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primary macroglatulinemia,PM),又称巨球蛋白血症。系分泌大量单克隆IgM(巨球蛋白)的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常累及B细胞发生的部位包括骨髓、淋巴结和脾脏。主要临床表现为巨球蛋白所致的高粘滞血症。本病病因不明。多发于50岁以上,男性约占2/3。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血液科
    疾病别称: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多发人群:多发于50岁以上,男性约占2/3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化疗、药物治疗
    治 愈 率:40%
    治疗周期:8-12周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 ——10000元)
    疾病症状: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出血倾向
    相关检查:Schfrmer氏试验,血浆黏度,血液黏度
    并发症:肾病综合征
    治疗药品:维生素C片,依托泊苷注射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
  •   一、发病原因

      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慢性感染及一些肿瘤疾病有关。

      二、发病机制

      细胞遗传学研究,89%患者有克隆性改变。但异常表现多端或较复杂。涉及到染色体2、4及5的变化,或单体16、18、19、20、21及22。另外有三体12,被认为是原发性的巨球蛋白血症的核型变化。

      免疫学研究,用免疫荧光分析骨髓与外周血标本的活细胞与固定细胞,证实存在大量的表面有单株IgM的淋巴样细胞并呈现显著的多形性。在骨髓标本中,荧光点的数量、大小及亮度在各个细胞之间变化多端,与慢淋不同。外周血淋巴细胞不增多,但很多淋巴细胞有SIgM,也有SIgD。单克隆抗体研究表明,这种单克隆的恶性细胞的组成包含有各个不同发育阶段的B细胞。细胞标志从淋系祖细胞、pro-B细胞(CD19)、pre-B细胞(SIg-)与B细胞(SIg+,如CD24)、成熟B细胞(CD20),甚至浆细胞(PCA-1)抗原,都能在单克隆B细胞上表达。存在各种不同的CD45亚型,从较少分化的CD45RA到CD45RO(后期B细胞),此外还有CD5、CD10抗原,以及黏附细胞及黏附细胞相关的分子如CD116及CD9,与骨髓瘤不同,血液中存在大量异质性的肿瘤细胞群。流式细胞分析的研究表明,一些形态上似乎是正常的B细胞,可表达单克隆蛋白。随着疾病进展,形态上可见的异常细胞逐渐增多。单克隆B细胞群的多少往往与病程相关。另外CD4减少,CD4/CD8比率降低或倒置。

  •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一般治疗

      一、治疗

      当患者没有临床表现时,即无贫血、出血倾向、高黏滞综合征、肾功能不全或神经系统症状时,不宜进行化疗。

      进行治疗的指征是患者有上述临床表现。烷化剂是治疗本病的主要化疗药物,其中苯丁酸氮芥是应用最多的一种,通常用6~12mg/d口服,2~4周,病情缓解后,改为维持剂量2~4mg/d,维持剂量及维持治疗期长短酌情而定。其他烷化剂如苯丙氨酸氮芥(美法仑)、环磷酰胺、卡莫司汀也对本病有效。联合化疗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氮芥(美法仑)和泼尼松可用于疾病进展期。对烷化剂耐药的患者,可采用多柔比星或依托泊苷治疗。干扰素α在部分患者可获得部分缓解效果。近年来应用氟达拉滨(nudarabin)20~30mg/m2,静脉注射,第1~5天或克拉屈滨(cladribine)0.1mg/kg,静脉注射,第1~7天,治疗本病获得的疗效优于苯丁酸氮芥。对苯丁酸氮芥耐药病例应用氟达拉滨或克拉屈滨仍可能奏效。

      当发生严重高黏滞综合征而引起视力障碍、严重出血倾向或昏迷时,应采取放血法。一般至少放血浆500ml,必要时可重复放血。有条件者应采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浆置换,可迅速去除部分患者含有异常增多的IgM血浆,而代之以正常血浆或血浆代用品,缓解病情。

      疗效标准:完全缓解标准(CR)是血清M蛋白消失、IgM定量正常、血象及骨髓象正常及体格检查无异常发现,血浆黏滞度降至正常。部分缓解标准(PR)是IgM减少50%以上,淋巴结缩小50%以上,血浆黏滞度降低50%以上。达不到上述标准者称为未缓解。

      二、预后

      本病系慢性进展性疾患,患者的病程长短不一,中数生存期约为5年,部分患者可生存10年以上。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感染、栓塞、心功能衰竭是常见的死亡原因。

  •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一般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饮食原则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食疗方:

      规律饮食,适当增加蛋白摄入,适当锻炼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primary macroglatulinemia,PM),又称巨球蛋白血症。系分泌大量单克隆IgM(巨球蛋白)的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常累及B细胞发生的部位包括骨髓、淋巴结和脾脏。主要临床表现为巨球蛋白所致的高粘滞血症。本病病因不明。多发于50岁以上,男性约占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