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继发于某些药物或化学毒物治疗(如抗痨药、氯酶素、烷化剂等抗癌药及铅、酒精等)及 某些疾病(如骨髓增殖性疾病及肿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感染)后,环状铁粒幼红细胞数量、贫血、铁的负荷较轻。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血液科
    疾病别称:继发性铁粒幼细胞贫血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输血治疗
    治 愈 率:40%
    治疗周期:3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
    疾病症状:心悸,面色灰暗,肝功能不全
    相关检查:WBC,平均红细胞体积,异常红细胞形态
    并发症:心力衰竭,消化道出血
    治疗药品:注射用腺苷钴胺,维生素B6,注射用地西他滨
  •   一、发病原因

      主要病因:①药物,如结核药、氯霉素;②有害物质,如酒清,重金属铅、铜、锌等。

      能够引起本病的疾病有造血系统疾病:如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及其他巨幼细胞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红白血病等;恶性肿瘤:如恶性淋巴瘤、前列腺癌等;炎症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及感染等;其它,如低体温、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亢进、尿毒症、红细胞生成性及迟发性卟啉病等。

      二、发病机制

      这些药物都是PLP的拮抗物。氯霉素、硫唑嘌呤、氮芥、苯丙酸氮芥能抑制骨髓细胞的RNA合成,更重要的是抑制线粒体的蛋白质,包括某些细胞色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合成。用氯霉素后铁螯合酶和ALA合成酶活力减低,可能与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的损害相关,可抑制吡哆醇转变为PLP,可以抑制ALA脱水酶,血红素合成酶及抑制粪卟啉原Ⅲ转变为原卟啉Ⅲ,因而在慢性铅中毒时可发生铁粒幼细胞贫血。完全胃肠外营养而未补充铜可致铜缺乏。此时可因血浆铜蓝蛋白(亚铁氧化酶)缺乏,导致肠内铁吸收和转运,从单核巨噬细胞和肝细胞到血浆转铁蛋白出现障碍。而原卟啉,甘氨酸和ALA的产生及血红素合成酶的活性并不减少,红细胞线粒体内出现铁代谢障碍由于细胞色素氧化酶减少,使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减少。肠道细胞含酮酶(如细胞色酶)的减少还可能有其他方式干扰造血并导致粒细胞减少。

      锌可诱发产生肠道蛋白金属硫蛋白,后者有与铜结合的优势,能阻止铜的吸收和促进排泄,继发铜缺乏而致病。

      另外还有一些疾病也可伴发铁粒幼细胞贫血,如造血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炎症性疾病、低体温等,机制未明。

  • 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一般治疗

      一、治疗

      如果是药物或毒物引起的,最好的治疗就是立即停用致病物,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则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如果是可治愈的疾病,原发病治愈后,铁粒幼细胞贫血即消失。贫血严重是可以应用大剂量Vit B6 100~200mg/d,必要时可输血,另外如有缺铁的指标可补充铁剂。

      二、预后

      因药物所致,一般停药贫血即可纠正。如因恶性肿瘤血液所致预后较差。

  •   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或减少抗结核及氯霉素药物,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 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一般护理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 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饮食原则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继发性铁粒幼细胞贫血
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继发于某些药物或化学毒物治疗(如抗痨药、氯酶素、烷化剂等抗癌药及铅、酒精等)及 某些疾病(如骨髓增殖性疾病及肿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感染)后,环状铁粒幼红细胞数量、贫血、铁的负荷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