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是以各种躯体不适症状作为主要主诉,虽多方就医,经各种医学检查证实无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但仍不能打消其疑虑的一类神经症。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精神病科,心理咨询
    疾病别称:躯体病样精神障碍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心理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中医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
    治 愈 率:50%
    治疗周期:3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 —— 10000元
    疾病症状:头痛,头晕,周身不适
    相关检查:
    并发症:
    治疗药品:阿米替林片,盐酸文拉法辛胶囊,盐酸多塞平片
  •   (一)发病原因

      本组障碍的确切病因尚不明。近些年来的研究提示,这类疾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 报道认为躯体形式障碍与遗传易感素质有关。在对一组慢性功能性疼痛的研究证明,其阳性家族史明显高于器质性疼痛;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遗传史与疼痛量呈正相关。

      2.个性 作者的研究发现,不论男女病人其MMPI的廓图均呈1、2、3、7型,其两点编码基本符合神经症的性格特征。“神经质”个性的患者,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躯体不适及其相关事件,导致感觉阈降低,增加了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易于产生各种躯体不适和疼痛。Sterm的研究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病人常合并一定的人格障碍,以被动依赖型、表演型、敏感攻击型较多见。

      3.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研究 有人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存在着脑干网状结构注意和唤醒功能的改变,有关脑功能不对称的研究把转换障碍的感觉、注意和情绪改变与大脑右半球信息处理过程方式联系起来,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脑研究指向第二感觉区(S11),该区似乎特别适合用来解释其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的动力学机制。有人认为在情绪冲突时体内的神经内分泌、自主神经及血液生化改变导致血管、内脏器官、肌张力等改变,这些生理反应被患者感受为躯体症状。

      4.心理社会因素

      (1)潜意识获益: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认为,这类躯体症状可以在潜意识中为患者提供两种获益,一是通过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冲突;二是通过呈现患病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并取得关心和照顾。

      (2)认知作用:患者的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影响认知过程,导致对感知的敏感和扩大化,使当事人对躯体信息的感觉增强,选择性地注意躯体感觉并以躯体疾病来解释这种倾向,增强了与疾病有关的联想和记忆及对自身健康的负性评价。

      (3)述情障碍:有人认为,低文化者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其深藏的感情,即所谓“述情障碍”(alexithymia)。Lesser认为述情障碍是一种长期存在的人格特征,患者不善于表达其内心冲突,描述躯体不比情感表达更容易,甚至于达到难以区分是内心感情还是躯体感觉。

      (4)生活事件:Dantzer强调生活事件与躯体之间的联系。Bacon发现生活事件与身体主诉呈正比,作者的研究也发现负性事件的刺激量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生活事件与疼痛量呈正相关。研究组的社会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疼痛量呈负相关。生活事件中以长期性应激为主。

      (5)社会文化因素:有研究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特别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且文化较低者。还有研究显示慢性功能性疼痛也多见于女性文化程度较低者。有人认为情绪的表达受特定的社会文化影响,无论在20世纪以前的西方社会,还是今天的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基层社会,负性情绪都常常被看成是无能耻辱的表现,从而阻碍了该类情绪的直接表露,而躯体不适的主诉则是一种“合法”途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患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掩饰、否认,甚至于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体验,而关注自身的躯体不适。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但病人也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

      (二)发病机制

      对躯体化障碍发生的心理社会机制已有许多研究,但很少有关于其发生的生物学基础的报道。躯体化的作用可以理解为社会和情感交流,也可以解释为心理动力学的结果。

      1.社会交流 主要指患者运用躯体症状以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比如一个女青年表现为持续腹痛,从而阻止他的父母周末外出)。

      2.情感交流 有时患者不能口头表达他们的情感,因此他们可能运用躯体症状或躯体主诉来表达。有些患者也可能利用躯体主诉来处理应激。躯体症状还可能是缓解心理冲突的办法。心理测试方面的研究报道,躯体化障碍患者MMPI-R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3.心理动力学因素 经典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躯体化障碍是指用躯体症状来替代被压抑的非本能性冲动。患者的这类躯体症状在潜意识中能够为患者提供两种获益,一是可以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心理冲突;二是通过患躯体化障碍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还可以得到家人、同事的关心和照顾。

      患者的不良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导致对感知的敏感和扩大化,选择性地逐渐加强注意躯体的感觉,并以躯体疾病来解释这种倾向,增强了对自身健康的负性评价。还有些患者不善于表达内心冲突,描述躯体不适比情感表达更容易,甚至于达到难以区分内心感情和躯体不适,有人认为患者在情绪体验的自我感受和言语表达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其情绪体验只好通过所谓“器官语言”释放。  4.生物学因素 神经心理检查证实躯体化障碍患者多伴有大脑半球双侧额叶的功能缺陷及非优势半球的功能减退。然而,某些研究证明以左侧躯体症状为主的患者可能提示大脑右侧半球受累较左侧严重。基础研究也证实躯体化障碍患者多伴有皮质功能异常,此结果也被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所证实。与对照组相比,躯体化障碍患者对相关刺激及无关刺激反应相似,提示患者的选择性注意力减退。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显示,躯体主诉增多与下列因素有关:独居、接受外界环境刺激较少、抑郁和焦虑情绪等。

