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喉喑

    喉喑,指声音不扬,甚或失音的一种病证。《内经》称无音或者喑,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五邪所乱,……搏阴则为喑”。至明代《医学纲目》始有本病名,并与中风失语之“舌喑加以区别。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耳鼻喉科,中医科
    疾病别称:喑哑、声嘶、声喝、暴言难等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咽喉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95%
    治疗周期:2-4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3000元
    疾病症状:咽喉干燥及灼热感,恶寒,咳嗽
    相关检查:
    并发症:喉上神经损伤,白喉性心肌炎,发作性睡病
    治疗药品:黄氏响声含片,金嗓散结胶囊,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 喉喑疾病病因

       本病症之病因病机,可因风寒外感,肺气失宣,会厌开合不利,而致卒然声嗄;亦可因寒邪化火或外感风热,热伤肺气,火灼肺伤而致清肃失职,声道燥涩造成声音嘶哑乃至失音者。亦可因七情过极,气机逆乱,声道不利,或颈部手术络脉损伤所致”。

  • 喉喑辨证论治

    喉喑中医治疗

       (一)外邪闭肺

      1.治则:疏风泄热,解毒利喉。

      2.处方:天突、廉泉;风寒加孔最,风热加合谷,热盛加鱼际、内庭。

      3.方义:天突、廉泉均位于病所。天突能利喉开音;廉泉又名舌本,可疏调舌本部气机。如因风寒所致,加肺经之郄孔最,祛在表之邪,宣调肺气;如为风热所致,加大肠之原合谷,大肠与肺互为表里,可清肺中风热,使肺金得鸣;如毒热过盛,则取手太阴之荥鱼际,足阳明之荥内庭,泄肺胃之积热。

      4.治法:鱼际以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均用泻法。

      (二)气逆郁闭

      1.治则:疏肝降逆,开郁利咽。

      2.处方:太冲、侠溪、内关、天突、天鼎。

      3.方义:取太冲、侠溪,旨在平肝疏气,使肝胆之气得降;内关可宽胸理气,宁心安神;天突、天鼎,有利咽开音之效。本组穴位乃标本同治。

      4.治法:均用泻法,太冲、侠溪、内关之刺激宜强。

      (三)肺肾阴虚。

      1.治则:补益肺肾,滋润咽喉。

      2.处方:肺俞、膏肓、肾俞、太溪、天突、天鼎。

      3.方义:本型为肺肾之阴液亏虚,喉咙失润,声道失濡所致。取肺俞、膏肓、肾俞可补肺益肾,滋水养液以治其本;肾经循喉咙,夹舌本,故复配足少阴之俞、原穴太溪,滋阴润喉;天突、天鼎为利咽开音之效穴,取此属治标之举。

      4.治法:天突、天鼎平补平泻,余穴用中等刺激补法。

      (四)络脉损伤

      1.治则:疏经通络,润喉开音。

      2.处方:扶突、太溪、合谷、天突、天鼎。

      3.方义:声道络脉受损,经脉枯萎,气机失利而致声嘶失音。取扶突,意在荣阳明之脉,恢复其束骨而利机关之功,太溪滋肾阴,润喉咙;合谷为手阳明之原穴,其通经活络,开噤利咽之力甚强。天突、天鼎,利咽开音。

      4.治法:太溪、合谷用强刺激补法,余穴以中等强度刺激,施以补法,并可配合艾条灸。

  • 喉喑一般护理

    喉喑护理

      《针灸甲乙经·卷之十二》:喑不能言,合谷及涌泉、阳交之主。

      《千金翼方·卷二十六》:灸失喑不语法:先灸天窗五十壮,熄火乃移灸百会五十壮毕,还灸天窗五十壮。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失音刺任脉天突一穴……针入五分;次针手少阴经神门二穴……针入三分;次针手少阳经支沟二穴……针入三分,次针足少阴经涌泉二穴……针入五分;如舌急不语,刺哑门一穴,……针入二分;舌缓不语,刺风府一穴……针入三分”。

      《神应经·鼻口门》:“失音不语:间使、支沟、灵道、鱼际、合谷、阴谷、复溜、然谷”。

      《神灸经纶·卷三》:“暴喑声哑:通里”。

  • 喉喑饮食原则

    喉喑饮食保健

      本病是需要注意避免抽烟喝酒,避免吃辛辣的食物。

      受凉的时候注意适当的吃一些姜汁、蜂蜜、红糖等。

      受热的时候注意适当的吃一些鱼腥草、秋梨膏、金银花等。

      肺燥的时候注意适当的吃一些款冬花、百合、白果等来缓解情况为宜。

喑哑、声嘶、声喝、暴言难等
喉喑,指声音不扬,甚或失音的一种病证。《内经》称无音或者喑,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五邪所乱,……搏阴则为喑”。至明代《医学纲目》始有本病名,并与中风失语之“舌喑加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