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性脑梗死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脑血管病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病因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根据常规把脑血管病按病因分类分为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另外,临床上许多人即使具备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却未发生脑血管病,而一些不具备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却发生脑血管病,说明脑血管病的发生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和不良嗜好等。
无症状脑梗死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大致相同,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TIA、颈动脉狭窄、吸烟等。
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无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较高,各地报道不一。Tanaka等报道92例冠心病,脑CT扫描结果发现26例有无症状脑梗死,发生率为28.26%。国内韩凤等报道289例高血压病例,其中合并冠心病者180例,无症状脑梗死20例,占10.1%。刘琨等报道84例心肌梗死患者中有无症状脑梗死23例,发生率为27.38%,说明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中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也较高。
二、发病机制
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同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临床上之所以无症状而脑CT扫描或MRI检查有脑梗死病灶,可能是因为:
①梗死灶位于脑的非主要功能区或非优势半球。
②脑梗死造成的损伤缓慢发展,脑组织产生了代偿机制。
③梗死灶一般较小,一般小于1.5cm,未累及感觉或运动传导束,又处于脑的静区或非优势侧。
④虽然有短暂的症状,但由于患者可能忽视或遗忘病史,或用其他原因解释。⑤也有人认为脑梗死症状可能在患者睡眠时发生,而在患者清醒后又缓解或梗死灶小,为腔隙性梗死。
无症状脑梗死可能是多因素所致的疾病,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脂代谢异常、左心房扩大、颈动脉狭窄程度等有关,根据研究的范围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Tanaka等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无症状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随冠状动脉狭窄的加重,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增加。Feinberg等认为年龄大于65岁,左心房直径大于5.0cm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并发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高。Mounier-Vehier等也认为年龄大于65岁和左心房扩大是无症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16个医学中心的前瞻性研究证实年龄、高血压病史、活动性心绞痛和收缩压升高是无症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国内吴政等报道无症状脑梗死共116例。发现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9例,糖尿病(包括糖耐量异常)史73例,冠心病史80例,心房纤颤12例,高脂血症86例。而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共83例,均经过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排除脑部器质性或占位性病变。结果显示,无症状脑梗死组中高脂血症、糖尿病(包括糖耐量异常)、高血压病、冠心病、颈动脉硬化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是无症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其中以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病率最高。进一步研究表明,颈动脉硬化使其内径缩小,影响了颈部血管血流动力学,使颈部的血流速度减慢,阻力增加。其结果认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引起小动脉硬化是导致无症状脑梗死的主要病因。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较多,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增高。斑块脱落及血流速度的改变是本病微小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慢性心房纤颤容易引发心源性微小栓子,造成无症状脑梗死,可能与老年人有关。同时其他研究也认为:高血压发生无症状脑梗死的几率较高于血压正常者,高血压伴有动脉硬化更容易发生无症状脑梗死。
无症状性脑梗死一般治疗
无症状性脑梗死西医治疗
一、治疗
从治疗或预防再发的角度来看,无症状脑梗死与症状性脑梗死同样重要。应该把无症状脑梗死当作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来对待。此时的治疗是脑梗死开始治疗的最佳时期。所以对于无症状脑梗死应引起高度重视。
1.一般措施
治疗也应以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为原则,针对不同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积极改善和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促进微循环,阻断和终止脑梗死的病理进程,加强护理注意消除致病因素,预防再发。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饮食要以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饮食为主,并要有足够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饮食过饱不利于健康。注意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最好让患者了解病情,以便配合治疗。