  • 躯体形式障碍一般治疗

      (一)治疗

      对躯体化障碍主要的处理原则是帮助患者应对他们的躯体症状。这种原则对有较多互相孤立存在的躯体主诉的人来说同样适用。处理的目标不是即刻缓解症状,而是帮助患者从慢性的功能障碍中康复。处理策略应根据每个人的特定问题而定,无法解释的躯体主诉的处理一般包括:

      1.一般处理 通常患者以前已在自己的经治医生那里进行了全面医疗检查,可以排除潜在的躯体疾病。如没有做过,则首先需要进行彻底的医疗检查。根据所有的检查结果和患者讨论他们的症状,如果没有新的症状或体征出现,复诊是避免转诊给专科医师。对躯体主诉的最好处理方法是患者定期地与经治医师接触。

      2.心理治疗 病人常常拒绝接受症状的实质在于心理问题,故以提高认知为目的的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病人探究并解决引起症状的内心冲突。但有的病人对这种治疗有阻抗。

      (1)支持性心理治疗: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治疗成败的关键。本病患者除诉述众多躯体症状外,还有着漫长而无甚效果的就诊经历,情绪紧张而焦虑。医生要特别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对患者表示关心、理解和同情;让患者对医生产生信任、对治疗抱有信心。给予病人解释、指导、疏通,使其了解疾病症状有关知识,放下对疾病的思想负担。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的接触技巧至关重要。患者常表现依赖性、表演性及受到伤害的疾病行为,好抱怨或感到委屈。有的患者沉湎于痛苦中,习惯于对药物的依赖,有的甚至带有敌意和威胁,使治疗者处于被动地位或缺乏耐心。医生既要对患者的痛苦表示理解,又要引导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既定的治疗目标和已获得的成果上,如睡眠的改善、疼痛的减轻等。要勉励病人将轻微的躯体不适如同正常感知的一部分,并与之和平共处;宜逐渐增加活动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当药物治疗无效时心理治疗更为重要。主要采取系统、个别的短程面谈的方式,每次至少20min,疗程约3个月。治疗的目的在于让患者认识自己的不良疾病行为:分析引发疾病的有关因素;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对生活事件及躯体病痛的正确态度。

      (2)认知疗法:首先要让患者认识到,虽然病痛是他真实的感受,但并不存在器质性病变,对生命、健康不会带来威胁;要纠正错误的认知,重建正确的疾病概念和对待疾病的态度,学会与症状共存;要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尽量忽视它;并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其他社交活动。可运用森田疗法使病人了解症状实质并非严重,采取接纳和忍受症状的态度,继续工作、学习和顺其自然地生活,对于缓解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可有帮助。

      (3)精神动力疗法:精神动力学派认为,慢性心因性疼痛是一种情绪的反应,象征着患者好斗性的升华或失去心爱物的反应,疼痛能使其压抑的内心冲突找到寄托。帮助病人探究并领悟症状背后的内在心理冲突,有助于症状的缓解。

      (4)环境及家庭治疗:调整患者所处的环境,对矫正疾病行为、发展健康行为至关重要。医生要协助病人增强对社会环境和家庭的适应能力,鼓励病人努力学会自我调节,尽早摆脱依赖性。指导配偶和亲友对病人的正确态度:既对病人疾病和痛苦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同情,改变消极、冷漠、歧视的态度,又要避免过于渲染疾病和痛苦,不要受其支配,以建立积极、关心、和睦的家庭气氛。对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也较为有效的。有研究表明,短期或长期的家庭治疗对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是十分有效的。

      (5)催眠暗示疗法:对某些暗示性较强的患者可以试用。一般认为单用催眠治疗效果不大,疗效也不持久。

      3.药物治疗 针对某些躯体症状,可给予相应的内科药物治疗,即佐以涉及各系统症状的相应药物,例如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分别来减轻消化、呼吸系统症状。但躯体形式障碍的病人主要是常伴有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且与躯体症状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而且单纯心理治疗起效较慢,故抗焦虑、抗抑郁药宜尽早使用。原则是选择副作用较小的药物,以防干扰或加重原有的躯体症状,并应注意病情恢复后的巩固治疗。

      国内有人报道阿米替林50~100mg/d,2周内有效率可达88.8%,多塞平(多虑平)为87%。其疗效机制大致有3种解释:首先,通过缓解焦虑起效,但一般抗焦虑药效果不显著,只有三环类效果明显;其次,疼痛和躯体不适只不过是抑郁症状的一部分,抑郁缓解后症状也随之消失;最后有研究发现,感觉/疼痛阈的降低与5-HT的水平下降有关,三环抗抑郁剂可阻止5-HT的再吸收,因而提高了感觉阈值;据此推测三环类有独立于抗抑郁作用的镇痛效应。

      用抗抑郁剂治疗躯体形式障碍要注意以下几点:

