于日光强烈的春、夏季服药。疗效最大出现于服药后1~3个月,停药后疗效还可以维持1~2个月,一般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3.正铁血红素 正铁血红素通过抑制δ-氨基酮戊酸合成酶的活性,减少原卟啉的产生。剂量为4mg/(kg·d),静脉滴注,1个疗程用6天。
4.考来烯胺 因可以结合原卟啉并通过粪便排出体外,部分减少原卟啉的肝肠循环,降低红细胞和血浆的原卟啉水平,同时还可以使原卟啉所致的肝脏损害得到改善。用法:4g/次,3次/d,口服。
5.其他药物 过去用某些抗疟药如米帕林、羟氯喹等治疗,对部分病例也有一定疗效。药用炭的吸附作用可以阻断卟啉的肝肠循环,使临床症状得以完全缓解,4g/次,3次/d,凉开水调成糊状口服,连用9个月。部分病人用一磷酸腺苷或肌苷治疗也可以取得好的疗效。
二、预后
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形成永久残疾和影响寿命。并发胆石症者较多,个别病例有慢性肝内胆汁淤积,可以发生肝硬化,应注意并发症的防治。
避免日光照射,做好防晒措施。避免食用光敏食物。
原卟啉病一般护理
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原卟啉病饮食原则
不宜太饥饿或低糖饮食,宜高糖饮食。饮食糖有抑制ALA合成酶的作用,因此高糖摄入对防止和治疗多数病例的发作相当有效;避免禁食,甚至短时间饥饿(如术后或疾病间歇),在卟啉病临床缓解期的肥胖病人饮食疗法应逐渐使体重减轻。忌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