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小儿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症

    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症(Günther syndrome)即Günther综合征,又称Günther病、红细胞生成性尿卟啉病、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congenital erythropoietic prophyria)等。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致的红细胞内尿卟啉原Ⅲ和合成酶活性减低,临床特征为婴幼儿期出现红色尿,分光镜检查出卟啉,临床上兼有皮疹、疱疹或腹痛等症状。1889年,B.J.斯托克维斯将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统称为“卟啉症”,从此这种病症的名称得以确立。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儿科,皮肤科
    疾病别称:小儿红细胞生成性尿卟啉病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皮肤
    多发人群:儿童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治 愈 率:20%
    治疗周期:3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0——100000元)
    疾病症状:褐色尿,日光照射引起皮肤过敏,疱疹
    相关检查:便常规,尿卟啉试验,尿常规
    并发症:
    治疗药品:天然胡萝卜素胶丸,天然胡萝卜素胶丸
  •   一、发病原因

      本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疾病。尿卟啉原Ⅲ辅合成酶的基因位于第10号染色体的长臂,至少有7种以上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导致此酶活性的缺陷,其中以第217位点上的胞嘧啶(C)代替胸腺嘧啶(T)的突变型最为多见,占突变总病例的26%。具有不同的表现度或不全的外显率,多数基因携带者并不出现症状,因而家族中时常可以发现一些人虽然没有临床症状,但其红细胞血浆和粪中有较轻程度的生化异常。

      二、发病机制

      由于红细胞内尿卟啉原Ⅲ和合成酶活性减低,使尿卟啉原Ⅲ合成酶作用下的羟甲基胆色烷,Ⅰ不能按正常顺序完成色素代谢,羟甲基胆色烷可自发形成过多尿卟啉原Ⅰ。尿卟啉原Ⅰ不能最终变成血红素,而氧化成尿卟啉Ⅰ,尿卟啉原Ⅰ又在尿卟啉原脱羧酶作用下脱羧形成粪卟啉原Ⅰ,最终氧化成粪卟啉Ⅰ。正常人每天合成Ⅰ型卟啉仅数百微克,本病却可合成达100mg以上。

  • 小儿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症一般治疗

      一、治疗

      无特殊疗法,主要为对症治疗。

      1.减少日光的刺激 避免直接暴晒于日光下,避免其他刺激可减轻症状。对光敏感者可用些乳脂类的皮肤防护剂,以减轻对日光的反应。外用3%二羟其丙酮(dihydroxyacetone)和0.13%散沫花素(lawsone)霜剂。穿防护衣。口服β-胡萝眩素60-180mg/d,或核黄素20-40mg/d

      2.脾脏切除术 红细胞生成型卟啉病可用脾脏切除术,不但临床症状好转,在骨髓、红细胞及尿内卟啉浓度亦减低,并可减轻红细胞的破坏。亦有无效者。脾切除术对溶血性贫血的疗效较好,不但贫血减轻,而且组织中的卟啉含量也可降低,使皮肤损害减轻。

      3. 贫血:消胆胺4g3次/d,餐前服用同时加用抗氧化剂维生素E,对防止肝病的进展有效。 贫血明显时,输血是主要疗法之一。但在某些溶血情况下,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大量输血还可抑制骨髓自身的造血机能,所以应尽量少输血。有输血必要者,最好只输红细胞或用生理盐水洗涤三次后的红细胞。

      4.抑制诱导δ-氨基左旋酸生成的酶 近来有试用抑制诱导δ-氨基左旋酸生成的酶的活动,使用大量糖类而予以高糖、高蛋白饮食,获得一些成功,病人恢复较快。

      5.血红素 有利用血红素以抑制δ-氨基左旋酶合成酶的形成,从而使δ-氨基左旋酸、卟胆原及卟啉类减少,防止神经瘫痪。依此,应用Fischer法所制备的血红素静脉点滴输入,亦取得较好效果。高铁血红素短期使用可减少尿及粪中卟啉,但临床无改善,正试验长期应用效果。

      6.维生素E 尚有予以维生素E,50~100mg/d,可使Ⅰ临床症状好转,尿中δ-氨基左旋酸及卟胆原亦见减少。

      7.血红蛋白:是抢救危重急性血卟啉病的有效手段。剂量为每次3-6mg/kg体重,24h内不大于6mg/kg体重。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注射,速度不大于40mg/min,6-10min注毕;也可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一次,第2次注射至少间隔12小时,疗程3-5d.

      8.碱性药物 应用适量碱性药物有些助益。

      9. 腹痛时可选用氯丙嗪、水合氯醛等。

      10.药用炭(活性炭)60g,3次/d长期服用。药用炭(活性炭)可结合从胆汁中排出的卟啉,起到促进血及皮肤卟啉从胆汁和粪便中排出。

      11.基因治疗,髓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为卟啉病治愈的希望。

      二、预后

      本病征患儿皮肤暴露于强日光下,不仅有发红继而出现水疱,形成溃疡,遗留瘢痕,甚至可造成皮肤的严重残缺。重症者还可发生手指、耳、鼻坏死、脱落的可能。本病进展很缓慢,往往患者于幼年时期死亡,死亡原因大多为感染或严重溶血性贫血。成年后皮肤常因溃疡而留有严重瘢痕,面容损坏或使手指脱落导致残疾。

  •   一、预防

      预防患病的婴儿出生:

      1.禁止近亲结婚。

      2.婚前检查以期发现不应结婚的遗传病或其他疾病。

      3.携带者的检出 通过群体普查、家系调查及系谱分析、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确定是否为遗传病,并确定遗传方式等。

      4.遗传咨询。

      5.产前诊断 产前诊断或宫内诊断,是预防性优生学的一项重要措施。

      已经患病的患者:

      患者应避免暴露于日光下,可穿戴特殊材料如含氧化锌或氧化钛材料缝制的衣服、手套和宽边帽预防性应用一些含醌(如指甲花素)和二羟丙酮类的化妆品,把皮肤涂成棕褐色可能有效。

      饮食糖有抑制ALA合成酶的作用,因此高糖摄入对防止和治疗多数病例的发作相当有效。急性发作时10%~25%葡萄糖或果糖以10~15g/h 的速度,静脉滴注24h配合高糖饮食能使症状迅速缓解。

  • 小儿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症一般护理

      一、护理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主。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 小儿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症饮食原则

      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

      多吃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可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宜高糖饮食、禁酒。

      含糖量在9%~13%之间的水果还有苹果、杏、无花果、橙子、柚子、荔枝等,而柿子、桂圆、香蕉、杨梅、石榴等水果,含糖量超过了14%。

      面包 白粥、白米饭 一般的白面包100克中含有10~20克左右的白糖,由于稀饭加热的时间较长,淀粉容易转化为糊精进而易分解为萄萄糖。同时,稀饭呈半流体状态,进食后胃的排空时间比较短,所以吃稀饭比吃主食更易于升高餐后血糖。

小儿红细胞生成性尿卟啉病
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症(Günther syndrome)即Günther综合征,又称Günther病、红细胞生成性尿卟啉病、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congenital erythropoietic prophyria)等。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致的红细胞内尿卟啉原Ⅲ和合成酶活性减低,临床特征为婴幼儿期出现红色尿,分光镜检查出卟啉,临床上兼有皮疹、疱疹或腹痛等症状。1889年,B.J.斯托克维斯将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统称为“卟啉症”,从此这种病症的名称得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