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短结肠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Chadha等认为,先天性短结肠的地区性发病率不同,可能与种族、饮食或环境因素有关。因这些病例均为散发,尚无家族遗传的证据。
Stephens(1983)认为,人胚4~6周(长4~16mm)时,泄殖腔被向下生长的尿直肠隔或泄殖腔隔分开,泄殖腔被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是尿生殖窦,后部为直肠。与此同时,远端的泄殖腔膜也被分为两部分:前部为尿生殖膜,后部为肛膜。人胚第5周开始肛膜凹陷并逐渐加深,第8周肛膜破裂直肠与体外相通。如果泄殖腔隔生长不全,则导致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男孩为直肠尿道瘘,女孩为直肠泄殖腔瘘;肛膜不破裂,则发生肛门闭锁。Dickinson(1967)提出,宫内发育早期时,后肠区域血管损害是袋状结肠畸形的原因。Bourdelat等(1988)研究人胚和胎儿的肛门直肠区域动脉供应,提出血管缺血是发生肛门直肠畸形的基础。他们发现,肛门直肠血管最初来源于肠系膜下动脉的直肠上动脉,为没有吻合支的终端动脉,但能充分保证后肠的发育。Chadha等认为,血管损害假说完全能解释短结肠畸形的病因及其一系列解剖特点:在妊娠第4周前后,泄殖腔 中向下生长的尿直肠隔附近区域血管损害,可影响泄殖腔的分化;分化中的后肠附近盲端动脉损害,将影响泄殖腔的发育;不同范围的肠系膜血管损害,决定了先天性短结肠的病理和临床分型。
二、发病机制
Chadha等认为,“先天性袋状结肠并肛门直肠发育不全”可准确概括先天性短结肠的病理特点及其改变。Narasimharao等将先天性短结肠分4型:Ⅰ型:没有正常结肠,短结肠呈袋状,回肠直接与之连通;Ⅱ型:回肠和袋状结肠之间有一短段盲肠;Ⅲ型:回肠和袋状结肠之间有一段(新生儿长7~8cm)外形正常的结肠;Ⅳ型:结肠接近于正常,只是远端(直肠和乙状结肠)呈袋状。Ⅳ型仅为肠系膜下动脉的远端血管损害;Ⅲ型为肠系膜下动脉的近端血管损害;Ⅱ型是肠系膜下动脉的主干损害,短结肠的血管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Ⅰ型除有肠系膜下动脉主干损害外,还有肠系膜上动脉的最远端分支血管损害。Ⅰ型最多,Ⅳ型少见。
多数短结肠扩张、肥厚呈袋状或囊状。Ⅰ型,极似倒置的胃,占据腹腔的大部分;Ⅱ、Ⅲ型,因有一段盲肠及升结肠,故短结肠主要位于左侧腹腔;Ⅳ型,短结肠位于下腹部。回肠、盲肠或一段结肠与短结肠的右上部相通;短结肠的远端短而细,为发育不全的直肠。常以宽大的瘘管与膀胱、尿道或阴道相通。短结肠没有结肠带及结肠袋;大网膜也发育不良,呈索带状与短结肠相连;胃结肠韧带短而薄。有的短结肠蠕动功能差,减压后也见不到肠蠕动;有的短结肠存在蠕动功能,故可通过瘘管维持排便。组织学检查,除全层肥厚、水肿外,可有黏膜炎症改变。短结肠内的神经节细胞可正常、减少或缺如。
先天性短结肠一般治疗
先天性短结肠西医治疗
一、治疗
手术是惟一的治疗方法。手术方法分初期处理及根治手术。
1.初期处理
(1)造瘘术:包括短结肠开窗(侧壁造瘘)或上位肠管(回肠或结肠)造瘘。术后易有瘘口狭窄、黏膜脱出,回肠瘘常有腹泻,结肠瘘常有全结肠外翻。如伴有结肠膀胱或尿道瘘,易发生尿路感染,有膀胱输尿管反流的病儿,更易发生泌尿系感染。
(2)短结肠末端分离(无瘘者)或结扎(有瘘者)后结肠造瘘术。该术式可避免尿路感染,但有一定难度,因短结肠高度扩张,减压后才能处理末端。造瘘方法为短结肠末端造瘘或开窗术。
(3)袋状结肠部分切除整形(使袋状结肠管状化,保留直径15~20mm)后造瘘术。该法能最大限度保留结肠,但有时保留的结肠无蠕动功能。
2.根治手术
即经腹会阴或骶尾入路的肛门成形术。
(1)袋状结肠切除、回肠或结肠拖出型肛门成形术。
(2)袋状结肠部分切除整形后拖出型肛门成形术。
(3)治疗方案:
①病情分类:Chadha等认为,手术方法不同说明病情复杂,缺乏标准化诊断和治疗方案。为此他们制定一较详细的治疗方案。
将Ⅰ、Ⅱ、Ⅲ型病儿状态分3类(A、B、C):
A.状态好;无其他危及生命的畸形;短结肠良好。
B.状态差;有其他危及生命的畸形;短结肠穿孔合并腹膜炎。
C.血运不好,短结肠因缺血而菲薄或坏死。
将Ⅳ型病儿状态分2类(D、E):
D.状态好;无其他危及生命的畸形;短结肠良好。
E.状态差;有其他危及生命的畸形。
②初期手术:对上述5类病儿实施不同的初期手术。
A.瘘分离、结扎,短结肠管状成形后造瘘。
B.瘘分离、结扎,短结肠末端造瘘或开窗;无瘘者短结肠开窗。
C.短结肠切除,结肠或回肠造瘘。
D.右半结肠造瘘、短结肠瘘分离结扎后末端造瘘或者短结肠切除、结肠末端造瘘。
E.右半结肠造瘘。2周至1个月后,病儿状态或合并畸形改善,再作④的手术。
③根治手术:病儿4~18个月时,作拖出型肛门成形术或一次性一穴肛再建。
二、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先天性短结肠预防
本病病因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本病无法直接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其他疾病,包括对乳糖耐受不良的婴幼儿也会有类似临床表现,进行乳糖苷酶检查可以明确。
先天性短结肠一般护理
先天性短结肠护理
清淡饮食,预防感染。
先天性短结肠饮食原则
先天性短结肠饮食保健
(1)饮食宜易消化、少渣宰,并忌食生冷食物。
(2)忌吃生大蒜。大蒜的辛辣会刺激肠壁,加剧腹泻。
(3)红枣、淮山药、栗子、扁豆、糯米、莲子肉有健脾厚肠止泻作用,不妨多吃点。苹果能止泻,煮熟后也可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