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小肠平滑肌肉瘤

    小肠平滑肌肉瘤是起源于小肠壁肌层、黏膜下肌层和肠壁血管平滑肌的恶性肿瘤,是小肠结缔组织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在小肠不滑肌瘤中,平滑肌肉瘤与平滑肌瘤之比为2~4∶1好发于空肠,其次为回肠和十二指肠。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胃肠外科,肿瘤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中老年人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
    治 愈 率:外科手术治愈率约为35%
    治疗周期:4-8周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0 —— 50000元)
    疾病症状:消瘦,腹胀,肚子疼
    相关检查:口服法小肠造影,小肠镜,粪便隐血试验
    并发症:肠梗阻,贫血,消化道出血
    治疗药品: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9AA-Ⅰ),注射用顺铂
  •  小肠平滑肌肉瘤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小肠平滑肌肉瘤起源于小肠壁的平滑肌组织,多为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呈膨胀性生长,向周围组织浸润率低。

     二、发病机制:

      平滑肌肉瘤在生长过程中一部分可突入肠腔,但大部分肿瘤突向肠腔外形成较大包块,或向肠壁内外突出的哑铃型。

    1.好发部位:

    平滑肌肉瘤可分布于整个小肠,各段的分布情况各家报道不一,但多数认为发生于空肠者较回肠及十二指肠多见。国内资料报告1033例小肠平滑肌肉瘤,发生于空肠者422例,占40.8%,回肠298例,占28.8%,十二指肠207例,占20%,空回肠交界处83例,占8%,未定位23例,占2%。

     2.病理形态:

    小肠平滑肌肉瘤呈结节状生长,周界清楚,多数有完整的包膜,呈偏心性生长;切面呈灰白或灰红色,亦可见到编织状纤维束;质软、易碎,个别有蒂。常为单发,多灶者仅占1~3%。

      根据平滑肌肉瘤的生长方式,临床分为四型:

      1)腔内型:

    约占65%,肿块突向肠腔内,呈半球状或球状,表面黏膜常有溃疡形成,少数可叶带蒂肿块。

      2)壁内型:

    约占15%。肿瘤环形浸润肠管,晚期可出现肠腔狭窄而出现梗阻症状。腔内型肿瘤体积一般不大,而出现症状比较早,主要表现为肠套叠、肠梗阻及出血。

      3)腔外型:

    约占8%。早期可无症状,往往生长到相当大的时候才出现症状。该型以腹部包块就诊的较多,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中心可发生出血及坏死,使肿瘤部分呈囊性变,表面黏膜溃疡发生率高,肿瘤可破溃与肠腔相通,形成隧道样瘘管,造成出血,表现为黑便、柏油样便,偶尔肿瘤浸润肠壁,造成缺血、坏死及穿孔。

      4)腔内外型:

    约占10%,肿瘤向腔内外突出,形成哑铃状。

      1.病理诊断:

    由平滑肌来源的肿瘤,从病理上判断其为良性或恶性,有时较为困难,鉴别主要依据石蜡切片。关于诊断标准,各家意见不一。有人认为以每20个高倍视野内出现5个核分裂象为恶性标准,超过5个核分裂象应诊断为平滑肌肉瘤;Ranchod认为每10个高倍视野核分裂象大于3个为平滑肌肉瘤;Akwsri认为1/10HPF就可定为恶性;Berg认为不典型的核分裂象、核的多形性及染色深是肉瘤的基本特点;黄宗海等根据肿瘤大小、细胞丰富程度、核的异形性及核分裂象的多少确定其良、恶性。一般以每25个高倍视野见核分裂象1~5个为低度恶性的平滑肌肉瘤,核分裂象超过5个为平滑肌肉瘤。

      2.病理分级:

    根据瘤细胞密度、细胞及胞核异形性、在瘤细胞生长活跃区连续计算25个高倍视野(HPF)的核分裂数、肿瘤边缘有无侵犯黏膜肌层及脉管、瘤组织有无变性坏死及囊性变,结合肿瘤的复发转移及死亡情况,可将平滑肌肉瘤分为三级:

      Ⅰ级:细胞密度中等,梭形细胞为主,部分细胞肥胖,有轻度异形性,核分裂数多在2~8个/25HPF,平均为5个,半数可见瘤周组织侵犯,1/3可有肿瘤坏死;

      Ⅱ级:瘤细胞多为高密度,细胞形态不规则及肥胖梭形细胞为主,核染色质粗糙,胞浆较少,有中度异形性,核分裂数多在10~20个/25HPF,平均为12个,2/3见瘤周侵犯,半数有肿瘤坏死或囊性变;

