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股骨转子下骨折

    股骨转子下骨折,是指自股骨小转子至股骨干中段与近端交界处即骨髓腔最狭窄处之间的骨折。发生率占髋部骨折的10%~34%。其年龄分布有2组,20~40岁及60岁以上。老年组骨折多由低能量创伤所致。年轻组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造成,常合并其他骨折和损伤。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死亡率各作者报道不同,从8.3%~20.9%。由于股骨转子下生理应力分布特点,手术治疗有较高的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物失用率。骨折发生后,在肌肉的牵拉下,股骨干发生短缩、外旋畸形,股骨头颈外展、后倾。因此,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目的,是要矫正股骨干的内收、短缩、外旋及股骨头颈外展及后倾、外旋,恢复髋关节内收肌的张力,从而恢复肢体功能。因此,对于股骨转子下部位生物力学特点的了解,对于骨折类型的分析,以及各类内固定物的应用及适应证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骨科,急诊科,中医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大腿,下肢骨,关节
    多发人群:青壮年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药物治疗
    治 愈 率:80%
    治疗周期: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20000--40000元
    疾病症状:粉碎性骨折,关节肿胀,残株型骨折
    相关检查:骨与关节MRI,骨密度,骨显像
    并发症:骨折
    治疗药品:骨康胶囊,正骨水,恒古骨伤愈合剂
  •   一、发病原因

      常为直接暴力所致。

      二、发病机制

      单纯转子下骨折多见于年轻人,多由较大的直接暴力引起,不少病例骨折为粉碎性。而与转子间骨折伴发的转子下骨折可发生在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可因平地摔跌等较轻外伤引起。

      转子下骨折后,近端受臀肌,髂腰肌和外旋肌群的牵拉而呈屈曲、外展、外旋移位,远端则受内收肌群和下肢重力的影响而向上、向内、向后移位。

  • 股骨转子下骨折一般治疗

      一、治疗

      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法是患肢股骨髁上牵引。股骨近端均为强大的肌群包绕,骨折后骨折端受肌肉牵引而发生明显畸形。骨折近端在内收肌、外旋肌及髂腰肌作用下呈屈曲、内收、外旋。骨折远端在外展肌作用下呈外展,在重力作用下轻度外旋。在所有肌肉收缩作用下骨折端出现明显短缩畸形。牵引治疗可以控制短缩,但对于其他畸形则难以矫正。另外,牵引时患肢需置于90°/90°体位(屈髋90°屈膝90°),这在成人很不易维持。牵引治疗对于明显移位的骨折无法减小骨折间隙,因而延长愈合时间。由于留有畸形,骨折愈合后病人常存在一定症状。主要是臀肌步态和大腿前侧疼痛。骨折近端外展畸形使得大转子顶点上移,髋关节外展肌松弛,从而造成臀肌步态。骨折近端的屈曲则是大腿前侧疼痛的主要原因。Waddell报道非手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满意率只有36%。因此,目前认为手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已成为主要方法。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剖复位或矫正所有畸形及牢固内固定。

      (1)Enders针:20世纪70~80年代,许多医师应用Enders针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由于Enders针固定强度较弱,其结果不甚满意。Pankovich等人应用Enders针的结果显示,愈合率100%,由于畸形需要再手术者30%。对于稳定型骨折(横断及蝶形型)Enders针则不足以控制旋转、成角及短缩。术后需加牵引维持3~6周,很大地限制了肢体活动,从而减慢了肢体的功能恢复。目前,除特殊情况外Enders针很少应用。

      (2)传统髓内针:髓内针固定的牢固程度,主要取决于髓内针与骨髓腔之间接触的长度。股骨转子下骨折的近端髓腔宽大,至中部逐渐变窄,再向远端又逐渐增宽。只有髓腔最窄处与髓内针相接触。年轻的病人,由于骨松质密度较大,传统髓内针在股骨髓腔内尚可有较强的把持作用。而在老年人,由于骨密度下降,髓内针在较宽的髓腔内把持作用减小,常造成骨折端内翻及复发短缩。因此,传统髓内针固定仅适用于年轻病人中的稳定型骨折。

      (3)钢板螺钉:应用一般直钢板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非常困难。由于螺钉只能横行穿过钢板,骨折近端的固定力臂太短,无法施行牢固固定。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另设计一种钢板螺钉。其特点是,螺钉或钢板的一端经股骨颈插入股骨头中,这样便可使骨折近端得以充分固定。此类内固定物在钢板与股骨头颈的固定螺钉之间有一固定的角度。目前常用的钢板螺钉可分为2类:①滑动加压螺钉(Richards钉、DHS等)。②角度钢板。

      滑动加压螺钉,对股骨粗隆下骨折可提供牢固固定。其优点是,加压滑动螺钉为中空结构,术中先用导针定位,位置满意后将螺钉穿过导针拧入股骨头颈。手术操作简易。对粉碎骨折不易复位者,可先拧入滑动加压螺钉,然后与钢板套管连接,钢板固定后骨折即已复位。骨折远端至少需要4枚螺钉固定。对不稳定型骨折,股骨头颈部加压螺钉不能很好地控制旋转,因此常需再加一枚拉力螺钉来加强固定。130°滑动加压螺钉入点位置较低,对高位股骨转子下骨折,其入点与骨折部位较近,稳定性降低,另外附加拉力螺钉也不易选定合适拧入位置。因此,对高位股骨转子下骨折,多应用髁加压螺钉(DCS)固定。由于DCS角度为95°,入点较高,另外可通过钢板拧入1~2枚拉力螺钉至骨距部位,其固定牢固程度大大提高。

