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血卟啉病性周围神经病

    卟啉病(porphyria)又名血紫质病,属色素代谢异常。为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中,因某些与卟啉代谢有关的酶发生基因缺陷,而导致酶的活性降低,使卟啉及卟啉前体在体内聚积。根据不同酶缺陷,临床上将本病分为数种类型,其中有的类型可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并主要以周围神经损害为特征。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神经内科,血液科
    疾病别称:血卟啉病性外周神经病,血卟啉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血紫质病性外周神经病,血紫质病性周围神经病,血紫质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周围神经系统,血液血管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中医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
    治 愈 率:30%
    治疗周期:15-30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 —— 10000元)
    疾病症状:光过敏,肚子疼,腹胀
    相关检查:甲状腺素(T4),粪卟啉,肝功能
    并发症:高血压,癫痫
    治疗药品:甲钴胺片,苯妥英钠片,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
  •   血卟啉病性周围神经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卟啉(porphyrin)是合成血红素(heme)的主要物质。血红素与蛋白质结合不但可以合成血红蛋白,也可合成肌红蛋白、细胞色素以及过氧化物酶等体内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卟啉主要在红骨髓和肝内合成,虽然合成的部位不同,但其合成步骤是一致的,并各自受到独立的调节。

      血色素合成过程共有8个酶,不同酶缺陷可导致不同临床类型的卟啉病,目前这些酶的基因定位已基本明确。

      二、发病机制

      血红素的合成主要分为代谢前期和代谢后期两个阶段。

      1.代谢前期 此期由甘氨酸合成胆色素原。甘氨酸与琥珀酰辅酶A,在α-氨基-r-酮戊酸合成酶的催化下,合成α-氨基-r-酮戊酸(α-amino-r-ketovaleric acid,ALA)。此过程在线粒体中进行,并以磷酸吡哆醛为辅酶,所生成的ALA被运送到线粒体外的胞质内。两个分子的ALA,在脱水酶的催化下缩合成一分子的胆色素原(porphobilinogen,PBG)。

      2.代谢后期 此期由PBG合成血红素。PBG经尿卟啉原Ⅰ和卟啉原Ⅱ合成酶的作用,合成尿卟啉原Ⅰ(uroporphyrinogen Ⅰ);并可激活尿卟啉原Ⅲ共合成酶,将PBG缩合成尿卟啉原Ⅲ。尿卟啉原Ⅲ经尿卟啉Ⅲ脱羧酶的作用生成为粪卟啉原Ⅲ(coproporphyrinogen Ⅲ,CPGⅢ)。CPGⅢ再经粪卟啉原Ⅲ氧化酶的作用生成原卟啉原(protoporphyrinogen)。原卟啉原在原卟啉原氧化酶的作用下形成原卟啉,最后原卟啉经铁螯合酶的作用,在线粒体内合成血红素。血红素的合成可通过反馈作用来调节,即血红素合成过多时,可反过来抑制ALA合成酶的合成,使ALA合成速度减慢,此时,卟啉前身物质排出也减少。因此,ALA合成酶是限速酶,正常时含量甚少。尿卟啉原由尿排出,粪卟啉原由尿及胆汁排出,原卟啉则由粪排出,原卟啉是由四个吡咯环经亚甲桥(-CH2-)衔接起来的,亚甲桥在组织中易被氧化而使原卟啉变成卟啉。原卟啉是无色的,而卟啉可吸收可见光而变色,此即卟啉病发生皮肤变色症状的原因。

      迅速死亡的病人,不论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可无任何异常发现。

      病程较慢者,周围神经可有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伴有逆死性轴突变性(dying-back axonal degeneration)。Pathak及Asbury(1970)认为运动纤维的损害比感觉纤维严重,运动纤维的轴突变性常发展至前根,而感觉纤维变性不广泛。严重病人远端肌肉中的神经纤维完全消失,但来自肌梭的大纤维可不受损害。脊髓及脑干中的运动神经元可有逆行性改变,出现中央性尼氏体溶解。

