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热型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尚不十分明了。一般认为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或为感染、药物诱发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据报道有的病例发病前有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亦有报道部分病例存在着不同情况的结核因子,且个别病例须用抗结核治疗后才能病情缓解。卤化物、磺胺、奎宁等药物均可能诱发脂膜炎、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从而表明本病与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相关。
(二)发病机制
1.脂肪肉芽肿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脂肪组织变性,而产生的肉芽肿反应。这些因素分局部和全身两种。局部因素为一过性缺血、小动脉痉挛,全身因素可能为脂肪代谢障碍,某些原因引起脂肪代谢过程中某些酶的异常,如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增加,局部脂肪酶、蛋白酶升高,其结果造成脂肪细胞损伤,最终导致脂肪肉芽肿形成。
2.病理检查主要病变在脂肪层中,一般分3期:
(1)急性炎症期:发生脂肪细胞变性和细胞间炎症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且常见有中性粒细胞核破坏,但不形成脓肿。
(2)巨噬细胞期:以组织细胞浸润为主,吞噬脂肪后而成为泡沫状巨噬细胞,并有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往往也可见有多核巨细胞。
(3)成纤维细胞期:病变中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并有大量增生的纤维组织。
在病变演变过程,中、小血管也有改变,主要为血管周围细胞浸润、内膜增厚及类纤维蛋白变性。大网膜、肠系膜、心包膜、肝、脾、骨髓及肾上腺周围脂肪中均有同样的病理改变。肝脏内有弥漫性脂肪坏死和脂肪浸润。肺的病理改变为肺泡腔及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肉芽肿性肺炎及脂肪栓塞。
回归热型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一般治疗
一、西医治疗
1.去除诱发因素
如去除感染病灶,停止应用诱发本病的药物等。
2.一般治疗
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合并口腔、耳鼻喉慢性感染者,应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尽量避免使用磺胺类药物,因此类药物进入体内容易起到半抗原作用而加重病情。
3.全身治疗
早期可用抗风湿类药物缓解症状、退热和减轻关节疼痛。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每天1.5~3g,分3次口服,或双氯芬酸(扶他林)每天75~150mg,分3次口服。若无效可加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30~60mg,分3次口服,待症状缓解后立即减量并逐渐停药。抗生素与激素药物并用可获得更好的疗效。但应注意,随着病情的演变,本病对激素治疗反应越来越差,此时可换用适量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抗疟药氯喹及免疫调节药左旋咪唑。
4.对症治疗
可用阿托品类解痉药缓解腹痛,出现心力衰竭者可给予适量洋地黄(毛地黄)制剂,水肿严重时可用适量利尿药缓解水肿,眼部继发青光眼者,应酌情采用手术治疗。
(二)预后
本病经过长短不一的发热期后,症状可自然消退,但也可在几个月或几年内经常复发,可发生心肌病、冠状动脉闭塞、肉芽肿性肺炎、肠梗阻、肝硬化、骨髓纤维化和腹膜后纤维化等并发症。眼部损害可出现葡萄膜炎、急性渗出性脉络膜炎和继发性青光眼等。
回归热型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辨证论治
三、中医治疗
早期多表现为毒热炽盛,气滞血瘀型,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经络之药物治疗,可用四妙勇安汤加减,亦可随证加入三黄汤、消毒饮、白虎汤等治疗。清瘟败毒饮与凉血消风汤也可酌情应用。
后期与慢性过程,往往表现为气血受损,阴阳亏损的虚证症状,故可在上述清热、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药物上加入养血补气,滋阴温阳的黄芪、桂枝、当归、熟地、何首乌、肉桂、附子等药物;如主要为虚证,则宜用加减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和阳和汤治疗。
回归热型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预防
1.去除感染病灶,注意卫生,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心情舒畅,避免强烈精神刺激。
3.加强营养,禁食生冷,注意温补。
4.二级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回归热型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饮食原则
回归热型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饮食
1、回归热型结节性非化脓脂膜炎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加强营养,注意温补
2、回归热型结节性非化脓脂膜炎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禁食生冷。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