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内在因素
(1)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婴幼儿时期,胃酸及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酶的活性较低,神经系统对胃肠道调节功能较差,不易适应食物的质和量,且生长发育快,营养物质的需要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较大,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婴幼儿时期免疫功能相对不够成熟,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SIgA均较低,胃肠屏障功能较弱,胃酸分泌量少,胃肠排空较快,对感染因素防御功能差。另外,新生儿出生后尚未建立完善的肠道正常菌群,对侵入肠道的病原微生物拮抗能力弱,人工喂养者食物中缺乏母乳含有的大量免疫物质,且食物和食具污染机会较多,肠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3)体液分布特点:婴儿细胞间质液较多,且水代谢旺盛,肾功能调节差,易发生体液紊乱。
2.感染因素
(1)肠道感染:主要由细菌和病毒引起, (有:
①细菌:除法定传染病外,有:
A.大肠埃希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按其致病机制分类为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EPEC)、产毒素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toxinogenic E.Coli,ETEC)、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henor-rhagic E.Coli,EHEC)、黏附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adhesive E.Coli,EAEC)。
B.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
C.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
D.其他: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变形杆菌(Proteus)、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克雷伯菌(Klebsiell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等。
②病毒:
A.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B.诺沃克病毒(Norwalk virus)。
C.肠道腺病毒(Adenovirus)。
D.其他:星状病毒(Astrovirus)、杯状病毒(Calicivirus)、冠状病毒(Corona virus)等。
③真菌和原虫:真菌感染主要为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一些原虫的感染如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结肠小袋虫(Balantidiumcoli)、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阿米巴原虫(Entamocba hiltolytica)等。
(2)肠道外感染: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肾盂肾炎、中耳炎、皮肤感染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时可伴有腹泻,这是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的影响,使消化功能紊乱,酶分泌减少,肠蠕动增加所致。
3.非感染因素
主要为饮食因素、气候因素和过敏因素。喂养不当是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多过早喂哺大量淀粉类、脂肪类食物,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和断奶等均可导致腹泻。气候的突然变化,使肠蠕动增加,消化酶和胃酸分泌减少,可诱发腹泻。一些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糖不耐受症、糖原性腹泻、先天性氯化物性腹泻、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胰腺囊性纤维性变、原发性肠吸收不良等都可引起腹泻。牛奶蛋白过敏者,吃牛乳后48h发生水样泻。
二、发病机制:
不同病因引起腹泻的机制不同,可通过以下几种机制致病。
1.非感染因素