      (1)剂量要小,如阿米替林每天50mg即可奏效,其他三环类抗抑郁剂,如丙米嗪、氯米帕明(氯丙咪嗪)等有效,但前者因有较强的镇静效果更易被接受。

      (2)为减轻副反应,加深睡眠,便于日间活动,特别在症状好转后可在睡前一次服用。

      (3)治疗前必须讲明药物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如口干、便秘、心悸等,以解除患者的担心。

      (4)药量要注意个体化,宜请患者参与决策。

      (5)药物只是对症治疗,有不少患者在症状好转后急于停药,致使症状反复。医生要反复强调本病的治疗要有一个减药和巩固过程,其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病程、个性及环境等因素。症状一旦有所缓解要加强心理、家庭、社会综合康复措施。

      近年来由于上述药物抗胆碱能反应所致口渴、便秘等不良反应,而逐步被新一代的抗抑郁药(SSRI)所替代,如氟伏沙明、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等。根据患者各自特点分别选用,每天20mg或100mg,1次/d,具有方便、不良反应少的特点。

      4.其他治疗 传统方法中针灸、理疗,如频谱治疗、按摩治疗、体外反搏治疗等,对治疗慢性疼痛也是行之有效。有研究证明,针灸对4/5的慢性疼痛病人有效,经对照研究证明,皮神经刺激术不仅可起安慰、暗示效应,低频率刺激可通过内啡肽,高频率刺激通过5-HT起作用。生物反馈及其他全身放松治疗技巧,均可帮助病人放松,控制焦虑、疼痛等症状。保健气功锻炼是一种自我调节和放松训练的好方法,这些均可用于治疗焦虑症状明显的患者。

      5.疑病障碍的处理策略 因人而异,一般处理包括以下:

      (1)建立治疗关系: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大部分患者不愿考虑他们的问题除了躯体因素外,还会由其他因素引起。可以把你的治疗方法作为对这些症状起因的各种假设检测之一。如果已建立了一个信任的治疗关系,这种方法患者较乐意接受。

      (2)承认这种痛苦是患者的关注所引起的。

      (3)确定患者是否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中哪些是原发的,哪些是继发的。在这些患者中,焦虑或抑郁障碍可能常见。需要治疗潜在的或伴发的障碍。

      (4)引出患者的有关躯体健康的担心和信念。

      (5)选择合理性的解释,说明为什么他们的观点可能是错的。例如,有这样一个病例,这个人对他的医生提出,她感到腹胀、腹痛,她认为她肚子里有肿瘤,每次她洗澡,她都觉得肚子大了,她认为肿块在长大,她做过1次CT扫描、全胃肠道造影、纤维胃镜、纤维肠镜均未见异常。医师提出可经得起检验的假设,说这肿块没有生长。她承认如果这肿块真的在生长,那它一定会被检出,不太可能腹部长了肿瘤,因此,她的焦虑有相当大的减轻。

      (6)修正与疑病性主诉有关的异常行为。

      ①指出这种行为在疑病性主诉长期存在中的作用,检查和寻求保证,在短期内可减少焦虑,使患者注意力集中在症状上。高度的注意常导致更明显焦虑相对症状的过度解释。此外,有些辅助检查是有损害性的,不断地检查和刺激确实会引起损伤和其他副作用。

      ②提供合适的资料,建议患者停止检查或寻求保证以使这个恶性循环被打破。说明这样做会导致暂时性的焦虑增加,但最终会减轻。

      ③与患者达成协议,不寻求进一步检查或医疗鉴定。这种协议需要其他成员或配偶的参与和同意。治疗同强迫症,包括暴露于可引起疑病的情境,预防或阻止寻求保证。

      (7)药物治疗:临床经验表明,SSRI等抗抑郁药合并舒必利治疗疑病性神经症疗效尚可,部分疑病观念固定的患者可合并使用小剂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以减轻疑病症状。

      (二)预后

      躯体化障碍的病程和预后未知。然而,对躯体症状和心理痛苦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和处理不当,会使患者反复去许多医师和专家处就诊,接受过多的药物治疗和损伤性医疗检查及手术,而所有这些是有害的。因此,对此问题缺乏认识,并继续进一步转诊给专家,对个人和医疗保健系统都是很大的浪费。躯体形式障碍起病年龄大多较早,女性较男性为多。常为慢性波动病程。除少数急性起病,早期获得恰当治疗的病例外,预后大都欠佳。

  •   目前,许多精神疾病的病因未臻详明。多年来,专业工作者根据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对许多精神疾病不断地细致观察,形成了一些朴素的观念。认识到许多精神疾病是人类个体与社会或自然环境互相作用产生的反常结果。在相当不少的情况下,虽然外在条件相似,但疾病发生则可截然不同,提示个体特性在疾病发生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人们为防止发生这一类疾病,倡导提高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使之能够抵御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袭。这就是:①培育机体整体,包括脑功能的发育,并扶植其经常处于健康状态,使人的体魄健壮,精神饱满;②培养个性健康发展并加强锻炼,使之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相统一。

  • 躯体形式障碍饮食原则

     躯体形式障碍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躯体病样精神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是以各种躯体不适症状作为主要主诉,虽多方就医,经各种医学检查证实无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但仍不能打消其疑虑的一类神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