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生产和使用重铬酸盐,铬电镀的产品,接触酸性镀铬的黄褐色细雾散布空气,致敏引起皮炎。
二、发病机制
铬对人的危害主要发生在铬电镀及生产和使用重铬酸盐的操作过程中。酸性镀铬用浓铬酸作镀液,电镀时电极上可产生氢和氧,并将铬酸带出,成黄褐色细雾散布于空气中。制备重铬酸盐以及在鞣革或化工工业中用此盐类时可接触其粉末。胶版印刷中常使用含有铬酸的液体擦机件。使用含铬电焊棒时,可能产生含铬量很高的烟尘。水泥中含有微量铬,亦常为引起皮炎的原因。三价铬化合物(如Cr2O3)与金属铬均尚未见引起工业中毒或皮肤反应的报道,三价铬不易在胃肠道内被吸收,在皮肤表层易与蛋白质结合成为稳定的络合物,因而不引起皮炎或溃疡。六价铬化合物是主要的致病物质,在高浓度时是一剧烈的氧化剂,具有明显的局部刺激作用和腐蚀作用,并能通过皮肤吸收。重铬酸盐类较铬酸盐类强烈,而前者中又以钠盐的毒性最大。六价铬化合物在低浓度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致敏物质,有报道接触仅含有0.08%铬的溶液即可引起皮炎。
铬及其化合物引起的皮肤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接触性皮炎按一般原则对症处理。铬溃疡可用10%亚硫酸氢钠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涤,搽3%~5%二巯丙醇(BAL)或5%~10%依地酸(EDTA)软膏。
二、预后
长期接触铬酸盐的粉尘或雾,可出现头痛、消瘦、贫血以及肾脏损害、支气管哮喘等,但很少见。国外报道六价及三价铬均有致癌作用,接触铬化物粉尘的工人患肺癌者较多,但国内尚未见报道。
1.环境保护 三氧化铬、铬酸盐、重铬酸盐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1mg/m3,建议为0.05mg/m3。采用有足够控制风速的槽边吸风装置。
2.加强个人防护 如戴橡皮围裙、手套、防护眼镜、口罩,穿靴子等。有时可在工作前涂搽适当皮肤防护剂。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是一旦接触到铬化物,立即用肥皂水洗净,下班后用10%亚硫酸钠溶液洗手,然后再用清水洗净。亚硫酸钠有还原作用,能使Cr6 变为Cr3 ,失去刺激作用。使用5%硫代硫酸钠溶液也可收到同样的效果。Samitz报道,维生素C是一种适用的抗铬剂,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铬酸或铬酸盐的有害反应。
如因工作不慎引起皮肤破损,即使极其轻微,也应立即涂上消毒液,并用橡皮膏保护之。
铬及其化合物引起的皮肤病一般护理
1. 皮肤性病科多数病人虽然生活能自理,但精神负担较重,如性传播疾病、慢性湿疹、银屑病等患者。对这类患者要特别注意心理护理, 告诉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主动配合治疗,积极地与疾病作斗争。 注意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工作状况和思想情况,不仅可以更好地发现有关病因,而且可以尽量减少对疾病不利的精神因素出现。
2. 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明确致敏原并避免与致敏原再接触是防治该病的关键,如避免食用有关的致敏食物、药物及可能的致敏因素。对于接触过敏患者应帮助患者从生活、工作条件及皮试反应等方面发现致敏物质,有条件时可试行排除或小量再接触试验,以确定致敏原。
3.对于瘙痒性皮肤病,应积极寻找病因,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搔抓、热水烫洗,不宜使用刺激性外用药物。
铬及其化合物引起的皮肤病饮食原则
很多皮肤病患者在就诊后都会问医生,是否需要忌口。的确临床上有许多皮肤病需要饮食调忌。如湿疹、荨麻疹、异位性皮炎、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玫瑰糠疹、扁平苔癣、红皮病、脂溢性皮炎等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与饮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皆可因吃刺激性食物或发物而使病情加重,因此对那些有食物过敏因素的患者,在发病期间或疾病痊愈后,应限制或禁食鱼、虾、蟹、羊等腥发之物,鸡、鸭、鹅等禽类食物以及葱、姜、蒜、辣椒、芫荽、酒类等刺激食物或油炸等难以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