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病原为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呈多形性球杆状,大约0.3--1×0.3--0.4μm,最长达4μm。本立克次体主要有两种抗原:①可溶性抗原,为组特异性抗原,可用以与其他组的立克次体相鉴别;②颗粒性抗原,含有种特异性抗原。本立克次体其形态、染色和对热、消毒剂的抵抗力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但很少呈长链排列。两者各含3/4种特异性颗粒性抗原,和1/4组特异性可溶性抗原。病原体接种于小鼠腹腔后可引起立克次体血症、腹膜炎,并在各脏器内查见病原体。
虽然莫氏立克次体的形态、染色特点、生化反应、培养条件及抵抗力均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但在动物实验上可以区别。
①莫氏立克次体可引起大白鼠发热或致死,并在其脑内存活数月,故可用之保存菌种或传代。而普氏立克次体仅使大白鼠形成隐性感染。
②莫氏立克次体所致的豚鼠阴囊反应远较普氏立克次体所致者为明显,莫氏立克次体接种雄性豚鼠腹腔后,豚鼠除发热外,阴囊高度水肿,称之为豚鼠阴囊现象。莫氏立克次体在睾丸鞘膜的浆细胞中繁殖甚多,其鞘膜渗出液涂片可查见大量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仅引起轻度阴囊反应。
③莫氏立克次体接种于小白鼠腹腔内可引起致死性腹膜炎及败血症。
由于莫氏立克次体与普氏立克次体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可溶性抗原耐热,为两者所共有,故可产生交叉反应。都能与变形杆菌OX19发生凝集反应。但不耐热的颗粒性抗原则各具特异性,用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可将其区别。
二、发病机理
与流行性斑疹伤寒者基本相似,但血管病变较轻,小血管中有血栓形成者少见。
地方性斑疹伤寒一般治疗
一、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病人必须更衣灭虱。卧床休息、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预防褥疮。危重患者要勤翻身防止并发症。注意补充维生素C及B,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软食,多饮开水。液入量每日保证约2500~3000ml。
2.药物治疗
氯霉素、四环素族药物对本病皆有特效。氯霉素、四环素族(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对本病有特效,服药后10余小时症状减轻。24~48小时后完全退热。氯霉素1.5~2g/d,分3~4次口服,退热后用量酌减,继续服3天,或延长至5~7天,以防近期内复发。多西环素0.2~0.3g顿服,必要时2~4天再服1剂。临床实践中氯霉素疗效虽好,因其副作用突出,已不作首选。而多西环素则应用较多,治疗简单,副作用少,效果满意。近来有用红霉素、氟喹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及米诺环素(Minocyciline)等治病本病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3.对症治疗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慎防大汗。中毒症状严重者可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输液补充血容量。头痛剧烈兴奋不安者,可给予异丙嗪、安定、巴比妥、水化氯醛等。心功能不全者可静脉注射毒K0.25mg或西地兰0.4mg。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有低血容量倾向或休克时按感染性休克处理。对有心功不全者要注意减轻心脏负荷,可用强心药如毛花苷C或毒毛花苷K等。头痛可给止痛药。对有精神症状者可给予地塞米松等治疗。
与患者年龄、有无并发症、治疗早晚、治疗方法、过去曾否接受过预防注射及病原菌的型别和毒力等有关。在有效抗生素应用之前,病死率为20%。应用氯霉素以来,病死率约1%~5%。老年人、婴幼儿、孕妇预后较差。骨髓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差者、病情重,易迁延不愈。并发肠穿孔、肠出血、心肌炎、肺炎、贫血等,则病死率较高。氯霉素治疗的复发率一般在10%左右,氟喹诺酮类治疗几无复发。
二、预后
本病大多预后良好,多在发病第2周恢复。但老年患者或未经治疗患者,感染后可陷于极度衰弱,恢复期延长。经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后痊愈。近年来发生暴发流行,仅极少数严重病例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地方性斑疹伤寒辨证论治
二、中药治疗
以清热解毒,凉营益阴,消瘀化斑为主要原则。本病治法:病在卫分,热高者宜辛凉解肌凉邪;恶寒者则宜寒疏表解毒。病入气分或宣上清热或清解阳明。若气营同病,斑欲出则透斑解毒。斑出宜化斑解毒。后期伤阴则滋液养阴。一般忌用升提、温燥和壅补。
