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可伴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疾病。
二、发病机制
微小血管损伤(25%):
微小血管损伤是发生本症的关键机制,受损微小血管因纤维蛋白沉积,血栓形成或其他因素而使管径狭窄,红细胞流经时在血循环的压力作用下强行通过或阻挂在纤维蛋白丝上而被压碎,割裂,遂发生血管内溶血,有的受损红细胞为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内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发生血管外溶血,这一发病机制是上述多种疾病发生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共同点,这些疾病在损伤微血管,导致纤维蛋白沉积和血栓形成的具体过程上有所不同。
凝血系统损坏(15%):
激活凝血系统在本症的发生上往往有重要作用,实验表明,给动物注射内毒素或凝血酶可以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如果事先给动物肝素,则可避免,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可加重之,血管完全为致密的血栓阻塞时,因红细胞不能通过,也不会发生溶血,疏松的纤维蛋白网有一定的缝隙,红细胞依靠血循环压力和变形性能进入纤维蛋白网,并被阻挂在纤细的纤维蛋白丝上,如果血循环压力较大,压迫红细胞通过纤维蛋白丝时则可被割裂,因此,压力也是造成红细胞破坏的一个条件。
其它(8%):
还有一些疾病,有弥散的或局部的微血管病,但看不到类似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凝血异常,可见于海绵状血管瘤,肾移植排斥反应,恶性高血压,子痫,某些血管炎(如立克次体感染,结节性动脉周围炎,Wegener肉芽肿)和某些广泛转移癌,溶血程度可轻可重。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一般治疗
一、治疗
发作时,可按照急性溶血处理。必要时可输血,但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输新鲜血。本症治疗的关键在于原发病的处理。
临床输血指征: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内科血红蛋白<60g/L或血细胞比容<0.2时可考虑输注,ICU病人Hb<90~100g/L,Hct<27%~30%可输注。对严重冠心病和肺疾患患者,如出现供氧不足的情况Hct可突破30%。外科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注;血红蛋白在70~l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二、预后
原发病控制后,症状可缓解。
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病情发展。
预防贫血:只要日常生活和饮食注意调整,贫血是可以预防的。预防贫血,首先要为骨髓提供充足的造血物质。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婴幼儿需要更多的铁以适应生长发育的需要。平时有意识给宝宝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猪肝、蛋黄及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茹、豆类等。要注意饮食的合理配合,如餐后适当吃些水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果酸,能促进铁的吸收。而餐后饮用浓茶,则因铁与茶中的鞣酸结合生成沉淀,影响铁的吸收。而用铁锅烹调食物,对预防贫血大有益处。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一般护理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饮食原则
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