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呕吐

    噎膈是由于食管干涩,食管、贲门狭窄所致的以咽下食物梗塞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人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噎即梗塞,指吞咽食物时梗塞不顺;膈即格拒,指食管阻塞,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人即吐。噎属噎膈之轻证,可以单独为病,亦可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统称为噎膈。本病发病年龄段较高,多发于中老年男性,目前尚属难治之证。因此,中老年人如出现原因不明的进食障碍时,应及早就诊,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中医科,消化内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口,腹部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孕妇孕早期常见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
    治 愈 率:
    治疗周期:
    治疗费用:
    疾病症状:恶心,小儿进食易呕吐,进食呕吐
    相关检查:产科B超,宫颈刮片,甲苯胺蓝纠正试验
    并发症:发作性睡病,颅咽管瘤,副鼻窦炎
    治疗药品:藿香正气水,香苏正胃丸,琥珀酸亚铁片
  • 噎膈疾病病因

      【病因病机】

      噎膈的病因主要为七情内伤,饮食所伤,年老肾虚,脾胃肝肾功能失调等。

      1.七情失调导致噎膈的七情因素中,以忧思恼怒多见。忧思伤脾则气结,脾伤则水湿失运,滋生痰浊,痰气相搏;恼怒伤肝则气郁,气结气郁则津行不畅,瘀血内停,已结之气,与后生之痰、瘀交阻于食管、贲门,使食管不畅,久则使食管、贲门狭窄,而成噎膈。如《医宗必读·反胃噎塞》说:“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恚,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郁气生痰,痰则塞而不通,气则上而不下,妨碍道路: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谓:“噎膈之症,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隔胃气。”

      2。饮食所伤嗜酒无度,过食肥甘,恣食辛辣,助湿生热,酿成痰浊,阻于食管、贲门,或津伤血燥,失于濡润,使食管于涩,均可引起进食噎塞,而成噎膈。如《医碥·反胃噎膈》说:“酒客多噎膈,饮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又如《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谓:“酒湿厚味,酿痰阻气,遂令胃失下行为顺之旨,脘窄不能纳物。”此外,饮食过热,食物粗糙发霉,既可损伤食管脉络,又可损伤胃气,气滞血瘀阻于食管、贲门,也可成噎膈。

      3.年老肾虚年老肾虚,精血渐枯,食管失养,干涩枯槁,发为此病。如《医贯·噎膈》曰:“惟男子年高者有之,少无噎膈。”又如《金匮翼,膈噎反胃统论》曰:“噎膈之病,大都年逾五十者,是津液枯槁者居多。”若阴损及阳,命门火衰,脾胃失于温煦,脾胃阳虚,运化无力,痰瘀互结,阻于食管,也可形成噎膈。

      噎膈的病因以内伤饮食、情志,年老肾虚,脏腑失调为主,且三者之间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共同致病,形成本虚标实的病理变化。初起以邪实为主,随着病情发展,气结、痰阻、血瘀愈显,食管、贲门狭窄更甚,邪实有加;又因胃津亏耗,进而损及肾阴,以致精血虚衰,虚者愈虚,两种因素相合,而成噎膈重证。部分病人病情继续发展,由阴损以致阳衰,则肾之精气并耗,脾之化源告竭,终成不救。噎膈的病位在食管,属胃气所主,与肝脾肾也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是脾胃肝肾功能失调,导致津枯血燥,气郁、痰阻、血瘀互结,而致食管干涩,食管、贲门狭窄。

  • 呕吐一般治疗

    呕吐西医治疗

      (1)禁食6~8小时。轻度或中度脱水可服“口服补液盐”,多次少量服,多数病儿能纠正脱水和酸中毒。如不能纠正或患儿对“口服补液 ”不能耐受,最好的办法是根据血生化检验进行静脉输液矫治。

      (2)治疗原发病。外科梗阻性疾病,应施行手术解除梗阻段。如为内科性呕吐,即应治疗原发病。如婴儿喂养不当,咽下大量气体,应在喂奶后将患儿俯在母亲肩上,拍背,使患儿打嗝,排出气体。

      (3)应当服用止吐药。最安全最有效的药物为吗丁啉,每次每公斤体重0.3毫克,每日3次,饭前15~30分钟服用。

      (4)再发性呕吐在禁食期间可少量多次饮凉开水或冰水,喝温水易引起呕吐。

    呕吐辨证论治

    呕吐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根据呕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基本病机,其治疗原则为和胃降逆止呕。但应分虚实辨证论治,实者重在祛邪,分别施以解表、消食、化痰、理气之法,辅以和胃降逆之品以求邪去胃安呕止之效;虚者重在扶正,分别施以益气、温阳、养阴之法,辅以降逆止呕之药,以求正复胃和呕止之功;虚实并见者,则予攻补兼施。

      分证论治

      『实证』

      ·外邪犯胃

      症状:呕吐食物,吐出有力,突然发生,起病较急,常伴有恶寒发热,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脉濡缓。

