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

    是由于进食被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临床特征为急骤起病,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重者可导致失水、虚脱。多数患者经1~2天症状消失,恢复较快。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急诊科
    疾病别称: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胃,肠,全身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80%
    治疗周期:1-7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疾病症状:恶心与呕吐,肚子疼,恶心与呕吐
    相关检查:毒素皮肤试验,浆膜腔积液一般性状,直接涂片检查
    并发症:脱水,拉肚子
    治疗药品:枫蓼肠胃康片,保济丸,盐酸米诺环素胶囊
  •   一、发病原因

      葡萄球菌属细球菌科,为球形或椭圆形,革兰阳性细菌,直径0.5~1.2um,典型的排列呈葡萄串状,无鞭毛,无芽孢。在固体琼脂培养基上孵育24~48h后,菌落表面光滑、湿润、不透明,初为白色,后为金黄色。引起食物中毒仅限于产生肠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肠毒素是一种外毒素,为一组单股多肽,分子量为27500~30000。该毒素对热稳定,100℃ 30min仅能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而不能破坏肠毒素。并且对各种消化酶有抵抗力,但pH2时,可被胃蛋白酶所破坏。该毒素有八个血清型,即A,B,C1,C2,C3,D,E和F。同一菌株能产生两型或以上的肠毒素,但常以一种类型毒素为主。A型与E型、B型与C型之间,分别有交叉免疫存在。各型肠毒素都可引起食物中毒,但以A型、D型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最多见,B型、C型次之。肠毒素对人的中毒剂量一般认为20~25μg。当葡萄球菌污染食物后,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温度20~30℃,经4~5h繁殖,即产生大量的肠毒素。人若进食含有肠毒素的葡萄球菌污染的食物,即可发生食物中毒。

      二、发病机制

      本病病程短暂,其胃肠道功能的变化是肠毒素对胃肠黏膜直接作用的结果,与葡萄球菌本身无关。从动物实验表明,静脉注射极少剂量肠毒素可致动物呕吐、腹泻、发热、低血压、心率加快、肺水肿等综合征。口服肠毒素2h后,即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4~6h达高峰。其机制有人认为肠毒素是通过迷走神经和脊髓传人至呕吐中枢所致。但大多数认为主要是肠毒素作用于肠壁上皮细胞,并与其受体结合,激活肠上皮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使胞质中的腺苷三磷酸(ATP)脱去两个磷酸,转化为环腺苷酸(cAMP)。cAMP量增加,促进胞质内蛋白质磷酸化过程,引起一系列酶促反应,抑制肠上皮细胞对钠、水的吸收,促进肠液与氯离子分泌,致消化道大量液体蓄积而引起吐、泻症状。由于本病很少致死,重症死亡尸检和动物实验观察可见胃和小肠黏膜充血、水肿,黏膜糜烂、出血、坏死,肠腔内充满气体和液体。部分病例尚见结肠炎症和出血;肝、肾、肺等内脏淤血中毒性病变。

  • 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一般治疗

      一、治疗

      1.一般治疗 轻型患者不需特殊治疗,能自愈。重者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然后用蓖麻油20ml导泻,以便除去未吸收的肠毒素及致病菌。

      2.对症及支持疗法 严重呕吐、腹泻者可用甲氧氯普胺10mg/次,肌内注射;亦可用氯丙嗪25mg/次,或阿托品0.5mg/次,肌内注射。同时补充水、电解质、保持水、盐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3.抗菌药物治疗 由于本病主要由肠毒素所引起,一般不需应用抗菌药物。严重感染者,有高热者可选用下列一种抗生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唑林等。4~6g/d,分2次或3次加入生理盐水2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亦可选用喹诺酮类。如有条件者,可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

      二、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病程多在1~3天。原有慢性基础病者及重症患者可发生脱水酸中毒、休克。危及生命。

  •   一、预防

      加强饮食管理,隔离患乳腺炎的病者,有皮肤化脓灶的炊事员或从事饮食业者应暂调离其工作。

  • 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一般护理

      预后:一般预后良好,病程多在1~3 天。原有慢性基础病者及重症患者可发生脱水酸中毒、休克。危及生命。

  • 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饮食原则

      一、适宜食物

      宜饮食清淡卫生为主,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