1、邪在气营
证见头痛肢楚,壮热烦渴,无汗,面红如醉,心烦谵妄,斑疹显露,肝脾肿大,舌质红绛,苔黄而干,脉燥有力。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养阴。
方药:清营汤加减:生石膏15g、水牛角10g、生地18g、金银花15g、玄参12g、麦冬12g、板蓝根15g、竹叶心3g、丹参18g、知母12g。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心开窍;痉厥抽搐加羚羊角、钩藤以清热熄风;腓肠肌痛甚加芍药、甘草、元胡。
2. 热犯卫分
证见恶寒发热、、头痛如劈,全身肌肉疼痛,面红目赤,口渴心烦,纳差体倦,舌红苔薄白少津,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肌,透表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蝉衣葛根方:有银花15g、连翘12g、桔梗9g、竹叶6g、荆芥6g、牛蒡子9g、豆豉9g、薄荷6g、芦根12g、蝉衣6g,生葛根6g。寒憟身痛甚者加羌活、防风以疏散外寒;热高渴甚者加石膏、知母以清气护津;咽痛去葛根豆豉加马勃、元参以清热利咽;咳嗽加杏仁、前胡以宣降肺气。
3.毒燔气血
证见壮热,口渴,头痛剧烈,神昏燥忧,斑密色赤而晦,舌焦唇裂。
治法:清气凉血,解毒化斑,活血益阴。
方药:清斑青黛饮加味:青黛3g、黄连4.5g、犀角6g(磨汁另入)、石膏30g、知母12g、元参9g、栀子9g。生地20g、西洋参9g、丹皮9g、赤芍9g、大青叶9g、紫草6g、丹参12g、甘草3g、柴胡3g、生姜,大枣作引。神昏甚者加安宫牛黄丸;痉厥者去紫草、黄连、姜、枣,加羚角3g、钩藤9g、僵蚕9g或加紫雪丹9g。
4.热的营血
证见灼热夜甚,烦躁昏谵,斑色紫赤,垒迭成片,舌绛而干,脉细数。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消斑。
方药:加味犀角地黄汤:犀角9g (水磨)、生地30g、赤芍9g、丹皮9g、元参12g、银花12g、大青叶12g、丹参12g、黄连6g、红花6g。小便赤短或带血加山栀、白茅根、侧柏叶炭;大便黑加炒茜草根、炒地榆;呕血加大小蓟、茅根、藕节;神昏者加安宫牛黄丸化服。
5.余热未净
证见热势下降,余热不清,咽干口燥,干咳,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益阴生津,兼清营血。
方药:沙参9g、麦冬9g、玉竹6g、生扁豆4.5g、冬桑叶4.5g、生甘草3g、花粉4.5g、生地9g、丹皮6g、银花6g。
地方性斑疹伤寒预防
1.主要是灭鼠、灭蚤,对患者及早隔离治疗。
2.本病多散发,故多不用预防注射疫苗。如有暴发流行,对高危人群应进行疫苗接种,可用普氏立克次体株灭活疫苗。
地方性斑疹伤寒一般护理
地方性斑疹伤寒护理
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身体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地方性斑疹伤寒饮食原则
一、地方性斑疹伤寒食疗方
(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雪耳、莲子、百合、排骨汤
材料:雪耳75克、百合100克、排骨500克。
方法:清洗后加水把材料一起放入煲内煮沸。
时间:煲三小时。
2、桑百皮、百合、排骨汤
材料:桑百皮50克、百合75克、准山、排骨或瘦肉500克。
方法:清洗干凈加水把材料一并放进煲内煮沸。
时间:煲一个半小时。
3、枇杷叶茶
材料:枇杷叶、夏枯草、菊花、黄糖各适量。
方法:清洗后加水煮沸。时间:煲半小时。
此外,洋葱、大蒜也有杀菌作用。每次炒菜加五至八粒蒜头,连蒜头一起食,洋葱最好生食或半生食,两者皆有助增强肺功能。
二、地方性斑疹伤寒吃哪些对身体好?
1、饮食给以高热量、高蛋白流食或半流食,如各种营养丰富的粥类、汤类等。
2、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水分,成人每日液体量应在3000ml以上,有心肌损害者酌减,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3、缺乏维生素A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感染,因此宜吃含有维生素A较多食物有蛋黄、动物肝脏等动物食品,含胡萝卜素较多的有黄红色蔬菜,如南瓜、胡萝卜、西红柿等,此外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E等也具有一定的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如马铃薯、杏仁、麦芽、燕麦等。
三、地方性斑疹伤寒不要吃哪些食物?
1、尽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例如:洋葱、胡椒、辣椒、花椒、芥菜、茴香。
2.避免吃油炸、油腻的食物。
如油条、奶油、黄油、巧克力等,这些食物有助湿增热的作用,会增加白带的分泌量,不利于病情的治疗。
3.戒烟戒酒、咖啡等兴奋性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