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一)形态染色
炭疽杆菌菌体粗大,两端平截或凹陷,是致病菌中最大的细菌。排列似竹节状,无鞭毛,无动力,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在氧气充足,温度适宜(25~30℃)的条件下易形成芽胞。在活体或未经解剖的尸体内,则不能形成芽胞。芽胞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其宽度小于菌体的宽度。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形成荚膜,在含血清和碳酸氢钠的培养基中,孵育于CO2环境下,也能形成荚膜。形成荚膜是毒性特征。
炭疽杆菌受低浓度青霉素作用,菌体可肿大形成圆珠,称为“串珠反应”。这也是炭疽杆菌特有的反应。
(二)培养特性
本菌专性需氧,在普通培养基中易繁殖。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4,在琼脂平板培养24小时,长成直径2~4mm的粗糙菌落。菌落呈毛玻璃状,边缘不整齐,呈卷发状,有一个或数个小尾突起,这是本菌向外伸延繁殖所致。在5~10%绵羊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无明显的溶血环,但培养较久后可出现轻度溶血。菌落特征出现最佳时间为12~15小时。菌落有粘性,用接种针钩取可拉成丝,称为“拉丝”现象。在普通肉汤培养18~24小时,管底有絮状沉淀生长,无菌膜,菌液清亮。有毒株在碳酸氢钠平板,20%CO2培养下,形成粘液状菌落(有荚膜),而无毒株则为粗糙状。
(三)抵抗力
繁殖体抵抗力不强,易被一般消毒剂杀灭,而芽胞抵抗力强,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中可存活数十年,在皮毛中可存活数年。牧场一旦被污染,芽胞可存活数年至数十年。经直接日光曝晒100小时、煮沸40分钟、l40℃干热3小时、110℃高压蒸汽60分钟、以及浸泡于10%甲醛溶液15分钟、新配苯酚溶液 (5%)和20%含氯石灰溶液数日以上,才能将芽胞杀灭。炭疽芽胞对碘特别敏感,对青霉素、先锋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高度敏感。
(四)抗原结构
1.荚膜多肽抗原 由D-谷氨酸多肽组成,抗原性单一,若以高效价抗荚膜血清与具荚膜炭疽杆菌作用,在其周边外发生抗体的特异性沉淀反应,镜下可见荚膜肿胀。
2.菌体多糖抗原 由等分子量的乙酰基葡萄糖胺和D-半乳糖组成,能耐热,与毒力无关。这种抗原没有特异性,能与其他需氧芽胞杆菌,肺炎球菌14型及人类A血型物质发生交叉反应。
3.外毒素复合物 炭疽杆菌具有外毒素,包含水肿因子,保护性抗原(因子)及致死因子。三种成份均具有抗原性,不耐热,是致病的物质基础之一。
二、发病机制
炭疽杆菌在体外培养时可见呈长链状如竹节,在机体内呈单个、双球形或短链状,体外培养不能发现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存在,但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生长繁殖时可产生一种毒性物质,具有抗吞噬作用。毒性物质在皮内时可引起水肿。
皮肤炭疽一般治疗
西药治疗:
患者应住院治疗,严密隔离。局部皮损用生理盐水湿敷,禁止手术或其他挤压处理,以免炎症扩散,局部可外用氯化氨汞(白降汞)软膏。
青霉素是首选的抗生素。根据不同的感染类型,治疗也不同。皮肤炭疽每日注射青霉素总量为100~200万单位。同时可加用四环素、链霉素、氯霉素或新霉素。对于肺炭疽及肠炭疽,每日青霉素总量应在600万单位以上;对于炭疽性脑膜炎及败血症,每日青霉素总量要超过1,000单位。
除了上述抗生素外 ,其他的抗菌药物,比如磺胺、呋喃唑酮等,对其也有较强的作用。
注射抗炭疽血清,剂量初次可用80~100ml,12~48h后再给20~40ml。严重者可注射100~200ml。
治疗必须在中毒症状完全消失后3~5天,局部反复查菌阴性后方可停止。
皮肤炭疽辨证论治
中医疗法:
1.辨证用药
(1)初期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穿山甲10g,土贝母10g,炒皂刺10g,制乳没各6g,白芷6g,赤芍10g,防风6g,归尾10g,陈皮6g,双花30g,甘草6g。
(2)中期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
(3)后期治法:清心开窍,回阳救逆。
方药:四逆汤送三宝(局方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
2.单方成药 梅花点舌丹、小金丹、蟾酥丸、玉枢丹、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
3.外用药物
(1)疮周:梅花点舌丹研磨或如意金黄散、鞭蓉散水调(或马齿苋鲜汁)外敷。
(2)疮面:白降丹0.5g、及蟾酥丸2~3粒研细水调外敷。若疮面凹陷,用化毒散膏。等疮面清洁时用生肌玉红膏或甘乳膏。
(3)水疱或血疱:白降丹少许点其上,外敷化毒散膏。
一、预防
预防人类炭疽首先应防止家畜炭疽的发生。家畜炭疽感染消灭后,人类的传染源也随之消灭。
目前我国使用的炭疽活疫菌,作皮上划痕接种,免疫力可维护半年至一年。对此类工作者可注射炭疽疫苗,初次注射0.5ml,6周或6个月后再注射1次,以后每年注射1次。
皮肤炭疽一般护理
1、管理传染源 病人应隔离和治疗。对病人的用具、被服、分泌物、排泄物及病人用过的敷料等均应严格消毒或烧毁,尸体火化。对可疑病畜、死畜必须同样处理。禁止食用或剥皮。
2、切断传播途径 对可疑污染的皮毛原料应消毒后再加工。牧畜收购、调运、屠宰加工要有兽医检疫。防止水源污染,加强饮食、饮水监督。
3、保护易感者 对从事畜牧业、畜产品收购、加工、屠宰业、兽医等工作人员及疫区的人群,可给予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接种,每年接种1次。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可以应用药物预防。
皮肤炭疽饮食原则
病人因伤口渗液多, 而严重的炭疽病人又不能进食, 因此造成蛋白质的大量丢失。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给予患者补充氨基酸、白蛋白。待病情缓解后, 进食高蛋白容易消化之软食以补充丢失的蛋白质, 增加病人的抵抗力。不能进食者可鼻饲高蛋白易消化流质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