主要是饮食的量和质不恰当,使婴儿消化道功能发生障碍,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积滞于肠道上部,同时酸度下降,有利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繁殖,使消化功能紊乱。肠道内产生大量的乳酸、乙酸等有机酸,使肠腔渗透压增强,引起腹泻。
2.感染因素
病原微生物能否引起肠道感染,取决于宿主防御功能的强弱、感染量的大小以及微生物毒力(黏附性、产毒性、侵袭性),细胞毒性,其中微生物的黏附能力对于肠道感染至关重要。
(1)细菌性肠炎:主要通过细菌产生毒素作用及细菌侵袭性作用为主要发病机制。
①肠毒素性肠炎:病原菌不侵入肠黏膜,不引起病理形态学上的变化,仅附着于完整的肠绒毛上,通过产生肠毒素致病。典型的细菌为ETEC和霍乱弧菌。其他细菌也可产生肠毒素,如耶尔森菌、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空肠弯曲菌等。以ETEC为例,通过其菌毛黏附在小肠微绒毛上,生长繁殖,产生大量肠毒素。肠毒素有两种,即不耐热毒素(heat-liable toxin,LT)和耐热毒素(Heat-stable toxin,ST)。LT的理化性质、免疫状态及作用机制与霍乱毒素相同。LT与小肠上皮细胞上的受体神经节苷脂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肠上皮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转化为环磷酸腺苷(cAMP)。ST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三磷酸鸟苷(GTP)转化为环磷酸鸟苷(cGMP)。二者均抑制肠黏膜对钠(同时对氯和水)的吸收,促进氯(同时对钠和水)的分泌。使水向肠腔内渗透,液体积聚于肠道,引起腹泻。
②侵袭性肠炎:病原侵入肠黏膜固有层,引起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渗出性炎症病变、糜烂、溃疡等,造成腹泻。由各种侵袭性细菌所致,如志贺菌、沙门菌、EIEC、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志贺菌、EIEC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侵犯结肠;空肠弯曲菌主要病变在空肠和回肠,也可累及结肠;耶尔森菌多累及回肠;鼠伤寒沙门菌主要累及回肠和结肠。这类病原菌均能引起痢疾样症状,粪便水分不多,有脓血黏液,可出现痉挛样腹痛;同时具肠毒素作用和侵袭作用的菌株,则可引起毒素性水样腹泻和痢疾样症状。
(2)病毒性肠炎(viral enteritis):目前对轮状病毒(rotavirus)研究较多。轮状病毒侵犯小肠上部,严重者累及整个小肠。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细胞变性,微绒毛肿胀、不规则,从而使受累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很快脱落。小肠隐窝部立方上皮细胞(分泌细胞)不受损害,增殖上移修复受损的黏膜上皮,但新生的上皮细胞不够成熟,其酶活性和转运功能较差。由于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造成吸收面积减少,使水和电解质吸收减少,而且绒毛裸露,造成水、电解质回渗,导致腹泻;微绒毛上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降低,造成双糖如(乳糖)吸收障碍,不能分解的营养物质在肠腔内滞留,被肠道细菌分解,增加肠内渗透压,使水进入肠腔,导致腹泻加重。葡萄糖-钠耦联转运机制发生障碍,进一步造成水、电解质吸收减少,成水样便。晚近国外研究发现,轮状病毒上的非结构蛋白NSP4引起类似于细菌毒素的作用,导致分泌性腹泻。
3.脂肪、蛋白质和糖代谢紊乱
由于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减低,肠蠕动亢进,使营养素的消化和吸收发生障碍。营养物质的丢失主要是酶功能紊乱引起同化功能障碍所致。蛋白质的同化功能减弱,但仍能消化吸收蛋白质。脂肪的同化与吸收受到影响,在恢复期,脂肪的同化作用仍低下。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也受到影响,糖耐量试验曲线低。但在急性腹泻,患儿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未完全丧失,对营养素的吸收可达正常的60%~90%。
婴幼儿腹泻一般治疗
一、婴幼儿腹泻西医治疗
1、饮食疗法
轻症:减少奶量,以米汤、糖盐水等替代。
重症:禁食8~24小时,并静脉补液。
2、液体疗法
(1)口服液体:
适应症:轻度脱水或呕吐不重者。
补液量:按每公斤体重100毫升/日计算,分数次服用。
(2)静脉补液法:
适应症:中度、重度脱水。
3、对症治疗
治腹泻:口服1次碳酸铋或轻酸蛋白0.3克,一日3次;
助消化:
(1)多酶片一次l片,一日3次。
(2)口服胃蛋白酶合剂每岁l毫升欣,一日3次。
4、控制感染
针对病因,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婴幼儿腹泻辨证论治
二、婴幼儿腹泻中医治疗
一)内服
1.伤食型:
症状:腹痛腹胀,泄泻量多,酸腐秽臭,常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口臭嗳酸,口渴纳少,呕吐酸溲,舌苔厚腻微黄,脉滑数,指纹沉滞,色紫。
