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LGLL),1977年开始提出,是一种伴外周血大颗粒淋巴细胞增多的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性临床综合征。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血液科,肿瘤科
    疾病别称:伴颗粒淋巴细胞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大颗粒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淋巴,血液血管,骨髓
    多发人群:常见于老年患者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中医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
    治 愈 率:一般经过有效治疗后,75%可以治愈
    治疗周期:2-4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00 ——150000元)
    疾病症状:持续性发热,夜间盗汗,肝脏肿大
    相关检查:心电图,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血清类风湿因子
    并发症:骨髓纤维化
    治疗药品:乌苯美司胶囊,环孢素注射液,甲氨蝶呤片
  •   一、发病原因

      T-LGLL的病因不详,可能与HTLV1/Ⅱ样反转录病毒有关。NL-LGLL与EB病毒感染有关。

      二、发病机制

      LGL的克隆性增殖需要几个步骤:抗原应答反应、特异淋巴因子(如IL-12、IL-15等)的加入、Fas/Fas配体凋亡调控途径的调控异常。发病可能与HTLV Ⅰ/Ⅱ样反转录病毒有关,并曾分离出HTLV-Ⅰ型病毒;HTLV-Ⅱ型病毒的pol、px基因区域已克隆和测序。EB病毒感染可能与NK-LGLL的发生有关,日本报道NK-LGLL的EB病毒感染率达50%以上;采用不同的方法可检测到EB病毒的RNA或核抗原。

  •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1.治疗方法

      (1)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改善症状。

      (2)甲氨蝶呤10mg/周,有效率可达60%。

      (3)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反复感染者,可用环孢素(环孢素A )12mg/(kg·d), 皮下注射;非格司亭(G-CSF) 75μg皮下注射,1次/d;莫拉司亭(GM-CSF) 75μg皮下注射,1次/d;莫拉司亭(GM-CSF )75μg皮下注射,1次/d。

      (4)伴有输血依赖的贫血或纯红再障者,用环孢素(环孢素A) 12mg/(kg·d)1个月,待血红蛋白逐渐上升,淋巴细胞下降,以150mg,2次/d 维持。

      (5)脾大伴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溶血性贫血,可行脾切除。

      (6)嘌呤类似物,晚期病例可选用氟达拉宾,Z-CDA,DCT。

      (7)T-LGLL的病程多较慢,中位生存期可达10年以上,大多数患者需要治疗。

      2.疗效标准

      (1)CR:无临床症状及脾大,血象正常,淋巴细胞<4×109/L,LGL绝对值<2×109/L。

      (2)PR:脾脏缩小>50%,外周血ANC>1.5×109/L或较前增加>50%,淋巴细胞较前减少>50%。

      (3)稳定: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4)恶化症状加重:脾脏增大>50%,ALC增加>50%。

      二、预后

      T-LGLL治疗反应较好,中位生存期可达10年以上;NK-LGLL预后差,诊断后2个月内死亡。

  •   增强体质,加强锻炼,预防病毒感染。

  •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一般护理

      如病人有呕吐,应做好呕吐护理,大量出汗时应及时协助病人更衣、饮水。

  •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饮食原则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伴颗粒淋巴细胞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大颗粒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LGLL),1977年开始提出,是一种伴外周血大颗粒淋巴细胞增多的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性临床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