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中气不足

      中气不足是指宗气不足.即脾胃之气虚弱、运化失职。症见面色黄而少华,唇淡或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眩晕,声低,气短,倦怠乏力,便溏。若兼见胃痛则痛而喜按,舌嫩苔厚,脉虚等。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中医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全身
    多发人群:所有人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100%
    治疗周期: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 5000元)
    疾病症状:乏力,气短,食欲不振
    相关检查:
    并发症:颅咽管瘤,气痢,气虚眩晕
    治疗药品:补中益气丸(水丸),归脾丸,补中益气颗粒
  • 中气不足疾病病因

      中医认为,身体太虚弱,尤其是中气不足,脾肾亏虚,才会造成子宫下垂及胃下垂等毛病。

      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中气不足的主要有三种人:

      1.先天禀赋不足,或脾胃虚弱者。脾胃虽为后天之本,但若是先天体质虚弱、根基不牢,也会引起后天的脾胃虚弱、中气不足。

      2.劳倦过度,忧思日久者。身体和精神上的过度劳累都会损伤脾气,脾气虚则气血生化无源、肢体失养,出现神疲乏力等中气不足的症状。

      3.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者。所谓“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也就是说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会损伤脾胃,导致气血运化失常、中气不足。

  • 中气不足辨证论治

    中气不足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中气不足的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为了方便患者服用,市场上也有同类的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等。补中益气汤出自名家李东垣的《脾胃论》,具有补中健脾、益气升阳之功效。方中的黄厢素有“补气诸药之王”的美称,有补中益气,固表升阳的作用,能改善由气虚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党参、白朮、甘草可以益气健脾,陈皮可以理气醒脾,升麻、柴胡可以升阳。

      按摩

      按摩小腹、胃、后腰点颤脐两侧与裤中线交接点”带脉穴”,直至感到发热; 从小腹向上推,尾骨向上推,直至感到发热。

  • 中气不足预防

      宜坚持运动

      中气不足的调养宜忌是宜坚持运动:最理想的选择是游泳,因它可运动全身肌肉,锻炼肺部,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 中气不足一般护理

    中气不足护理

      “中气”在中医里指的是脾胃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因其居于中焦,便有了这个称谓。

  • 中气不足饮食原则

    中气不足饮食保健

      【 宜 】

      (1)饮食宜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糖,脂肪也不必过份限制。

      (2)宜食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食物加工宜精细,不要过粗糙。

      (3)宜多食"血肉之品"及增加食欲、促进消化的食品,如家禽肉类、蛋、猪肉、猪肚、猪 脾、莲子、粳米、甜菜、杨梅等酸味食物。

      【 忌 】

      (1)忌烟、酒。

      (2)忌辛辣刺激食物。

      (3)忌生冷寒凉、坚固、粘滞不易消化食物,易伤脾胃。

      【 食补 】

      豌豆:

    中医认为,豌豆性味甘平,有补中益气、利小便的功效,是脱肛、慢性腹泻、子宫脱垂等中气不足症状的食疗佳品。此外,豌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食用后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有润肤的作用,皮肤干燥者应该多吃。但豌豆吃多了容易腹胀,消化不良者不宜大量食用。

      豇豆:

    豇豆分为长豇豆和饭豇豆两种。长豇豆即我们说的长豆角,常作为蔬菜食用;饭豇豆可以和大米一起煮粥或制作豆沙馅。中医认为,豇豆性味甘平,有健脾和胃、补肾止带的功效,特别适合脾胃虚弱所导致的食积、腹胀以及肾虚遗精、白带增多者食用。

      黑豆:

    认为,黑豆味甘性平,有补肾强身、活血利水、解毒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者食用。肾虚导致的腰痛、耳鸣者可取黑豆50克、狗肉500克一起煮烂,加入各种调味品食用。此外,黑豆还有“乌发娘子”的美称,用它制成的豆浆、豆腐等,是肾虚导致的须发早白、脱发患者的食疗佳品。

      蚕豆:

    蚕豆性味甘平,有健脾利湿的功效,特别适合脾虚腹泻者食用。但蚕豆不可生吃,也不可多吃,以防腹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少数人吃蚕豆后会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也就是俗称的“蚕豆黄病”,应尽快送医院救治。

  中气不足是指宗气不足.即脾胃之气虚弱、运化失职。症见面色黄而少华,唇淡或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眩晕,声低,气短,倦怠乏力,便溏。若兼见胃痛则痛而喜按,舌嫩苔厚,脉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