      治法:疏邪解表,和胃降逆。

      方药:藿香正气散。

      方中藿香、紫苏、白芷芳香化浊,疏邪解表;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化湿;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共奏疏邪解表,和胃降逆止呕之功。若风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荆芥、防风以疏风散寒;若见胸闷腹胀嗳腐。为兼食滞,可加鸡内金、神曲、莱菔子以消积化滞;若身痛,腰痛,头身困重,苔厚腻者,为兼外湿,可加羌活、独活、苍术以除湿健脾;若暑邪犯胃,身热汗出,可用新加香薷饮以解暑化湿;若秽浊犯胃,呕吐甚剧,可吞服玉枢丹以辟秽止呕;若风热犯胃、头痛身热可用银翘散去桔梗之升提,加陈皮、竹茹疏风清热,和胃降逆。

      ·饮食停滞

      症状:呕吐物酸腐,脘腹胀满拒按,嗳气厌食,得食更甚,吐后反快,大便或溏或结,气味臭秽,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

      方中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化滞,陈皮、半夏、茯苓和胃降逆,连翘清散积热。尚可加谷芽、麦芽、鸡内金等消食健胃;若积滞化热,腹胀便秘,可用小承气汤以通腑泄热,使浊气下行,呕吐自止;若食已即吐,口臭干渴,胃中积热上冲,可用竹茹汤清胃降逆;若误食不洁、酸腐食物,而见腹中疼痛,胀满欲吐而不得者,可因势利导,用压舌板探吐祛邪。

      ·痰饮内停

      症状: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胸脘满闷,不思饮食,头眩心悸,或呕而肠鸣,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方中生姜、半夏和胃降逆,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温脾化饮。尚可加吴茱萸、陈皮温脾燥湿以化饮。若气滞腹痛,可加厚朴、枳壳行气除满;若脾气受困,脘闷不食,可加砂仁、白豆蔻、苍术开胃醒脾;若痰浊蒙蔽清阳,头晕目眩,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健脾燥湿,化痰熄风;若痰郁化热,烦闷口苦,可用黄连温胆汤以清热化痰,和胃止呕:若胃脘胀满,胃中有振水声,可暂加甘遂细末0.5g,装入胶囊,早晨空腹温开水冲服,每日1次,连2—3日。

      ·肝气犯胃

      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呕吐吞酸更甚,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方药: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方中柴胡、枳壳、白芍疏肝理气,厚朴、紫苏行气开郁,半夏、茯苓、生姜、甘草和胃降逆止呕。尚可加橘皮、旋覆花、竹茹、炙枇杷叶等以增强和胃降逆之力;若气郁化火,心烦咽干,口苦吞酸者,可合左金丸以清热止呕;若兼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者,可用大柴胡汤清热通腑;若气滞血瘀,胁肋刺痛,可加丹参、郁金、当归、延胡索等活血化瘀止痛。

      『虚证』

      ·脾胃虚弱

      症状:饮食稍有不慎,或稍有劳倦,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砂仁、木香理气和中,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尚可加丁香、吴茱萸以和胃降逆;若脾阳不振,畏寒肢冷,可加干姜、附子,或用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若胃虚气逆,心下痞硬,干噫丝,可用旋覆代赭汤降逆止呕;若中气大亏,少气乏力,可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若病久及肾,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肢冷汗出,可用附子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等温补脾肾。

      ·胃阴不足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但呕吐量不多,或仅吐唾涎沫,时作干呕,口燥咽干,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和胃降逆。

      方药:麦门冬汤。

      方中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滋养胃阴,半夏降逆止呕,大枣补脾和胃生津。若阴虚甚,五心烦热者,可加石斛、花粉、知母养阴清热;若呕吐较甚,可加橘皮、竹茹、枇杷叶以降逆止呕;若阴虚便秘,可加火麻仁、瓜蒌仁、白蜜润肠通便。

  • 呕吐预防

      【预防与调摄】

      避免风寒暑湿之邪或秽浊之气的侵袭,避免精神刺激,避免进食腥秽之物,不可暴饮暴食,忌食生冷辛辣香燥之晶。呕吐剧烈者,应卧床休息。

  • 呕吐一般护理

    呕吐护理

      【转归预后】

      一般来说,实证呕吐,病程短,病情轻,易治愈;虚证及虚实并见者,则病程长,病情重,反复发作,时作时止,较为难治。若失治误治,由轻转重,久病久吐,脾胃衰败,化源不足,易生变证。所以,呕吐应及时诊治,防止后天之本受损。

  • 呕吐饮食原则

    呕吐饮食保健

      一、呕吐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莲子糯米粥:

    配料莲子50克,糯米150克。制法:将莲子去皮,去心,入锅煮烂,捣成泥;糯米,去杂,淘洗干净。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置旺火上煮沸,入糯米煮至将熟,加入莲子泥,再煮沸,用文火煮至米烂粥稠,即可,分次食用。

      功能:健脾升清,滋阴和胃。本膳用糯米,和胃滋阴,每100克中含钒851微克;莲子,升清健脾,每100克含钒17821微克。此粥有利湿升清、健全脾胃之功,还能给人体补钒。

      2、芦根粟米粥:

