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在下列情况下,易发生痱:在高温潮湿季节,排汗功能尚未健全的婴幼儿、幼童及体胖多汗的成人或长期卧床病人等因汗液排泄不畅,汗孔阻塞而发病。此外维生素A缺乏患者,皮肤角质层增厚,汗腺导管因潴留的汗液而肿胀,致使汗孔变窄或阻塞。
二、发病机制
痱的发生有3个步骤:小汗腺导管的角质栓形成,导管破裂和汗液外渗至阻塞水平以下部位。导管阻塞水平决定了粟粒疹的类型,角层内的浅表角质栓引起白痱,导管恰好在角栓下方破裂,形成隆起的透明小水疱,顶部完全由角层细胞构成。表皮较深在部位的阻塞导致红色粟粒疹,此型可出现红斑和瘙痒,这是因为汗液损伤表皮细胞后释放的酶刺激皮肤感受器所致。表皮真皮交界处的汗管阻塞,使汗管真皮部的上端破裂,从而在浅层真皮内发生汗液潴留,导致深痱形成。
痱一般治疗
一、治疗
外用痱子粉或炉甘石洗剂,有继发感染者应酌加抗生素药膏外用或口服抗生素。
二、预后
红痱搔抓后可继发感染导致毛囊炎,(疖肿),有时可继续数周。深痱,大多数出现广泛的小汗腺功能丧失,肿大的淋巴结随粟粒疹的消失而逐渐变小。
痱辨证论治
1.中医疗法
(1)暑湿蕴结型:
治法:清暑利湿,散热解毒。
芦根30g、茵陈15g、藿香10g、黄芩10g、竹叶10g、滑石块20g、荷梗10g、生薏米30g、西瓜翠衣10g、六一散30g。
(2)湿热郁蒸型:
治法:清热利湿,透表散热。
方药:杏仁10g、滑石块20g、通草10g、竹叶10g、香薷10g、黄连10g、厚朴10g、藿香10g、冬瓜皮15g、生薏米30g、茯苓10g。
(3)暑湿夹毒型:
治法:清暑解毒。
选药:双花15g、连翘15g、黄连10g、黄芩10g、生地30g、菊花15g、栀子10g、丹皮15g、茅根15g、藿香10g、生石膏30g、六一散30g。
2.单方成药
(1)绿豆适量,煮水代茶饮。
(2)六一散适量冲水代茶饮。
3.局部治疗
(1)马齿苋30g,煎水外洗,后扑撒痱子粉。
(2)蒲公英30g、败酱草30g、车前草15g,煎水外洗,后扑痱子粉,适用于有脓疱者。
1.室内要通风,尽量降低室温,保持凉爽及干燥,湿热的空气对痱子的消退不利。
2.勤洗澡,洗澡时要用温水,禁用热水烫洗,凉水也不好,禁用带刺激性的碱性肥皂。洗后要立即擦干。
痱一般护理
1.涂痱子粉或爽身粉。这类粉剂多含滑石粉及氧化锌,主要作用是吸汗、干燥、清凉等。
2.得了痱子以后不要涂油膏,其使用后皮肤浸软,妨碍汗液蒸发。
3.勤更内衣,穿着宽松单薄布料衣服,这样就可以避免痱子的发生。
痱饮食原则
西瓜
西瓜不仅有清热解暑、凉血止渴的作用,还可以预防痱子的发生。将西瓜皮洗净切片熬汤,或制作菜肴食用,对预防痱子效果不错。
苦味食品
苦瓜能增进食欲,清热解暑,多吃可预防痱子的发生。
三豆汤
绿豆、赤豆、黑豆放在一起煮熬成汤,称“三豆汤”。三豆汤有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的功效,被誉为夏季小儿保健佳品。熬制方法是,用绿豆、赤豆、黑豆各10克,加水600毫升,小火煎熬成300毫升,连豆带汤喝下即可,宜常服。如汤中加薏米20克,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