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本病病原体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本菌于1912年首先被Whitmori和Krishnaswami在仰光确定,因其形态与培养特性类似鼻疽杆菌,血清学上又有明显交叉,当时将其命名为类鼻疽杆菌(Pseudomonas psedomallei),1921年又将其改名为惠特莫尔杆菌(Whitmore’s baciilus),于1957年易属,改名为类鼻疽假单胞菌,1993年国际上根据其新发现的生物学特性,将其定名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因国内广泛使用类鼻疽杆菌,所以本节仍用此简称,类鼻疽杆菌为短而直的中等大革兰阴性球杆菌,长1~2μm,宽0.5~0.8μm,多单在,偶成对或丛集,不形成荚膜及芽孢,一端有三根以上鞭毛,故运动活泼,普通染色常见两极浓染,用感染脏器样品制备的压印片染色时,可见菌体周围有不着色的白圈,即所谓伪荚膜,本菌为需氧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加入甘油可促进生长,在4%甘油营养琼脂上培养24h,形成正圆形,中央微隆起,呈光滑型菌落,48~72h后变为粗糙型,表面出现蜂窝状皱褶,并呈同心圆状,培养物有强烈的霉臭味,本菌生化反应特性活泼,能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左旋核糖及蔗糖等,产酸不产气,但不分解左旋木糖,其与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鉴别。
本菌含有两种主要抗原,一为特异性耐热多糖抗原,另一为与鼻疽杆菌相同的不耐热蛋白质共同抗原;其次还有鞭毛抗原,根据其不耐热抗原的有无,又可分为两个血清型:Ⅰ型菌具有耐热和不耐热两种抗原,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Ⅱ型菌只有耐热抗原,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和非洲地区,类鼻疽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较强,在粪便中存活27天,尿液中17天,腐败尸体中8天,在水和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在自来水中也可存活28~44天,据国内广州观察该菌在约含40%水的土壤中经726天仍存活,加热56℃,10min可将其杀死,各种消毒剂常用浓度迅速杀灭本菌,但苯酚和甲酚皂溶液的杀菌效果不理想,一般选用5%的氯胺T(chloramines-T)作为常规的消毒剂。
类鼻疽一般治疗
一、治疗:
1、对败血型病例,抗生素不能作为主要药物,推荐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他啶(2~4g/d)作为首选药物。
2、对本病治疗,国内推荐前三种抗生素较为妥当,即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成人1~2g/d)静脉滴注,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成人3.2g, 3~6次/d)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阿莫西林(amoxicillin,成人500~1000mg,3~4次/d)口服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奥格门汀)(成人375~750mg)口服或1.2g,3~4次/d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上述药物疗程一般需30~90天,
二、预后:
1.未作治疗的急性败血型类鼻疽,病死率在90%以上。
2.及时治疗的或是治疗采取措施得当的,病死率已下降到30%左右。
3.亚急性型或慢性型类,治疗后可下降至10%或更低。
一、预防:
目前尚无可应用的疫苗,对可能发生类鼻疽病的地区,如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可抽取一定数量死水水样,土壤样品以及可疑猪,牛,羊只进行血清及细菌学检测,查清疫源地分布,对可疑疫区在台风大雨过后进行终末消毒,对疫区内的猪,羊开展检疫,勿使感染动物外运到非流行区,造成感染扩散,对猪,牛,羊肉检验也应列入类鼻疽病检疫项目,在疫区可疑尘土,污水地方工作或生活要注意个人防护,主要防止污染类鼻疽杆菌的水和土壤经皮肤,黏膜感染,患者及病畜的排泄物和脓性渗出物应彻底消毒,接触患者及病畜时应注意个人防护,接触后应作皮肤消毒,对可疑受染者应进行医学观察2周,从疫源地进口的动物应予以严格疫,变态反应检查可适用于马属动物检疫重要措施,即采用粗制类鼻疽菌素经亲和层析法提纯制品,给动物点眼后分泌脓性眼眵者,判为阳性反应。
类鼻疽一般护理
一、护理:
在疫区可疑尘土,污水地方工作或生活要注意个人防护,主要防止污染类鼻疽杆菌的水和土壤经皮肤,黏膜感染,患者及病畜的排泄物和脓性渗出物应彻底消毒,接触患者及病畜时应注意个人防护。
类鼻疽饮食原则
一、饮食保健: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