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引起本病的结核菌大多为人型(70%~80%以上),少数为牛型(5%~25%)。常由淋巴结核、骨结核或关节结核继发而来。结核杆菌由感染病灶直接扩展,或经血行、淋巴管蔓延至皮肤组织引起皮肤结核。患者的营养、生活条件、卫生状况、机体免疫力等多种因素对疾病发生与发展皆有很大关系。好发于机体抵抗力低的人,特别是儿童。
本病属中医“瘰疬”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是:日久溃疡成脓,耗伤气血阴津,以及阴血虚亏,阴毒流窜,皮下穿凿。
二、发病机制
结核杆菌初次侵入机体后,被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吞噬。但由于巨噬细胞未被激活,溶菌力弱,使细胞内的病菌不能被消灭并继续繁殖,而引起细胞浸润,形成慢性肉芽肿。同时细菌抗原分别刺激B细胞及T淋巴细胞,使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了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因细菌多潜藏于细胞内,故体液免疫作用不强。当致敏的T淋巴细胞再次与结核杆菌或含有结核杆菌的吞噬细胞接触时,便释放出一系列免疫效应因子,吸引并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溶菌作用,使它们本身转化为巨噬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在组织形态上形成结节。
表皮棘层肥厚,细胞水肿,可有空泡形成;基底层内色素增加;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可见结核性浸润或结核样浸润,可查到结核杆菌,表皮及真皮上部常破溃形成溃疡。损害较成熟时,可见结核性肉芽肿改变,由多核巨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中央是干酪样坏死,外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有时绕以坚实的结缔组织。病灶处胶原和弹性纤维皆毁坏,较少见到血管和淋巴管,但在边缘处可见有许多新生的血管和淋巴管。如有继发感染,真皮上部常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有脓疡形成,并可查到化脓球菌。愈合时肉芽组织增生、纤维化而形成瘢痕。
瘰疬性皮肤结核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治疗结束后,仍需作长时间定期复查,注意有无复发,及时补充治疗。
1.一般疗法 注意环境卫生及合理的生活制度,充足的新鲜空气、日光,锻炼身体,劳逸结合,增强营养。食物宜低盐。酌情给滋补强壮剂。
2.抗结核药物治疗.
链霉素、异烟肼为一线药物,常与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对氨水杨酸联合用药,可缩短疗程及延迟抗药性。
异烟肼:成人每日每公斤体重4~6mg,儿童每日每公斤体重10~20mg,分3次服用;癫痫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链霉素:成人每日0.75~1.0克,分1~2次,肌注,儿童每日每公斤体重1525mg,分1~2次肌注,本品可致第8对脑神经及肾脏损害。
对氨基水杨酸:为辅助用药,常与其他抗结核药物合用,对瘰疬性皮肤结核有良效。成人日服8~12g,分4次服用,疗程60~90天。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以及过敏性哮喘、皮疹、发热等。
利福平:一线抗痨药。成人每日400~600mg,儿童每日每公斤体重10~20mg,顿服;孕妇及肝功异常者忌用。
3.局部治疗:异烟肼注射液0.1~0.2g或链霉素0.2~0.4g加2%普鲁卡因于病灶周围皮下注射,4~6天1次。
4.手术治疗:对面积较小的皮损,手术切除病灶或清除瘘管。
5.物理疗法:x线照射、紫外线局部照射、电凝固、冷冻及激光疗法。
二、预后
程缓慢,可迁延不愈,形成慢性感染。大片的瘢痕组织挛缩后,可致局部畸形或是相应组织运动障碍。
瘰疬性皮肤结核病辨证论治
单方成药;内消瘰疬丸,夏枯草膏,内消连翘丸,散结灵,八珍丸,人参养容丸。
内消瘰疬丸
【功能主治】软坚散结。用于瘰疬痰核或肿或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
夏枯草膏
【功能与主治】清火,明目,散结,消肿。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散结灵
【功效】:散结消肿,活血止痛。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内消连翘丸
【功效】:化核软坚。
【用法及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食前盐酒送下。
加强卫生宣传,普及有关结核病防治知识,使群众做好自我检查和互相监督,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消灭传染源,杜绝传染途径。
开展卡介苗预防接种,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有效的接种可防止该病的发生。对曾经感染过结核病患者,若有相应皮肤症状,应早期诊断。
瘰疬性皮肤结核病一般护理
1、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在患病期间,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禁止用自来水洗涤患部,以防扩延。
2、发病时应禁饮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厚味食物。
瘰疬性皮肤结核病饮食原则
在治疗期间应注意增加营养,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不适宜吃:应限制或少吃鱼、虾、蟹等海腥发物,葱、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避免抽烟喝酒。注意多休息,避免劳累,避免熬夜,避免情绪不乐观,减少性生活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