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副伤寒疾病病因
副伤寒甲、乙、丙的发病机理是病原体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可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发生爆发流行。副伤寒甲、乙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副伤寒丙的肠道病变较轻,肠壁可无溃疡形成,但体内其它脏器常有局限性化脓病变,可见于关节、软骨、胸膜、心包等处。
本病的病原是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族(组),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长1~3.5μm,宽0.5~0.8μm,周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较强,在水中一般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维持1~2月,在牛奶中不仅能生存,且可繁殖,能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中可持续数月,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日光直射数小时即死,加热至60℃经30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在3%石炭酸中5分钟即被杀死,消毒饮水余氯达0.2~0.4mg/L可迅速致死。
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此菌在菌体裂解时可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较重要的作用。以少量内毒素注射于人或家兔静脉内,可引起寒战,发热,不适和白细胞减少,这些现象和伤寒病人的表现极相类似。伤寒杆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但这些并非保护性抗体。由于“O”及“H”抗原性较强,故常用于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以辅助临床诊断,亦可用以制做伤寒菌苗供预防接种。“Vi”抗原见于新分离(特别是从病人血液分离)的菌株,能干扰血清中的杀菌效能和吞噬功能,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但抗原性不强,所产生的“Vi”抗体的凝集效价一般较低且为时甚短;当病原菌从人体中清除后,“Vi”抗体滴度迅速下降。“Vi”抗体的检出虽对本病的诊断无多大帮助,但却有助于发现带菌者。含有“Vi”抗原的伤寒杆菌可被特异的噬菌体裂解。利用“Vi”Ⅱ型噬菌体可将伤寒杆菌分为约100个噬菌体型,对追踪传染源有帮助。
甲型副伤寒一般治疗
甲型副伤寒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中主要的是隔离和休息,流汁饮食,多进水分。
一、病原治疗:
适当抗菌素。
1、对非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氟啶酸和其他辅助药物。
2、对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啶酸或氟秦酸、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3、对妊娠合并伤寒,小儿伤寒,血象低,肝、肾功能不良者,可选用:氨苄青霉素、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4、对伤寒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者,应联用抗生素,加强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
5、对慢性带菌者:应选用有效抗菌药联用,药量足、疗程长,有并存症者应用特需药物进行治疗。
二、并发症治疗
1、肠出血治疗:加强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输鲜血,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
2、肠穿孔治疗:加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
三、中医中药治疗:
病情发展按卫气营血辨证施治。
四、对症支持治疗:
指高热、毒血症状严重、腹胀、腹泻、便秘的治疗。
甲型副伤寒辨证论治
甲型副伤寒中医治疗
根据病情发展按卫、气营、血辨证施治。
甲型副伤寒预防
预防主要是做好个人卫生,避免不洁饮食和饮水,消灭苍蝇,不饮用生水和生牛奶,饭前便后洗手。平时生活中预防副伤寒要注意饮食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
1,不生吃或半生吃海产品.
2,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
4,凡有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5,家中以及周围有伤寒病人时,更要注意自我保护.对可能污染的物品可选用煮沸,消毒药浸泡等方式消毒.
6,应急性预防服药,可用复方新诺明2片,每天两次,服用3—5天.
7,应急接种:对疫情爆发地区及毗临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
甲型副伤寒一般护理
甲型副伤寒护理
疫苗接种
1、重点用于部队、港口、铁路沿线工地的工作人员。下水道、粪便、垃圾处理人员、饮食业、医务防疫人员及水上居民,或有本病流行区的人群。
2、皮下注射于上臂外侧三角肌处。上臂外侧三角肌皮下或肌注,3针,间隔7~10天。剂量:1~6岁,0.2,0.3,0.3m1;7~14岁,0.3,0.5,0.5m1;15岁以上0.5,1.0,1.0m1。以后每年加强1针,剂量同第3针。
3、初次注射本菌苗者,需注射3次,每次间隔7~10天,注射用量如前所述;加强注射用量与第3针同。
4、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多且明显,可能是由于菌苗含有内毒素和致敏物质。注射局部有红肿、浸润、疼痛及淋巴管炎,全身反应有发热、头痛、不适、恶心、呕吐等,有些人相当严重,可影响工作。
5、禁忌:发热、高血压、心肝肾疾病、活动性结核、孕妇及哺乳期均属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