      具有精神症状的病人,大脑几无损害。此外,内脏有轻度慢性被动性充血,肾脏小管可有片状坏死。

  • 血卟啉病性周围神经病一般治疗

      血卟啉病性周围神经病西医治疗

    一、治疗

      PCT是最容易治疗的卟啉症,首要的治疗方法是识别和避免促发因素。放血通常可有效地诱导临床缓解。每1~2周放掉473ml的血,通常需放血5~6次。通过放血,排掉肝脏的铁使病人处于轻微的缺铁状态。当血清铁稍低于正常时,放血术就停止,过多的放血可引起贫血。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放血具有减少体内铁贮存的有益作用。随着治疗,尿和血浆中的卟啉逐渐降低,和铁的降低相平行。皮肤损害逐渐改善到正常,临床缓解后,就没有必要进行放血治疗或保持低铁浓度,当疾病复发可再行放血术。避免乙醇有利于保持缓解状态。放血术后可恢复雌激素疗法,特别是绝经后的妇女,很少引起复发。

      家族性和非家族性的PCT对放血术和小剂量氯喹的反应是一致的,但是其他类型的卟啉症并不这样,因此,在治疗前的正确诊断是重要的。

      目前尚无纠正代谢缺陷的方法。应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激惹等诱发因素,禁用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和大剂量地西泮等能使病情加重的药物。对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可应用氯丙嗪25~50mg, 3~4次/d。急性发作的精神症状可用100~200mg,肌内注射。硫酸锌对肠痉挛引起的腹痛有效,必要时也可用哌替啶。

      癫痫患者可用苯妥英(苯妥英钠)或小剂量氯硝西泮。有报道静脉给予高铁血红素(hemin),通过负反馈机制使ALA及PBG合成减少,不仅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还可中止急性发作或预防复发。用法为4mg/(kg·d),分1~2次于10~15min内静脉推注,3~14天为1个疗程。

      普萘洛尔(心得安)对治疗急性发作有效,每4小时100mg普萘洛尔(心得安)不仅能控制心率,控制高血压,而且还可缓解焦虑症状,改善病人的全身情况。患者饮食宜采用高糖类饮食,要求每天至少摄入300~400mg。由于有时合并维生素B6缺乏,每天可常规补充维生素B6 100mg。此外,还应避免皮肤被日光照晒。对拟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可选用氟烷、氯胺酮和阿法多龙(安泰酮)比较安全。

      二、预后

      本病预后欠佳。一项29例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的随访观察发现,7例死于第1次神经症状发作。4例有2次发作,其中3例死亡。主要死因为心率失常,其次为呼吸衰竭。存活的病人多在神经症状达到高峰后2~3周才开始恢复,远端运动感觉障碍恢复较慢。

  •   血卟啉病性周围神经病预防

    一、预防

      预防卟啉病发作最重要的,应是个体化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

      1.应对家庭成员进行筛查,以建立预防措施,发现潜在病人。

      2.应避免有毒药物。

      3.应避免禁食,甚至短时间饥饿(如术后或疾病间歇),在卟啉病临床缓解期的肥胖病人饮食疗法应逐渐使体重减轻。

      4.血红素治疗可预防频繁复发,但没有标准治疗方案;现在研究主张每周1次或2次血红素治疗。

      5.对经常在月经前发作病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及小剂量雌激素替代治疗可以预防,但尚待研究。口服避孕药有时有效,但孕酮有加重卟啉病的危险。

  • 血卟啉病性周围神经病一般护理

    血卟啉病性周围神经病护理

    应避免禁食,甚至短时间饥饿(如术后或疾病间歇),在卟啉病临床缓解期的肥胖病人饮食疗法应逐渐使体重减轻。

    2.血红素治疗可预防频繁复发,但没有标准治疗方案;现在研究主张每周1次或2次血红素治疗。

    3.对经常在月经前发作病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及小剂量雌激素替代治疗可以预防,但尚待研究,口服避孕药有时有效,但孕酮有加重卟啉病的危险。

  • 血卟啉病性周围神经病饮食原则

      血卟啉病性周围神经病饮食保健

    1、血卟啉病性周围神经病吃那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清淡,以素食为主。

    2、血卟啉病性周围神经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禁止喝酒,吸烟,接触有毒物质,或对神经有损伤的药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血卟啉病性外周神经病,血卟啉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血紫质病性外周神经病,血紫质病性周围神经病,血紫质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卟啉病(porphyria)又名血紫质病,属色素代谢异常。为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中,因某些与卟啉代谢有关的酶发生基因缺陷,而导致酶的活性降低,使卟啉及卟啉前体在体内聚积。根据不同酶缺陷,临床上将本病分为数种类型,其中有的类型可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并主要以周围神经损害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