(2)脑水肿的治疗:如果有脑水肿,则应合理应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甘露醇不仅有降颅压的作用,而且还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作用。依病情可选用20%的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注。或10%的甘果糖(甘油果糖)250~500ml缓慢静点,也可用利尿性脱水剂如呋塞米(速尿)、依他尼酸(利尿酸钠)间断肌内或静脉注射,或地塞米松抗脑水肿治疗。
2.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对于有颈或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可以借助于具有高清晰、高分辨力的数字减缩造影机,在电视导向下通过导管进行治疗。
3.急性期血压的调控
无症状性脑梗死多有高血压病史。注意血压的调控,若血压在24/12.66kPa(180/95mmHg)以下,可不必干预,超过这一范围,则需采用抗高血压药治疗,并最好在严密监测血压下实施。
(1)降压宜缓慢:由于老年患者多见,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差,对于血压的急骤变化难以适应,需缓慢使其血压降至合理水平。有研究表明,急速大幅度的降压必然产生脑缺血损害的后果。第1个24h使平均血压降低10%~20%为宜。
(2)降压要个体化:参考患者平时血压水平及原有药物反应情况选择药物。一般可将患者血压逐渐调控正常。
(3)维持降压效果的平稳:使血压在24h内维持稳定,尽量避免血压波动。
(4)注意靶器官的保护:在降压治疗中,靶器官的保护性治疗尤其重要,重点是心、脑、肾等器官。它们的功能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4.钙通道拮抗药
由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病灶内神经细胞处于钙超载状态,应用钙通道拮抗药不仅能减轻超载状态,防止细胞死亡,而且可以减轻脑血管平滑肌的痉挛,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供应。可用尼莫地平20~40mg, 3次/d;桂利嗪(脑益嗪)25mg,3次/d口服。
5.脑代谢赋活剂
可选择应用:脑蛋白水解物(脑活素)、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三磷腺苷(三磷酸腺苷)、辅酶A等。
6.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能够:
①提高氧分压,增加氧从毛细血管向细胞的弥散能力。
②收缩正常脑血管,增加了病变部位脑血流灌注。
③脑组织有氧代谢增强,无氧代谢减少,能量产生增多,加速酸性代谢物的清除,为神经组织的再生、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物质基础。
二、预后
无症状脑梗死一般预后良好。但由于其既可单独存在,又有以后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的可能。故患者的预后与原发病以及继发症状性脑梗死的预后相关。
脑梗死比脑出血的病死率低而致残率高。随年龄增长病死率明显上升,平均病死率为25%左右(10%~47%)。常见死因是脑疝、多脏器衰竭、继发感染及心肺功能不全。幸存者中病残率亦较高,大约20%的幸存者在1~2年内再次复发。
无症状性脑梗死预防
一、预防
无症状脑梗死是有症状脑血管病的先兆,或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需要引起与脑梗死同样的重视,积极寻找无症状脑梗死的病因,治疗的重点是预防。积极寻找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并且控制危险因素。
1.高血压患者 收缩压控制在21.33kPa(16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12kPa(90mmHg)以下,且应逐步缓和地控制血压。
2.高血脂患者 应降血脂,并且控制饮食。
3.糖尿病患者 控制血糖在正常或正常稍偏高的水平。
4.心脏病患者 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如心源性栓子应用抗凝药物已被确认对预防脑栓塞行之有效。
5.抗血小板聚集 最常用的为阿司匹林,另外还有双嘧达莫(潘生丁)、噻氯匹定等。噻氯匹定(Ticlopidine)可作用于血小板膜以减少由ADP和其他物质诱发的血小板聚集,男女均有效。但约5%的患者有严重副作用需停药。
6.颈动脉狭窄患者 可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内动脉支架。
7.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戒烟、避免酗酒、调整饮食结构、提倡适量的钠盐摄入和足够的含钾食物。
8.体育活动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增加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
9.保持心情舒畅。
另外,对于老年人应注意脑血管病的先兆,任何不适或新近增加了症状,虽然没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如老年人突然出现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软弱乏力、突然痴呆,或睡眠异常,情绪异常,脑组织缺血、缺氧的表现等,应怀疑脑血管病的可能,及时做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
无症状性脑梗死一般护理
无症状性脑梗死护理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2、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无症状性脑梗死饮食原则
无症状性脑梗死饮食保健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避免熬夜,避免劳累,避免情绪变化太大)、戒烟、避免酗酒、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油脂和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情况)、提倡适量的钠盐摄入和足够的含钾食物。平时注意适当的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适当的摄入一些优质的高蛋白质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