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本病是一种亚急性的家族性TSE,临床上以治疗无效的顽固失眠、自主神经机能失调和运动体征为特征,组织病理学以丘脑前腹侧和背内侧神经核选择性萎缩为特征。早先,该病与家族性CJD混同。1986年,意大利Bologna大学医学院Lugaresi等首先报道并详细描述了本病的第一个病例,命名为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从此,人朊病毒病增加了一个新成员。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精神病科,心理咨询
    疾病别称:致命性家族性失眠症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颅脑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
    治疗周期:>120天(终身治疗)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2000——10000元)
    疾病症状:构音障碍,失眠,共济失调
    相关检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并发症:脑萎缩
    治疗药品:补脑丸,枣仁安神胶囊,阿托伐他汀钙片
  •   一、发病原因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病(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是最近被确认的家族性人类prion疾病。

      PrP基因突变

      FFI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与129Met 178Asn单元型相关联。已证实无亲缘关系的5个家族的17例FFI病人有PRNP 178密码子突变,该密码子的单一等位基因的Asp被Asn替代(178Asn)。另外,FFI病人PRNP基因129密码子Met/Val多态性也明显分布不匀。这种多态性在正常白种人群体中的分布是Met/Met 0.37、Met/Va10.51、Va1/Va10.12;而在FFI患者中则是Me/Met 0.82、Met/Val 0.18、Val/Va10。进一步分析还发现,FFI病人PRNP突变等位基因的129密码子都是Met。

      可传递给小鼠

      本病可传递给小鼠,但成功率比其他朊病毒病低。1986年发现本病后即试图将它传递给实验动物,曾用数例病人的脑匀浆接种多种实验动物,包括18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均以失败告终。1995年8月,日本学者立石润等和英国学者Collinge等几乎同时报道感染小鼠获得成功。

      立石润等以1例FFI病人的丘脑匀浆脑接种19只NZW品系小鼠。该病人PrP基因密码子51和91间具24bp缺失,属于1992年Bosque等报道的FFI家族。同时以具有相同24bp缺失但无PrPsc痴呆病人的脑额叶皮质匀浆接种24只NZW小鼠作对照。实验组19只小鼠,1只于接种后不久、1只于接种218天死亡。14只于接种后397506天间发病,呈现海绵状脑病的典型症状,余3只观察620天仍健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接种后218天死亡的1只小鼠无神经病理变化,但丘脑有极少量PrPsc沉淀;14只临床发病小鼠具有海绵状变性、星形细胞增生、神经元丧失以及PrPsc沉淀等特征病变。FFI接种小鼠临床表现和神经病理变化与CJD接种小鼠几无区别,只是丘脑PrPsc沉淀较其他人朊病毒病的原代接种小鼠显著。对照组在观察期内不同时间死亡或扑杀5只。检查既无海绵状变性等病变也无PrPsc沉淀,另19只观察620天仍健活。Collinge等以两例FFI病人的脑匀浆分别脑内接种两系表达人PrP的转基因小鼠——Tg110和Tg152。Tg110和Tg152人PrP的表达水平不同,分别是正常人脑表达水平的50%和200%。接种的病人脑匀浆的各组转基因小鼠均有1只或1只以上发病,Tg152感染的发病率较高(表1);潜伏期为438~641天,从出现神经症状的至濒死期(扑杀)的病程为19天,平均3.8±1.1天。对照转基因小鼠观察700天仍健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病鼠皮质、深部灰质和白质呈现神经元海绵状空泡化,星形细胞弥漫性增生,对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着色明显增强,淀粉样蛋白沉淀刚果红染色和Pr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全为阴性;年龄匹配的转基因小鼠的对照脑则仅显示老年性变化。以FFI接种鼠脑匀浆作免疫印迹,无论是用对人PrP特异的单抗3F4还是用对人和小鼠均可起反应的多抗R073,所有被检小鼠均为阴性;而在相同条件下检查CJD接种的转基因小鼠则为阳性。PrP检测阴性提示小鼠发病可能不是PrP的直接神经毒性作用,而更可能是正常PrP机能丧失所致。

      FFI患者脑内PrPsc的水平低

      FFI患者的脑匀浆中含PrPsc,但水平比CJD等朊病毒病低。Medori等检查5例,4例阳性。以蛋白酶K处理后作Westen印迹产生29和27kDa 2个主要片断,而散发性CJD则恒产生29、25和21kDa 3个主要片断。Monar等报告,FFI产生28和26kDa 2个主要片断,底片长时间曝光后另可见一19kDa的次要片断。FFI PrPsc的模式是否也和其他家族性朊病毒病不同、即为FFI所独有,尚有待研究确定。其抗蛋白酶PrP的量似乎与病程相关,而和各脑区病损的严重程度无关;因为它在FFI病人的丘脑中的量并不显著高于其他脑区,而在1例丘脑无组织学病损患者的基底神经节内却大量存在。

      二、发病机制

      本病的组织病理学以丘脑萎缩为主。丘脑前腹侧和背内侧核恒严重受侵,丘脑中央内侧核和枕核也经常受害,其他丘脑神经核是否受累则变化不定。皮质通常显示极轻度至中度的星形神经胶质增生,且累及深层,并延伸至浅在的白质。被检病例中。只两例见广布的海绵层水肿,这两例病程较长(2532个月),也具有周期性的EEG;一例病程13周的病人灶性海绵层水肿局限于海马回下脚。下橄榄体常严重萎缩,小脑皮质则仅呈极轻度至中度的萎缩。其他脑区一般正常。受检的14例中,4例基底神经节有极轻度的神经胶质增生,1例上丘有中度神经胶质增生。

  •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一般治疗

      一、治疗

      对症及支持治疗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但至今尚无有效的病原治疗。有报道认为刚果红、二甲基亚砜、酚噻嗪、氯丙嗪、分支多胺、磷脂酶C、抗朊毒体抗体及寡肽等可能对延缓病情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及适用性有待证实。

      二、预后

      预后极差,已知病例无一例外均告死亡。

  •   一、预防

      鉴于朊毒体病尚无有效治疗,做好预防极为重要。目前尚无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1.控制传染源 屠宰朊毒体病病畜及可疑病畜,并对动物尸体妥善处理。有效的杀灭朊毒体方法包括焚化、高压消毒132℃持续1h、5%次氯酸钙或1mol/L氢氧化钠60min浸泡等;限制或禁止在疫区从事血制品以及动物材料来源的医用品的生产;朊毒体病及任何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曾接受器官提取人体激素治疗者、有朊毒体病家族史者和在疫区居住过一定时间者,均不可作为器官、组织及体液的供体;对遗传性朊毒体病家族进行监测,予遗传咨询和优生筛查。

      2.切断传播途径 革除食用人体组织陋习,不食用朊毒体病动物肉类及制品,不以动物组织饲料喂养动物,医疗操作严格遵守消毒程序,提倡使用一次性神经外科器械。

  •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一般护理

      预后

      预后极差,已知病例无一例外均告死亡。

  •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饮食原则

      一、适宜食物

      宜饮食清淡为主,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致命性家族性失眠症
本病是一种亚急性的家族性TSE,临床上以治疗无效的顽固失眠、自主神经机能失调和运动体征为特征,组织病理学以丘脑前腹侧和背内侧神经核选择性萎缩为特征。早先,该病与家族性CJD混同。1986年,意大利Bologna大学医学院Lugaresi等首先报道并详细描述了本病的第一个病例,命名为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从此,人朊病毒病增加了一个新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