      角度钢板也是股骨粗隆下骨折常用的内固定材料。根据骨折部位的高低,可选择90°或130°角度钢板。角度钢板在股骨头颈中的部分呈铲状,较螺钉能较好地控制旋转。但铲状部分插入股骨头颈的操作较复杂,需准确定位。另外插入前需充分开好骨窗,否则入点部分将会劈裂。由于角度钢板为偏心位固定,与Richards钉、DHS相比,固定后钢板上所承受的弯曲应力更大。根据骨折复位后的稳定程度常需在钢板对侧植骨,以尽快恢复钢板对侧骨骼的连续性,减少钢板疲劳断裂的发生。

      (4)带锁髓内针:近年来,带锁髓内针日益普遍地应用于股骨转子下骨折。其优点在于,闭合复位下操作,手术创伤小,对骨折端环境干扰小,由于中心位固定,具有良好的抗弯曲应力强度。

      常用的标准带锁髓内针有Zickel钉、Russell-Taylor重建钉等。Zickel钉插入股骨头颈部位为三叶状,通过钉杆近端孔插入并与钉杆锁定。由于三叶钉与钉杆之间角度固定,故可有效地防止内翻畸形发生。但Zickel钉只有近端锁定,对于严重粉碎的股骨粗隆下骨折,则无法防止短缩。Russell-Taylor重建钉在近端及远端均可锁定。通过近端锁定孔可向股骨头颈拧入2枚拉力螺钉,通过远端锁定孔可拧入1~2枚全螺纹螺钉,有效地防止短缩并可很好地控制旋转。改进型Russell-Taylor重建钉(R-T Delta钉)直径较小,可用于髓腔较小或严重粉碎骨折的病人。Klemm等人曾提出,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应用带锁髓内针的基本原则:对稳定型骨折,可用非锁式髓内针,即远近端均不锁定。对位于髓腔狭窄处近端的骨折,可仅在近端锁定。对位于髓腔狭窄处远端的骨折,需行远端锁定。用于在某些情况下存在无移位的骨折块而不易发现,有报道仅在近端锁定,术后常发生不同程度的短缩。因此,远近端同时锁定更为可靠。

      术后处理:不论应用以上何种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原则上术后第2天可允许病人进行患肢练习并离床扶拐活动。术后数天内病人应尽量不采取坐位,因此时髋部及腹股沟部分软组织肿胀,坐位影响静脉回流,有可能造成静脉血栓。病人离床后患肢可否部分负重,要根据骨折类型及内固定情况而定。稳定型骨折并有牢固固定者,可准许部分负重10~15kg。不稳定型骨折,应在X显示骨折端有骨痂连接后,开始部分负重。对应用带锁髓内针固定的不稳定型骨折,有人主张,在连续骨痂出现后,应将髓内螺钉取出,以恢复骨骼的负重。否则,锁定螺钉在长期负荷下会发生疲劳断裂。

      二、预后

      手术治疗后,预后尚好。

  •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 股骨转子下骨折一般护理

      1.注意固定不要太紧。骨折病人经过整复和固定以后,要特别注意观察石膏或夹板固定的是否太紧。如发现骨折部位的远端(手指或脚趾)有血运障碍,即肿胀严重或皮肤发紫,应及时请医生处理。经常检查石膏或夹板边缘的皮肤有无受压情况,如发红或破溃时请医生处理。

      2.加强功能锻炼也很重要。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早下床活动,不能下床的病人也要在床上做肢体的运动,以促进血流循环,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3.抬高患肢。骨折后应抬高患肢(用枕头垫起骨折的肢体)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防止过度肿胀。

      4.患者的卧床护理。骨折后长期卧床的病人,应睡木板床,有利于健康,还要注意定时翻身,按摩受压的皮肤,防止发生褥疮。

      5.饮食护理。家属要照顾好患者的饮食起居,注意加强营养 ,常吃些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常喝些骨头汤,以补充钙质。

  • 股骨转子下骨折饮食原则

      一、适宜食物

      宜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吃些香蕉、蜂蜜等促进胃肠消化排便的食物。

      早期应该吃一些活血化瘀、行气消散的食物,比如蔬菜、豆制品、鱼汤、蛋类等。

      中期可以吃一些帮助和营止痛、祛淤生新、接骨续筋的食物,如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等。

      后期可多吃一些补益肝肾、补气养血、舒筋活络的食物,可以帮助骨痂生成,比如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等。

      二、不适宜食物

      忌盲目补充钙质。

      忌不易消化食物。

      忌多吃肉喝炖骨头。(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股骨转子下骨折,是指自股骨小转子至股骨干中段与近端交界处即骨髓腔最狭窄处之间的骨折。发生率占髋部骨折的10%~34%。其年龄分布有2组,20~40岁及60岁以上。老年组骨折多由低能量创伤所致。年轻组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造成,常合并其他骨折和损伤。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死亡率各作者报道不同,从8.3%~20.9%。由于股骨转子下生理应力分布特点,手术治疗有较高的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物失用率。骨折发生后,在肌肉的牵拉下,股骨干发生短缩、外旋畸形,股骨头颈外展、后倾。因此,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目的,是要矫正股骨干的内收、短缩、外旋及股骨头颈外展及后倾、外旋,恢复髋关节内收肌的张力,从而恢复肢体功能。因此,对于股骨转子下部位生物力学特点的了解,对于骨折类型的分析,以及各类内固定物的应用及适应证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