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耳真菌病

    耳真菌病又称真菌性外耳炎,系真菌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耳廓及外耳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占耳感染的15%~20%。是真菌感染所致。这类感染又称耳癣,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石青样毛癣菌及羊毛状小孢子菌等。临床表现为耳廓癣,外耳道真菌病。耳廓癣用复方雷琐辛搽剂或眯康唑霜等,外耳道真菌病宜先清除痂片和耵聍。然后外用制霉菌素软膏。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皮肤科,传染科
    疾病别称:耳癣,真菌性外耳炎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外伤感染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西医药物治疗
    治 愈 率:60%
    治疗周期:1-2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6000元)
    疾病症状:耳廓癣,结痂,鳞屑
    相关检查:听力检查,真菌培养
    并发症:灰指甲
    治疗药品:盐酸环丙沙星片,氟氯西林钠胶囊,转移因子胶囊
  •   一、发病原因

      耳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病,占耳感染的15%~20%。多发生于热带、亚热带温暖潮湿的地区。任何年龄均可罹及,但以20~40岁最为多见。常见于单侧且以右侧为多,可能与右手挖耳方便顺手有关。夏季好发。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石青样毛癣菌及羊毛状小孢子菌等。来源于头面部癣的直接蔓延或手足癣、体股癣、甲癣等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这类感染又称耳癣。

      引起外耳道感染的病原菌绝大多数为烟曲霉和黑曲霉。其中黑曲霉占90%以上。其他有念珠菌、肯霉、犁头霉、柱顶孢、短帚霉、根毛霉、共头霉等,多来源于空中孢子的飘落。80%~90%的外耳道炎可发现各种细菌,如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微小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棒状杆菌等,当与真菌共存时。可使真菌感染加重。

      局部原有皮损如外耳道湿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等以及局部潮湿、外耳道损害如挖耳及长期局部使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等都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二、发病机制

      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石青样毛癣菌及羊毛状小孢子菌等。来源于头面部癣的直接蔓延或手足癣、体股癣、甲癣等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这类感染又称耳癣。引起外耳道感染的病原菌绝大多数为烟曲霉和黑曲霉。其中黑曲霉占90%以上。耳道湿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等以及局部潮湿、外耳道损害如挖耳及长期局部使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等都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 耳真菌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1.耳廓癣用复方雷琐辛搽剂或咪康唑霜等。

      2.外耳道真菌病宜先清除痂片和耵聍。然后外用制霉菌素软膏或1%两性霉素B液、克霉唑霜、制霉菌素液等,连用3~4周。若外耳道皮肤有急性炎症和少量渗液。可用2%~4%水杨酸氧化锌粉或制霉菌素10万U加入1g硼酸粉中,撒入耳内。

      3.有并发细菌感染者局部加用氯霉素或金霉素或其他抗生素制剂。

      二、预后

      外耳道真菌病严重者可累及耳软骨。

  •   1.保持外耳道干燥、勿用不洁之物挖耳、水入耳后及时拭净并滴入酒精,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激素等。

      2.避免刺激性的药物点耳及用不清洁的物品挖耳。尤其在耳内进水后应将耳内尽快擦干。如长期耳内潮湿易引起霉菌感染;

      3.清除外耳道内的所有痂皮和分泌物,用1~2%柳酸酒精或1~2%麝香草酚酒精涂耳。也可用制霉菌素喷于外耳道或涂用达克宁霜剂。尽量保持外耳道干燥。

  • 耳真菌病一般护理

      1.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2.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身体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3.继续服用药物,做好护理。

      4.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5.适当的营养供给,在如今的生活条件下,不宜过多强调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及低脂肪饮食。但营养的搭配要平衡,荤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蛋奶类等,其摄入量依人的胖瘦来决定,严禁烟酒。

  • 耳真菌病饮食原则

      保健贴士

      1、避免刺激性的药物点耳及用不清洁的物品挖耳。尤其在耳内进水后应将耳内尽快擦干。如长期耳内潮湿易引起霉菌感染;

      2、清除外耳道内的所有痂皮和分泌物,用1~2%柳酸酒精或1~2%麝香草酚酒精涂耳。也可用制霉菌素喷于外耳道。尽量保持外耳道干燥;

      3、保持外耳道干燥、勿用不洁之物挖耳、水入耳后及时拭净并滴入酒精,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激素等。

耳癣,真菌性外耳炎
耳真菌病又称真菌性外耳炎,系真菌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耳廓及外耳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占耳感染的15%~20%。是真菌感染所致。这类感染又称耳癣,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石青样毛癣菌及羊毛状小孢子菌等。临床表现为耳廓癣,外耳道真菌病。耳廓癣用复方雷琐辛搽剂或眯康唑霜等,外耳道真菌病宜先清除痂片和耵聍。然后外用制霉菌素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