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又称环绕腔静脉输尿管,是下腔静脉发育反常的一种先天性畸形。本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梗阻所致,由于输尿管受压梗阻造成尿液引流不畅,导致患者腰部或腹部钝痛,甚至绞痛;血尿是常见症状之一,一部分病人伴有泌尿系结石,虽然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是先天性畸形,但大多数病人都在成年后才出现症状。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泌尿外科
    疾病别称:环绕腔静脉输尿管,腔静脉后输尿管,输尿管前下腔静脉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输尿管,血液血管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
    治 愈 率:外科手术治愈率约为60-70%
    治疗周期:8-12周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疾病症状:排尿不畅,钝痛,癌性输尿管狭窄
    相关检查:CT检查,膀胱输尿管返流显象,输尿管超声检查
    并发症:肾积水
    治疗药品:注射用头孢拉定,注射用尿激酶,注射用尿激酶
  •   一、发病原因

      在胚胎期后主静脉、下主静脉及上主静脉3对静脉的分支互相吻合在两侧形成静脉环。胚胎12周时,后肾从骨盆上升,穿越此环到腰部,故此环又称肾环,输尿管从中经过;当后主静脉萎缩时,其血液循环由下主静脉及其分支承担,下腔静脉由肾环后面形成,因此输尿管的位置应在下腔静脉的前方。如果后主静脉不萎缩,代替了肾环后面的部分,肾环前面即变成了下腔静脉,使输尿管位置为下腔静脉的后方;如静脉环的腹侧不消失,因为有右下主静脉在背侧及腹侧,故形成双下腔静脉,导致右输尿管位于双下腔静脉间。

      二、发病机制

      本病实际畸形主要是下腔静脉发育异常,而不是输尿管发育异常。

      典型病例是右侧输尿管绕过腔静脉之后走向中线,再从内向外沿正常路径至膀胱。肾盂及上段输尿管扩张,但一般没有梗阻。Bateson等(1969)将该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分为2种临床类型:Ⅰ型,有肾积水及梗阻,梗阻近端输尿管呈鱼钩样,较常见.Ⅱ型,没有肾积水或仅有轻度肾积水,此型输尿管在更高位置走向腔静脉之后,肾盂及输尿管几乎呈水平位,无扭曲,如有梗阻是因位于腔静脉侧壁的输尿管受椎旁组织的压迫所致。Ⅰ型梗阻部位在髂腰肌缘,该点是输尿管先向头侧,再走向腔静脉后。

  •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一般治疗

      一、治疗

      治疗方案应根据肾功能受损害的程度而制定。对于无显著的临床症状者,则无须手术。如患肾有严重积水、反复感染而又久治不愈,合并结石和肾功能严重受损而同时对侧肾功能良好,则可做肾、输尿管切除术。如肾功能尚佳,应保留肾脏,在肾盂与输尿管连接处上方切断,游离输尿管,并套过下腔静脉,使之复位后再作吻合。在某些情况下,受压处和梗阻以上的输尿管往往因感染及纤维性变而与下腔静脉紧密粘连,以至无法剥离时,只能作肾切除术。输尿管下段切断和游离复位后,作输尿管-输尿管端端吻合术者,易产生吻合口狭窄或损伤供应血管,最后有可能导致第2次手术而将肾切除。1957年Goodwin等提出采用切断下腔静脉使输尿管复位、再行下腔静脉吻合的方法,获得良好疗效,有人认为此法危险性较大,但仍不失为可选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二、预后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   本病为先天性疾病,尚无有效预防措施。

  •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一般护理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饮食原则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环绕腔静脉输尿管,腔静脉后输尿管,输尿管前下腔静脉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又称环绕腔静脉输尿管,是下腔静脉发育反常的一种先天性畸形。本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梗阻所致,由于输尿管受压梗阻造成尿液引流不畅,导致患者腰部或腹部钝痛,甚至绞痛;血尿是常见症状之一,一部分病人伴有泌尿系结石,虽然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是先天性畸形,但大多数病人都在成年后才出现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