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室温是否过高,衣着是否过厚。炎热的夏季,气温很高,出了婴儿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差,会使体温上升。这时应让婴儿躺在凉爽通风的地方,扇一扇风,多喝些清凉、稀薄的水果汁,过几个小时就会退烧。有时婴儿包裹得太多或穿得太厚也会致使体温升高,这时应酌情减少衣被。
2.是否感冒。父母患感胃儿大之后,婴儿若出现低烧、鼻塞、轻微咳嗽、精神不振、不爱吃奶或者呕叶,这说明婴儿也患了感冒。这时要给婴儿多喝水。如果鼻子堵塞得很厉害而影响吃奶,可点1%的麻黄素液,先在——侧鼻孔嫡1滴,几分钟后,再滴另——侧鼻孔,一‘口可滴3—4次,不可过量。如果没有麻黄索液,可用消毒棉签沾温开水消除鼻删,千万不能使用滴鼻净,因为婴儿用滴鼻冷会发生中毒。另外司.gR用“小儿感冒冲剂”或“至宝锭”等巾药。
3.是否患了中耳炎。婴儿感冒几天后,突然发高烧,哭1;司得很厉害,不断转头,烦躁不安。当牵动患侧耳朵时,因疼痛加重,会哭闹得更凶。常因疼痛丽拒绝吃奶。往往l一2天之后,耳朵里流出脓液,才发觉是中耳炎。这时婴儿不再哭闹,体温也下降了。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找医生治疗,以免变成慢性中耳炎。
由于婴儿算咽管短,几乎呈水平状,感图时,鼻咽部的细菌会沿着耳咽管进入中耳,从而引发中耳炎。另外,婴儿吐奶或呛奶时,奶汁也会沿着耳咽管进入中耳而引起中耳炎。预防中耳炎,首先要预防感冒,同时要注意喂奶时,婴儿头部应略高一些,不要躺着吃奶。
4.是否息了气管炎、肺炎。婴儿感冒之后,咳嗽不断加重,嗓子或脚都有呼唱呼唱的痰声,这可能是得气管炎了。如果体温一直不退,反而增高,咳嗽加重,出现喘息,婴儿哭闹不安或精神萎靡,就有可能是思肺炎了,应立即去医院诊治。
小儿发烧一般治疗
1.急救措施
(1)可用冷湿毛巾敷额,好可用不漏水的塑料袋盛冰块外裹干毛巾敷头、颈,还可加敷腋窝和腹股沟则效果更好。
(2)将75%酒精兑水一倍稀释,用小毛巾蘸湿擦抹头、颈、腋窝、胸背和四肢。若小儿四肢冷或擦抹后皮肤起"鸡皮",应改用稍低于皮肤温度的温水擦抹四肢直至回红转暖。
(3)在作物理降温的同时还要服退热药,有高热抽筋病史的同时加服镇静药。当家离医院远而交通又不方便的,遇高热最好不要不管一切往医院跑,可以先在家中作上述紧急处理。
2.降温方法
(1)传统物理降温法
将患儿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用冷温毛巾或冷水袋,敷头额、双腋及腹股沟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枕于头部或放置于上述部位。亦可用冷水(28~30℃)或酒精(30~50%)于四肢、躯干两侧及背部擦浴。擦浴时如患儿出现皮肤苍白或全身皮肤发凉应立即停止。也可用冷生理盐水(30~32℃)灌肠,对疑为中毒型菌莉者更为适宜,既可降温,又便于取粪便标本送检;
(2)药物降温法
对未成熟儿,小婴儿与体弱儿一般不用解热剂降温;0~23个月龄的孩子可服用幼儿百服咛(退热口服)滴剂,2~12岁孩子可服用儿童百服咛(退热)溶液或咀嚼片,每隔4~6小时服一次。这种退热药的优点是口服后吸收较快,30分钟生效,没有传统解热镇痛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对白细胞、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是儿科临床最常用的退热剂,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2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高热时首选退热药。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4~6小时一次。
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10毫克,每6~8小时一次。
(3)针灸降温法
3.对症治疗
(1)高热时,水分丢失增多,食欲减退,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对于出现烦躁不安、反复惊厥或一般降温措施效果不明显者,可酌情选用氯丙嗪与异丙嗪。
4.针对病因治疗方法
对于由感染引起的高热,应根据病情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对局部感染病灶要及时清除。因非感染性疾病所致的高热,也需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小儿发烧辨证论治
1.中医治疗:
1)小儿外感风热症候:发热有汗、鼻涕浊黄、咳嗽稠浓、口干微渴、咽痛红肿、舌质红、苔黄腻、浮数脉象。
中医在诊治这类病症,常用的方剂有银翘散或桑菊饮。发烧重者加黄芩,肿咽喉加元参、浙贝;咳嗽重者加杏仁、前胡等。
2)小儿外感风寒的症候:发烧恶寒、无汗、打喷嚏、多流鼻涕、鼻塞、咳嗽、痰清白、口不甚渴、脉浮紧、舌质稍红、苔薄白等。
针对这类的病症,常用的方药是:荆防败毒散。如果属盛热者,可添加黄芩;体虚者则可酌量添加党参、白术。
3)小儿外感湿热症候:呈现身热较轻,但身重,口渴不欲饮,神疲力倦,腹脘胀满,不欲饮食,大便秘结,小便少,舌质淡红,苔腻,脉涩。
对于这类病症,中医的疗方是以清热去湿,芳香化浊为主。代表方是甘露消毒丹,藿香正气散。病情较严重的,可加添黄芩、滑石,湿邪较重的,可加薏米。
4)小儿外感暑热症候:壮热心烦、口渴欲饮,头昏重,烦躁难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赤唇红,舌质红,脉洪大而数。
中医常用的方药多用新加香茹饮和白虎汤。发烧较严重兼口渴的,可加添生石膏、沙参;有呕吐的则加荷叶、莲子。
1.预防:
1)加强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提高免疫力。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药物.