      Ⅲ级:瘤细胞密度高,肥胖的杆状细胞及不规则细胞增多,出现巨核及多核瘤细胞,有重度异形性,核分裂数多在30~60个/25HPF,平均为45个,2/3见瘤周侵犯,半数有坏死及囊性变。

      Ⅰ级预后较好,Ⅲ级最差。

      4.转移途径:极少有淋巴结转移,易发生血行转移至肝脏,腹膜和瘤床种植。腹膜种植率为10~15%,肝转移率7%。腹腔外远隔部位转移者较少见。

  • 小肠平滑肌肉瘤一般治疗

     小肠平滑肌肉瘤西医治疗

     一、治疗:

      1.小肠平滑肌肉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手段,术中应作冰冻切片。一般以肠段局部切除为宜,肿瘤一般不转移至淋巴结,故不必行淋巴结清扫,仅作相关系膜的扇形切除即可。

      2.如肿瘤已与周围脏器或组织粘连,不应强行分离,应同时合并切除与之相连之脏器或组织。平滑肌肉瘤均有完整的包膜,但此包膜很薄,易破,一旦破裂,肿瘤组织极易发生脱落性种植扩散,造成手术后复发。故操作时应十分仔细、轻柔,避免使包膜破裂。如肿瘤已破裂种植,有远处转移,亦不要轻易放弃手术,应争取作姑息性手术,可能时将原发灶切除,同时耐心地逐个清除可见的肿瘤结节,以减轻瘤负荷,术毕用蒸馏水浸泡腹腔,并行腹腔化疗。

      3.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好发于降部与升部交界处的外侧壁,有时肿瘤可相当大,但楔形切除肿瘤基底部的肠壁即可,一般不必作胰十二指肠根治术;有时肿瘤基部靠近十二指肠内侧壁,或与胰腺难以分离时,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4.对于术后复发的平滑肌肉瘤,最终会发生肝转移。对于单个转移灶可行局部楔形切除。对集中在一处的多个转移灶可行肝部分切除术。对散在多发结节可行选择性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有时经过一次肝转移灶切除术后,再次出现肝转移,可考虑行第二、第三次肝转移灶切除术。平滑肌肉瘤对放疗不敏感,化疗尚缺乏有效药物,有报道选用达卡巴嗪(三嗪咪唑胺),放线菌素D(更生霉素)等药物治疗,国外用链佐霉素对平滑肌肉瘤有一定的疗效。另外亦可给予生物治疗及中医中药等综合治疗。

      二、预后:

      1.平滑肌肉瘤一般转移较晚,部分病人可带瘤生存1~2年甚至数年之久,对其复发病例可考虑行多次手术,积极治疗下5年生存的仍较多。由于诊断比较困难,病人接受治疗多数较晚,手术达到根治者也较少,故预后较差。死亡原因主要是肝转移。因为平滑肌肉瘤组织极易在术中脱落种植,术后复发的机会较大。手术后应每3个月进行复查。

  •   小肠平滑肌肉瘤预防

    一、预防:

    1.禁烟禁酒:

    是预防咽喉癌的首要措施烟为辛热之魁,酒为湿热之最,吸烟、喝酒对咽部的危害极大。

      2.清淡饮食:

    凡姜椒芥蒜及一切辛辣热物都会对咽部的黏膜有伤害,应避免吃这些辛辣刺激及油炸食品,多吃一些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

      3.注意口腔卫生: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早晚可用淡盐水漱口,漱口后不妨再喝一杯淡盐水,可清洁和湿润咽喉,改善咽部环境,预防细菌感染。

      4.加强锻炼:

    平时多参加体育锻炼也是预防咽喉癌措施之一,增强机体防御能力,因为人体免疫力及咽喉部抵抗力降低最易使咽喉疾病反复发作。

  • 小肠平滑肌肉瘤一般护理

     小肠平滑肌肉瘤护理

     一、护理:

      1.多进易消化多纤维食品营养补充是帮助患者恢复体力的重要环节,宜进新鲜易消化多纤维食品,避免暴饮暴食,注意口腔卫生。

      2.患者本人根据自己身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做广播操、打太极拳等,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 小肠平滑肌肉瘤饮食原则

     小肠平滑肌肉瘤饮食保健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小肠平滑肌肉瘤是起源于小肠壁肌层、黏膜下肌层和肠壁血管平滑肌的恶性肿瘤,是小肠结缔组织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在小肠不滑肌瘤中,平滑肌肉瘤与平滑肌瘤之比为2~4∶1好发于空肠,其次为回肠和十二指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