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肝片形吸虫虫体大小(2.0~5.0)cm×(0.8~1.3)cm,背腹扁平,似叶形,呈深红褐色。体前端呈圆锥状突起,称为头锥,头锥后虫体骤宽称为肩峰。口吸盘较小,位于虫体顶端,腹吸盘略大,位于头锥基部。虫卵甚大(130~150)μm×(63~90)μm,椭圆形,淡黄褐色,卵壳薄,分两层。一端有小盖。卵内充满许多卵黄细胞。
肝片形吸虫的生活史:在终宿主肝胆管内成虫产卵,随胆汁进入肠道,混于粪便中排出体外,在22~26℃水中,经9~14天发育为含毛蚴卵,并迅速钻入锥实螺,在螺体内经胞蚴和雷蚴两代发育成尾蚴,其后从螺体逸出,在水面下浮游,当接触动物体(植物或腐生物)后脱去尾部,形成囊蚴,附于水中物体上(如水草),其体形颇似草帽状。当宿主生食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后,囊蚴经小肠消化液脱囊后,逸出后成为尾蚴,经肠壁进入腹腔发育为童虫。在腹腔约48h,童虫钻破肝被膜进入肝实质中,以肝组织为营养继续发育,在肝内游走约6周后最终进入肝胆管中寄生,约经4周发育为成虫。自感染囊蚴到粪便中找到虫卵,最短10~11周,每条成虫每天可产卵约20000个。成虫在人体内寿命可达12年。
二、发病机制
肝片吸虫对人体的损伤大致可分为童虫和成虫两方面。早期童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在此过程中可破坏组织,在虫道上留有出血灶。童虫在肝实质中移行时,以肝细胞为食,损伤肝组织。随着童虫的发育,肝损伤更为广泛,可出现纤维蛋白性腹膜炎。肉眼可见肝脏明显充血,其间布满乳白花纹(硬结部分)。镜检可见肝损伤处充满肝细胞残片,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肝组织表面偶有小脓肿,脓肿内充满嗜酸性粒细胞及大量的夏-雷结晶。童虫在肝内游走约6周后进入胆管中寄生并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在胆管内,使管腔明显增大,突出于表面。虫体的吸盘及皮棘等机械性刺激,可引起炎症性改变,并易致继发性感染而引起细胞性胆管炎或肝脓肿。虫体能产生大量的脯氨酸,可诱发胆管上皮增生,因此成虫引起的主要病变是胆管炎症及上皮增生,致使胆管管腔变窄,管壁增厚,胆管周围亦有纤维组织增生。严重者可见较大的胆管也有慢性阻塞及胆汁淤积,从而发生胆汁性肝硬化。
小儿片吸虫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首先进行对症治疗,驱虫治疗首选硫氯酚(硫双氯酚),剂量为50mg/(kg·d),分3次口服,连服10~15天或隔天1次,15个治疗日为一疗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吡喹酮(praziquantel)可作为替代药物,每次25mg/kg,3次/d,连服3天,总用药量225mg/kg,感染重者间隔1月重复1个疗程。亦可用三氯苯达唑(triclabendazole)10mg/kg顿服。
二、预后
一般良好。急性期可因大量童虫移行,使肝脏广泛性出血,常因误诊不及时救治而死亡。慢性可并发细菌性胆道感染而使病情恶化。
一、预防
加强家畜管理,划区放牧,避免污染水源,饮用水(包括牲畜)与一般用水分开,饮用水宜定期消毒。加强卫生宣教,不喝或不吃可能遭受污染的生水和水生植物,以切断传播途径。
小儿片吸虫病一般护理
一、护理
1.加强卫生宣传,切断传染途径。
2.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纠正吮手的不良习惯。
3.每日早晚用温水洗会阴部及肛门周围,不穿开裆裤,防止小儿用手去搔抓肛门。
4.积极治疗患儿,减少传播机会。
小儿片吸虫病饮食原则
除了死螃蟹含有毒素外,不新鲜和未煮熟的螃蟹也是导致食用中毒的杀手。这是因为螃蟹生长在江河湖泊里,又喜食小生物、水草及腐烂动物,蟹的体表、鳃部和胃肠道均沾满了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如果是生吃、腌吃或醉吃螃蟹,可能会被感染一种名为片吸虫病的慢性寄生虫病。
活蟹体内的吸虫幼虫囊蚴感染率和感染度是很高的,片吸虫寄生在肺里,刺激或破坏肺组织,能引起咳嗽,甚至咳血,如果侵入脑部,则会引起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