2)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过冷或过热。
3)流行期间少带小儿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4)经常开窗,流通新鲜空气。衣着要凉爽透气,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
5)及时接受预防注射,减少传染病发生。
2.其他注意事项:
1)由于高热容易造成脱水,也因服退热药大量出汗时体内丧失水分就更多。脱水不仅使退热困难,还会影响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发生酸中毒等。因此必须鼓励患儿多饮水。同时血中钠浓度升高,血液高渗,患儿会发生口干口渴、烦躁不安甚至说胡话或抽筋,热度非但不退且会更高,可能会发生低钠血症,多见于平时有营养不良的婴幼儿;
2)有些患儿会引起抽筋,甚至高热惊厥。抽筋多发生于高热骤起之时,一次发热仅抽一次,很少超过2次以上,只要抽搐时间不长,处理得当,对孩子健康影响不大。
3)一般发热对身体组织器官的影响不大,且能加速抵抗力的产生。但当体温超过41°C时,体内蛋白质会发生分解,引起脑水肿而致病孩死亡或留下脑病后遗症。因此,孩子出现40°C以上高热就必须紧急处理。
4)小婴儿可能由于高热会引起心跳加快,还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等。
小儿发烧一般护理
不可随便使用退热药,若体温不超过38℃,无需服药,要注意观察;若因室内太热,衣着过厚散热不良,应使室内通风换气,在通风时要给小儿盖好被子,防止冷风直接吹到病儿身上。室温应保持在18~25℃之间,适当减少衣被,病儿的体温便随外界温度降低而下降。若属脱水热,可多喂温开水,或葡萄糖水。
小儿发烧饮食原则
一、小儿高热食疗方:
1.适合6个月以上宝宝服用的双花饮:
取金银花10克,菊花10克。将金银花、菊花加水煮15分钟,取汁当茶饮。有清热解毒作用。
2.适合8个月以上宝宝服用的生姜红糖粥:
生姜3片,红糖12克,粳米50克。将米加水煮粥,将生姜、红糖加入到滚粥中,热服。有发汗祛风寒作用。
3.适合1岁以上宝宝服用的冬瓜荷叶汤:
取冬瓜250克,荷叶1张。将冬瓜洗净,连皮切块。荷叶切碎,加水煮汤,汤成后去荷叶加盐喝汤。有清热化痰、除烦解渴、利尿的作用。
这些食疗方都是安全无毒的佳品。各家父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自己的孩子有选择的服用。是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的。
二、小儿高热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1.首先在安排饮食时总热量不能低于身体所需热量的70%。饮食要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牛奶、蛋花汤、稀粥、藕粉、肉末面条等,同时也可以多补充水分。为了弥补宝宝发热期间的营养损失,应每日加餐1-2次,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的加餐一直要到疾病恢复后1-2周后停止。
2.食物要软、易消化、清淡,如米汤、稀粥、乳制品、豆制品、蔬菜、面条等;
3.同时发热是一种消耗性病症,因此还应给小儿补充含高蛋白的食物,如肉、鱼、蛋等,但要少荤少油腻食物;
4.也可吃少量水果。饮水、饮食都要少量多次,切不可暴饮暴食。
三、小儿高热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不要吃鸡蛋。当发热时食用大量富含蛋白质的鸡蛋,不但不能降低体温,反而使体内热量增加,促使婴儿的体温升高更多,因此不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