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硬脑膜外血肿

    硬脑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十分常见,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 %左右。分为慢性与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脑外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颅脑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
    治 愈 率:60%
    治疗周期:7-10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疾病症状:头皮下血肿,头痛,烦躁不安
    相关检查:颅内压监测
    并发症:小儿硬脑膜外血肿,慢性硬脑膜外血肿,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治疗药品:化风丹
  • 硬脑膜外血肿疾病病因

      一、病因:

      外伤史:颅盖部,特别是颞部的直接暴力伤,局部有伤痕或头皮血肿,颅骨x线摄片发现骨折线跨过脑膜中动脉沟;或后枕部受伤,有软组织肿胀、皮下淤血,颅骨x线撮片发现骨折线跨过横窦;皆应高度重视有硬脑膜外血肿可能。

      二、发病机制:

      形成机制: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出血。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在硬脑膜与颅骨分离过程中,可又撕破一些小血管,使血肿更加增大。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颅底部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紧,所以硬脑膜外血肿一般多见于颅盖部。引起颅内压增高与脑疝所需的出血量,可因出血速度、代偿机能、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等而异,一般成人幕上达20ml以上,幕下达10ml时,即有可能引起,绝大多数周急性型。出血来源以脑膜中动脉最常见,其主干或前支的出血速度快,可在6—12小时或更短时间内出现症状;少数由静脉窦或板障出血形成的血肿出现症状可较迟,可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型。血肿最常发生于颞区,多数为单个血肿,少数可为多个,位于一侧或两侧大脑半球,或位于小脑幕上下。

  • 硬脑膜外血肿一般治疗

    硬脑膜外血肿西医治疗

      一、血肿较小,症状较轻者可药物治疗,但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二、血肿较大、症状较重者立即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1、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的颅内血肿。

      2、CT扫描提示明显脑受压的颅内血肿,中线移位大于5mm。

      3、幕上血肿量>30ml、颞区血肿量>20ml、幕下血肿量>10ml。

      4、病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

      三、对症支持治疗:

      1、血肿量较少的轻症病人进行脱水治疗。

      2、重症的术后病人酌情使用脱水药物和抗生素。

      3、头痛者可使用颅痛定、去痛片等镇痛药物;躁动者可使用安定、苯巴比妥等镇静剂。

      4、酌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5、不能进食者注意补充液体和支持疗法。

  • 硬脑膜外血肿预防

      应保护头部,避免搬抬。预防血肿淤积,进入血管造成栓塞。

  • 硬脑膜外血肿一般护理

    硬脑膜外血肿护理

      只要早期诊断,及时手术,预后多属良好,否则将导致脑功能不可逆的损害。死亡率约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