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气温高、湿度大,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平衡易遭破坏,尤其是老年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很容易患病。 ...
专家解析:当气温超过33℃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显著加快,对血液循环系统有很大影响。由于高温,皮肤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5倍,回到心脏的血流量也显著增多,这样势必加重心脏的负担。再加上大量出汗,血液黏稠度升高,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血凝倾向,导致缺血或心脑血管堵塞,严重时可引起猝死。
夏季是老年人最易出现心血管意外的季节,在一般情况下,健康人每分钟心跳75次左右,但是在高温天气时,心跳就会加快,甚至超过每分钟100次。这个巨大的负担对于老年人的心脏而言是难以应付的,可能引起心力衰竭。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体皮下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5倍,回到心脏的血流量也显著增多,这样势必加重心脏的负担。高温季节人体水份通过汗液大量蒸发,血液粘稠度升高,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血凝倾向,导致缺血或心脑血管堵塞,严重时可引起心肌梗死或脑卒中。闷热的天气,人的情绪容易烦躁,植物神经紊乱,引发的猝死、心梗等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也会逐渐上升。
空气中湿度增高,含氧量降低,容易导致缺氧。所以,即使服用的药物品种、剂量没改变,甚至活动量和平时没有区别,也常常会感到胸闷、气短、头晕,严重时就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脑血栓。安徽红十字心血管病医院心脏病专家再次提醒患者高湿温天气一定要特别注意饮食起居,需要服用药物的患者要按时按量的服用,如有不舒服的情况无法缓解建议及时到医院治疗。高龄患者切勿出门旅行,锻炼幅度减小,注意营养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