    配料芦根60克,粟米50克,生姜汁、蜂蜜各适量。制法:将鲜芦根洗净,切碎,煎30分钟,取汁;粟米淘洗干净。将锅置火上,放入芦根汁,下粟米,用文火煮,使成粥并加入适量的生姜汁和蜂蜜,调匀服食。

      功能:清热生津,和胃降逆。本膳用芦根,有清热除烦、养胃生津的作用,常用于温热病初起,发热烦渴、胃热津伤的呕吐、呃逆;粟米(小米)可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等。此粥有清热养阴、益胃止呕的功效。适用于胃经受热,呕吐严重,损及胃阴,时作干呕,口干的婴儿。

      3、橘皮粥:

    配料橘皮3~5克,粳米50克。制法:把晒干的橘子皮,研成碎末;粳米,淘洗干净。锅置火上,加入适量清水,放入橘皮末、粳米,煮粥,用大火烧开后,改用文火煮粥,待橘皮烂、米熟后,即可食用。每日早、晚各饮1次。

      功能:健脾和胃,顺气降逆。本膳用橘皮,有健脾理气的作用,与补脾胃的粳米煮成粥,适用于脾胃气滞引起的小儿伤食呕。

      4、菠菜猪肝泥:

    配料研碎的猪肝1小勺,土豆泥1小勺,菠菜末1小勺,胡萝卜末1小勺,猪肉汤、精盐各少许。制法:先把猪肝,洗净,放入开水锅中焯一下,捞出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入碗内,加适量水上火煮熟,控去水分,切成碎末,取1小勺肝末留用。再将菠菜,洗净,择去老叶和硬梗,放入开水中烫一下,捞出切成碎末。土豆,蒸熟,去皮,压成泥取1勺用。把菠菜末、土豆泥、猪肝泥、胡萝卜末,一并放在锅内,加入少许肉汤和盐,煮成黏稠状,即成。

      功能:和胃养肝,生津养血。本膳用猪肝,含锌丰富,可补肝;菠菜,含铁丰富,能养血;土豆,和胃健脾;胡萝卜,含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B等。吃此菜可以补锌补铁,健脾胃,补肝血,对婴儿健康发育有益。

      5、姜汁牛奶饮:

    配料鲜牛奶100毫升,生姜汁3~5滴。制法:将鲜牛奶煮沸,加入生姜汁3~5滴,烧开,稍凉后,可分数次服用。

      功能:散寒降逆,和胃止呕。本膳用姜汁,有散寒解表、降逆止呕的作用;牛奶,是高蛋白,高钙食品,有补虚羸、益肺胃、生津液的作用。故有健脾胃,止呕逆之能。

      分型食疗:

      1、 胃热型呕吐

      ①绿豆粥:绿豆适量,白米50g,用适量水,文火煮成粥,分次温服。

      ②荸荠适量洗净去皮,用水煎煮,少量多次服用。

      ③西瓜榨汁,每次兑入温水,少量多次服。

      2、 伤食型呕吐

      ①焦山楂10~15克,水煎少量频服,治油腻所伤及奶品所伤。

      ②鸡内金10克,炒麦芽15克,水煎服,治疗一切饮食所伤之呕吐。

      ③生萝卜捣汁或萝卜子30克微炒,水煎服。少量多次服,治面食及豆类所伤。

      3、 胃寒型呕吐

      ①鲜生姜捣汁,加少量开水冲服。

      ②茴香粥:小茴香3~5克,红糖适量。待白米粥煮稠后,调入小茴香至沸腾数次,早晚温服。

      ③干姜粥:干姜研末,每次1~2克,粳米100克,水煎服,每日早晨起来后空腹食之。用于病程较长的胃寒呕吐。

      4、 肝气犯胃型呕吐

      合欢花粥:干合欢花20克,或鲜合欢花4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水煎煮成粥,分次内服。

      5、 惊慐型呕吐

      ①龙骨粥:生龙骨30g捣碎,用水煎煮1小时,澄清去渣取汁,将所取汁加糯米100g,红糖适量,煮成稠粥,早晚服用。

      ②酸枣仁粥:酸枣仁15g,用纱布袋包扎,粳米50g,水煎煮成稠粥,取出纱布袋,加红糖适量,每日温服。

      二、呕吐吃哪些对身体好?

      1、饮食清淡,可食用半流质或流质食物,如各类的米粥与米汤。

      2、多喝水,以补充体液。

      3、多吃甜菜、杨梅、山药、薏苡仁、萝卜等以保护消化系统功能。

      4、多吃谷类、粗粮、豆类及其制品、新鲜瓜果和蔬菜及大蒜、香姑、木耳、洋葱、鱼等。

      三、呕吐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白酒、麻椒、麻辣火锅等。

      2、忌烟酒。

      3、忌咖啡和可可等兴奋性饮料。

噎膈是由于食管干涩,食管、贲门狭窄所致的以咽下食物梗塞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人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噎即梗塞,指吞咽食物时梗塞不顺;膈即格拒,指食管阻塞,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人即吐。噎属噎膈之轻证,可以单独为病,亦可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统称为噎膈。本病发病年龄段较高,多发于中老年男性,目前尚属难治之证。因此,中老年人如出现原因不明的进食障碍时,应及早就诊,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