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EB病毒感染

    Epstein-Barr病毒(EBV) 又称人类疱疹病毒,为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在人群中的感染非常普遍,为95%以上的成人所携带。EBV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更为重要的是,EBV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1956年上海曾有本病流行。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传染科,皮肤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全身,鼻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
    治 愈 率:
    治疗周期:
    治疗费用:
    疾病症状:食欲减退,恶心,肝脾肿大
    相关检查:嗜异性凝集试验,结核杆菌基因检测,血清EB病毒壳抗原IgA抗体
    并发症:脑膜炎
    治疗药品:阿昔洛韦片,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更昔洛韦胶囊
  •   一、发病原因

      EBV呈球形,直径180~200nm,基因组为DNA。属于疱疹病毒属,电镜下其形态结构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EBV具有在体内外专一性地感染人类及某些灵长类B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人是EBV感染的宿主,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无症状感染多发生在幼儿,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EB病毒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需在非洲淋巴瘤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白血病细胞和健康人脑细胞等培养分离。

      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

      二、发病机制

      EBV进入机体有3种不同途径:一是EBV感染人类B淋巴细胞并增生,渗入感染细胞;二是EB病毒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整合到染色体内;三是EBV能被灭活后重新产生感染性,按原有方式再感染细胞或者病毒传入到另一个个体。EBV最初复制部位是口咽部,在B淋巴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得复发感染。

  • EB病毒感染一般治疗

      一、治疗

      EBV感染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主要为对症用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继发细菌感染时可酌情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炎症迅速消退,其剂量如泼尼松30~60mg/d,分次口服,4天后快速递减剂量,直至停药。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不良者,可给予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

      确诊有脾破裂者应紧急外科处理。

      无环鸟苷、丙氧鸟苷、阿昔洛韦、α干扰素、更昔洛韦能抑制EB病毒的复制,但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并无明显作用。

      二、预后

      疾病大多能自愈。也可能转化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淋巴瘤、鼻咽癌。

  •   1.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禁止随地吐痰。严禁口对口喂饲婴儿。病人口腔分泌物应专门容器收集、消毒无害化处理。

      2.预防接种EB病毒疫苗。

      目前有二种疫苗问世,其中之一为我国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的同时表达EBv gp320和HBsAg的痘苗疫苗,重点使用在鼻咽癌高发区。另一为提纯病毒gp320膜蛋白疫苗,正在英国大学生患者中作小规模接种,以期观察该疫苗是否能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

  • EB病毒感染一般护理

      病区宜经常通风,病人口腔分泌物应专门容器收集,消毒无害化处理。

  • EB病毒感染饮食原则

      疱疹病毒感染食疗方:

      (1)薏仁粥

      组成:薏苡仁60g

      用法:加水适量,煮粥,加入白糖适量食用,每日1次。

      适应证:具有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之效,长期应用可减少复发。

      (2)苦瓜饮

      组成:鲜苦瓜适量。

      用法:绞汁1杯,开水冲服。

      适应证:本饮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中医辨证属于毒热夹湿者。

      疱疹病毒感染患者吃什么好?

      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及牛奶、鸡蛋等。

      不可忽视补充微量元素锌,多摄取些含镁的食物,注意补充维B6和叶酸。

      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询问医生。

Epstein-Barr病毒(EBV) 又称人类疱疹病毒,为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在人群中的感染非常普遍,为95%以上的成人所携带。EBV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更为重要的是,EBV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1956年上海曾有本病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