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卟啉病

    卟啉病(porphyrin)是由于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酶缺乏引起的一组疾病。卟啉或其前体如δ-氨基-r-酮戊酸(ALA)和胆色素原(PBG)生成,浓度异常升高,并在组织中蓄积,由尿和粪中排出。临床表现又称紫质病,分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主要为光敏性皮炎、腹痛和神经精神障碍。主要累及神经系统和皮肤。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皮肤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皮肤
    多发人群:多见于成人,男性多见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
    治 愈 率:
    治疗周期:
    治疗费用:
    疾病症状:大量皮肤脱屑,久不消退的红色皮肤疤,皮肤软组织感染
    相关检查:血液生化六项
    并发症:急性间歇性卟啉病,原卟啉病,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治疗药品:吲哚美辛巴布膏,保妇康栓,通心络胶囊
  • 卟啉病疾病病因

      一、病因:

      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8个酶已全部被克隆,定序和染色体定位。某些X连锁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已被发现有红细胞系特异形式的ALA合成酶的突变。卟啉症和相关疾病和其他7个酶的缺乏有关,这些酶的突变基因已被确定。虽然各种类型的遗传性卟啉病和特异的酶缺乏有关,但是有一定量酶缺乏的病人来源于同一家庭,似乎酶有不同的突变基因。因此,这些疾病在分子水平上有不均一性。

      二、发病机制:

      当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的酶缺乏时,其底物和血红素前体可积聚在骨髓或肝脏。血液中这些血红素前体增多,并被转运至其他组织,随尿和粪排出体外。

      某些卟啉病,尤其是早期卟啉前体ALA,PBG升高的卟啉病,可损害神经,出现多种症状,如腹痛,肌无力,后者可发展为肌麻痹。推测神经症状的发病机制有过多血红素中间产物在神经系统作用,或神经系统缺乏血红素合成。但ALA和其他血红素代谢产物未证明有神经毒性,病人神经组织未发现有血红素缺乏。确切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引起组织和血浆中卟啉(如尿卟啉,粪卟啉,原卟啉)升高的卟啉病可有光敏感性。在有O2 条件下,当这些卟啉在波长400nm光线照射下可产生带电不稳定氧,称为单线态氧(singletoxygen),可引起组织损伤。因为皮肤是暴露在光线下最多的组织,故皮肤特别敏感。

  • 卟啉病一般治疗

    卟啉病西医治疗

    1.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1)口服β-胡萝卜素:是控制本病惟一有显效的药物。按每天3mg/kg剂量分3次连续服用4~6周,待出现掌跖黄染后减量维持2~3个月,可使患者对日光的耐受时间明显延长,使能适应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在皮肤中形成的β-胡萝卜素保护层及对氧自由基的猝灭作用,而阻断了卟啉所致的光毒性损伤。由于对本病的卟啉代谢障碍并无影响,因而在每年发病季节及之前有规则地服用本药是必需的。除皮肤黄染外(在减量和停服后可自行消退),一般无其他不良反应。

      (2)维生素B6大剂量疗法:晨起一次口服100mg,以后每小时1次,连服1O次,可使症状改善。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烟酸和烟酰胺的生成、减轻光过敏现象有关。

      (3)口服烟酰胺和维生素E。

      (4)考来烯胺(消胆胺)4g,每天3次,餐前服用。其在肠道与原卟啉结合,阻断原卟啉的肠肝循环,从而促进过多原卟啉的排除,对防止本病肝胆病变的进展有效。

      2.迟发性皮肤卟啉病

      (1)氯喹和羟氯喹:

    可增可增加肝脏的卟啉释出和排泄,从而改善症状。一般采用长期小剂量口服,氯喹用法是每次0.125g,每周2次,连服至少10个月。临床症状可望在4个月左右减轻,随后见尿中尿卟啉量的降低。近年多采用小剂量羟氯喹治疗,即羟氯喹口服0.1g,每天2次,连服2周后,减至每周仅服2天,连服4~8个月。可使本病得以控制。

      (2)静脉放血:

    其机制一是耗竭血红素,使本病中过量产生的卟啉中间产物形成血红素,二是耗竭体内贮存的铁,改善肝脏的铁质沉着。一般每1~2周放血1次,每次400ml,连续8~12次,直至血红蛋白降到110~120g/L,可使本病获得较长时期缓解。除严重心肺疾病和贫血者均可应用,是一安全有效的疗法。

      (3)其他:

    去铁胺,每天皮下缓慢注射1次,剂量1.5g,每周5次。或口服去铁胺每天30mg/kg,每3个月服1周,连续6~12个月,能改善肝铁沉着。有严重并发症,不适用上述两法的患者可使用重组红细胞生成素,对长期血液透析诱发的PCT患者有效,每次透析时静脉给予150U/kg;此外,同时口服碳酸氢钠可有利于卟啉随尿排出。其他如烟酰胺、维生素B6、维生素E等也可配合口服。

      3.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主要为对症处理。严重的长期的溶血是脾切除的明确指征。脾切除后可使溶血性贫血改善,抑制红细胞生成,减少卟啉的过多生成,降低皮肤的光敏感性,对本病能起较持久的缓解作用。

  • 卟啉病预防

      尽可能避免日晒及光照,外用对可见光和长波紫外线有较好防护作用的防晒制剂。

卟啉病(porphyrin)是由于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酶缺乏引起的一组疾病。卟啉或其前体如δ-氨基-r-酮戊酸(ALA)和胆色素原(PBG)生成,浓度异常升高,并在组织中蓄积,由尿和粪中排出。临床表现又称紫质病,分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主要为光敏性皮炎、腹痛和神经精神障碍。主要累及神经系统和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