导滞通下:一捻金、七珍丹等。
健脾止泻:保和丸、山楂健脾丸等。
2.虚寒型:
症状:便稀多沫,甚如水样,色淡臭味小,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小便清长,可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指纹色红或淡红。
用钱乙六味白术散或益黄散,酌加益智仁、补骨脂、吴茱萸或枳术丸。
3.湿热型:
症状:腹痛即泻,大便黄褐热臭,一日十余次,可表现为暴注下迫,便如水样,亦可为泻下粘滞不爽。肛门灼热发红,身有微热,烦躁口渴,尿少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红。
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口渴目陷,小便短赤,欲伤阴津:加用连梅汤,酸甘化阴。
四肢不温,神萎情淡,阳气衰弱:急用参附龙牡汤,或酌加人参、附子、五味子等。
神情淡漠,昏睡露睛,手足蠕动,欲致慢脾风:加附子、人参、肉桂等,或加固真汤。
烦躁不宁,欲化火内陷:加用钩藤、石决明、玳瑁、天麻、羚羊角粉、紫雪丹之类。
二)外用
止泻散敷脐:
取白芍2g,陈皮1g,升麻1g,吴茱萸1g,丁香1g,姜半夏1g,共研末备用,充分混合。
此为3 次用量,用时取上药末1 / 3 食醋调成稠糊状,外敷于用75%的酒精消毒后的患儿脐窝内,剪取稍大于药糊的塑料薄膜压盖药糊上,外用医用纱布块覆盖,胶布固定,24h 换药1 次,3 次为1 疗程。
婴幼儿腹泻预防
1、按时添加辅食,但不能同时添加几种辅食。
2、鼓励母乳喂养,尤以生后4~6个月和第一个夏季
3、注意饮食卫生和水源、餐具的清洁,并作到饭前便后要洗手。
4、食欲不振或在发热初期,减少奶和其它食物入量,改为口服补液盐配成饮料。
5、夏季避免继奶、过食或食用富于脂肪的食物,同时少穿衣服、注意居室通风。
6、及时治疗营养不良佝偻病或肠道外感染。
7、防止感染性腹泻的病菌传染:
(1)严重消毒病房,隔离患者
消毒方法:过氧乙酸烟熏、用新消毒表面消毒再、紫外线照射。
(2)注射相关疫苗
8、加强宣传小儿腹泻的预防措施。
婴幼儿腹泻一般护理
婴幼儿腹泻护理
家居护理
1、补充丢失的水分
腹泻开始时,多为轻度脱水。
轻度脱水症状:有口渴感,口唇稍干,尿比平时要少,颜色发黄,并且烦躁、爱哭。
2、保证营养的摄入
同时调整饮食,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
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每日至少进食6次。孩子吃些,如米汤、糖盐开水
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吃母乳,但母亲饮食含脂量要低。
6个月以内人工喂养的婴儿,按平时量喝奶。
6个月以上已经添加离乳食品的婴儿,宜给予易消化的食物,直至腹泻停止后2周。
3、要注意保护好病孩的臀部
便后应用细软的卫生纸轻擦,或用细软的纱布蘸水轻洗,特别是注意肛门和会阴部的清洁,洗后可涂些油脂类的药膏。
用柔软清洁的棉尿布,并及时更换,避免粪便尿液浸渍的尿布与皮肤摩擦而发生破溃。
对于病孩用过的便具、尿布以及被污染过的衣物、床单,都要及时洗涤并进行消毒处理。
4、严密观察病情发展
出现以下情况时及时就医。
(1)在家治疗3天,病情无好转,发烧,出现频繁的大量水样便,便中带血,呕吐、口渴加剧,不能正常进食进水,补液后尿仍很少等症状。
(2)烦躁不安加重,囟门和眼窝出现凹陷,哭时眼泪少,口干舌燥,用手捏起大腿内侧的皮肤然后马上松手时,皮肤皱褶变平的时间超过2秒。
婴幼儿腹泻饮食原则
婴幼儿腹泻饮食
一)饮食禁忌
进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烂面条、鱼肉末、少量蔬菜泥、新鲜水果汁等,直至腹泻停止后2周。
二)食疗方
1、无花果5~7个,水煎服。
2、乌梅10克,煎汤代茶饮。
3、生葛根汁、藕汁各等份,调服。
4、酸石榴皮适量水煎,加红糖,频服。
5、柿饼2个,放米饭上蒸熟,分两次食用。
6、绿豆、胡椒各等量研末,每次服3~6克,日3次,开水送服。
7、锅巴炭:饭锅巴50克炒成炭,研细末,每次3~6克,日2次。
8、姜糖饮:生姜5片,红糖50克,清水适量,煮沸即可,趁热饮用。
9、山药羹:炒山药研粉,每次10~15克,开水调糊,沸水冲服,每日服2次。
10、糯米固肠粥:炒糯米30克,淮山药15克,共煮粥,熟后加胡椒末少许。加糖或盐食用。
11、胡萝卜250克,捣碎,水煮开10分钟后,过滤取汁,再加水至500毫升,加糖适量,煮沸。
12、茶叶10~15克,开水沏饮,或水煎加红糖30克,煎至发黑分服;或茶叶适量,食盐少许 ,水煎分服。
13、山药蛋黄粥:生山药(干)30克研细粉,温水调成稀糊状,煮沸,加熟鸡蛋黄2个,调匀, 每日空腹食2~3次。
14、高粱米第二遍糠30克,放入锅内炒成焦黄色,有香味,除去上面多余的粗壳,每次3克, 水冲服,每日服3次。
15、马齿苋粥:鲜马齿苋250克(或干品60克),洗净,切碎,水煎10~20分钟,去渣,加入适 量大米,煮成粥,频服。
16、焦米汤:大米适量,洗净,晒半干,炒至焦黄,100毫升水中加焦米6~10克,文火煮1小 时,加食盐少许,饮汤。
17、绿茶蜜饮:绿茶5克放入水中,加沸水冲泡,盖盖浸5分钟,调入蜂蜜适量,趁热顿服, 每日3~4次,可治疗菌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