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
瘢痕性类天疱疮一般治疗
一、治疗:
1. 局部治疗:消炎、止痛的含漱液和凝胶配合皮质激素局部制剂使用。局部糜烂者可采取病变部位局部注射激素。激素类溶液滴眼以防纤维粘连。
2. 全身治疗:口腔病情重或伴眼部、咽喉部黏膜损害者可全身联合应用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
瘢痕性类天疱疮辨证论治
多用清热解毒,清营凉血,祛湿解表的药物。如地肤子、白鲜皮、防风、银花、连翘、蒲公英、紫地丁、黄柏、黄芩、栀子、丹皮、当归、生地、赤芍、甘草等煎汤口服。对正气不足与津液消耗等,可以用补气、养血、滋阴等药物。可选用清瘟败毒饮、清脾除湿饮。
(一)辨证论治:
1.热毒炽盛证:起病急骤,水疱迅速扩展或增多,糜烂面鲜红,身热口渴,便于溲赤,舌质红绛,苔少或黄,脉弦滑或数。清热解毒。清瘟败毒饮加减。
2.心脾积热证:燎浆水疱,反复新起,疮壁松弛,流汁较多,甚则口糜舌烂。兼见心烦不眠,胃纳呆滞,腹胀便溏,甚则恶心呕吐,舌尖红,苔黄腻,脉濡数。清心泻脾。清脾除湿饮加减。
3.气阴两亏证:病程日久,已无水疱出现,倦怠无力,气短懒言,或五心烦热,舌质淡红,苔少或苔剥,脉沉细。益气养阴、清解余毒。参芪知母汤加减。
(二)外治及其他治疗:
1.银花、地榆、野菊花、秦艽,煎水外洗,或三黄洗剂,外搽。
2.酌情选用清凉膏(石灰、麻油)、石珍散(煅石膏、真轻粉、青黛、黄柏)、青黛散,麻油调搽。
3.粘膜损害,以青吹口散、养阴生肌散、锡类散、珠黄散等,外吹或外涂。
一、预防:
瘢痕性类天疱疮较多见,又称为良性粘膜类天疱疮。以水疱为主要表现,水疱溃破形成溃疡面。好发于口腔、结合膜。严重的眼疾可影响,甚至丧失视力。好发于女性,中年及中年以上的人较多见,死亡者少,病程缓慢,有报道称其与恶性肿瘤有关,如直肠癌、子宫癌等。治疗以皮质激素制剂的溶液滴眼,用消炎、止痛含漱剂。病情严重者考虑使用皮质激素。消除交叉反应的外来抗原的作用或消除影响自身抗原改变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如预防和治疗感染,避免使用某些容易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的药物等。
瘢痕性类天疱疮一般护理
一、护理:
低盐饮食指每日可用食盐不超过2克,但不包括食物内自然存在的氮化钠。
瘢痕性类天疱疮饮食原则
一、食疗方:
1.竹叶通草绿豆粥
原料: 淡竹叶10克,通草诬克,甘草1.5克,绿豆30克,粳米150克。
制法: 将淡竹叶、通草、甘草剁碎装入纱布袋,与绿豆、粳米一起加水放置30分钟,以文火煮制成粥。
功效: 清热泻火,解毒敛疮。
用法: 早晚分食。
2.霜打荷花
原料:原料鲜白荷花10 朵,白糖150 克,淀粉、精白面粉、桂花各少许,花生油100 克(耗油50 克)。
制作:先将白糖50 克,桂花少许,淀粉、精白粉一起调成稀糊。将初开的白荷花稍微掰开一点,放入稀糊中粘上糊备用,锅置于火上,加入花生油,油热后把粘上糊的荷花放入油中炸熟,待稍呈金黄色捞出摆盘,撒上白糖即成。
功效:清暑法湿、止血。适宜于呕血、天疱疮及湿疹等症。
用法: 早晚分食。
二、饮食原则:
1、首先是高蛋白饮食,可以及时补充由皮肤丧失的营养成分。如燕麦、猪心、豆腐皮、花生、猪肉(瘦)等。
2、高热量饮食,如蜂蜜、糖、动植物油等。
3、高维生素饮食,如谷类及新鲜蔬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