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太阳病

    太阳病是六经病之一。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中医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全身
    多发人群:普通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中医药物治疗
    治 愈 率:60%
    治疗周期:7--14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 —— 1000元)
    疾病症状:头痛,脉浮紧,躁狂
    相关检查:
    并发症:脑血管瘤,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头痛,外伤后头痛
    治疗药品:吲哚美辛巴布膏,保妇康栓,通心络胶囊
  • 太阳病疾病病因

       病理机制

      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 太阳病预防

      1.太阳经证治法

      (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个人意见:当以辛凉轻透为主,可用银翘散。

      2.太阳腑证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

      (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 太阳病饮食原则

    太阳病饮食保健

      1、太阳病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2、太阳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太阳病是六经病之一。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