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脱疽

    脱疽指发生于足趾或手指处之疽。临床以足趾为多见。亦名脱痈、脱骨疽、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蜣螂蛀。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因患病日久不愈可使趾落,故名脱疽,其病多因过食厚味,致使郁火毒邪蕴于脏腑,加之肾阴亏损,不能制火而发;或因外感寒湿毒邪,营卫不调,气血凝滞而成。《外科正宗》云:“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其形骨枯筋纵,其秽异臭难辨,其命仙方难治。”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中医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手部,足部
    多发人群:青壮年男子,或老年人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局部治疗、手术治...
    治 愈 率:85%
    治疗周期:2-5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0--50000
    疾病症状:肢端缺血
    相关检查:
    并发症:脑囊虫病,垂体性侏儒症,细菌协同性坏疽
    治疗药品:通塞脉片,通塞脉胶囊,小金胶囊
  • 脱疽疾病病因

       本病主要是由于脾气不健,肝肾不足,寒湿侵袭,凝滞脉络所致。脾肾阳气不足、肝肾不足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寒冷刺激是发生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还与长期吸烟、外伤等因素有关。四肢为诸阳之末,得阳气而温。脾肾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复感寒湿之邪,则气血凝滞,经络阻遏,不通则痛;四肢气血不充,失于濡养,则皮肉枯槁不荣,汗毛脱落;肝肾不足,或寒邪郁久化热蕴毒,湿毒浸淫,脉络闭阻,肢末无血供养,而致趾(指)焦黑坏死,甚则脱落。

  • 脱疽一般治疗

    一、脱疽西医治疗

      手术

    对于经治疗无效的肢体坏疽,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截趾(指)或不同平面的截肢术。但必须在感染得到充分控制,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较清楚时,才能进行截趾(指)或截肢术。施行此手术必须十分慎重。

    脱疽辨证论治

    二、脱疽中医治疗

    (一)辩证治疗

        1.虚寒型

    【证见】 患肢喜暖怕冷,触之冰凉,干燥,皮色苍白,感觉麻木、酸胀,呈间歇性跛行,疼痛遇冷加重,趺阳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质淡,苔薄腻,脉沉迟细。

      【治法】 温阳通脉,祛寒化湿。

      【方药】

      1.主方 独活寄生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合当归四逆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独活9克,桑寄生15克,牛膝9克,续断12克,当归12克,党参15克,桂枝15克,熟地黄12克,赤芍9克,细辛6克,木通9克,红花6克,制川乌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毛冬青片,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独活寄生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通塞脉片,每次8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毛冬青汤(杜俊宝《浙江中医杂志》1990.9)

      处方:毛冬青150克,蒲公英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当归60克,玄参60克,炮穿山甲15克,大黄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分4次服,每日1剂。

      食欲减退者,加鸡内金10克。发热者,加柴胡10克、黄芩10克、金银花30克。下肢肿胀者,加黄柏10克、苍术10克。

      (2)散寒通脉汤(田积有等《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1)

      处方:熟附子15克,桂枝15克,炙甘草15克,细辛10克,炮姜10克,生薏苡仁30克,鸡血藤3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通草12克,独活20克,乳香6克,没药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瘀滞型

    【证见】 患肢畏寒,触之发凉,皮色暗红,紫红或青紫,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见苍白,足背毳毛脱落,皮肤肌肉萎缩,趾甲变厚,并可有粟粒样黄色瘀点反复出现。患肢呈持续性静止痛,尤以夜间为甚,不能入睡,趺阳脉搏动消失。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治法】 活血通脉止痛。

      【方药】

      1.主方桃红四物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处方:桃仁9克,红花9克,川芎9克,熟地黄15克,当归尾9克,赤芍9克,鸡血藤30克,地龙12克,土鳖虫6克,桂枝9克,穿山甲9克。水煎服,每日1剂。

      痛甚者,加乳香3克、没药3克。挟湿者,加黄柏9克、苍术9克。

      2.中成药

      (1)毛冬青片,用法参照虚寒证。

      (2)复方当归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注,每日1次。

      (3)川芎嗪注射液,每次4~6毫升,加入5%~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4)四虫丸,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活血汤.(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验方)

      处方:当归15克,红花6克,桃仁6克,乳香6克,没药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凉甚者,加肉桂、附子。有坏疽溃疡者,加金银花。

      3.热毒型

    【证见】 患肢皮肤暗红而肿,趺阳脉搏动消失,患趾如煮熟之红枣,皮肤上起黄泡,渐变为紫黑色,呈浸润性蔓延,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背,肉枯筋萎,色黑而干枯。溃破腐烂,疮面肉色不鲜,疼痛异常,如汤泼火燎,彻夜不得安眠,伴有发热,口干,食欲减退,便秘,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 清热解毒止痛。

      【方药】

      1.主方 四妙勇安汤(鲍相璈《验方新编》)加味

      处方:玄参15克,金银花30克,当归9克,生甘草6克,知母9克,紫花地丁9克,金石斛12克,黄柏9克,赤芍9克,天花粉9克,生地黄15克,水煎服,每日l剂。

      疼痛剧烈者,加丹参12克、延胡索9克、乳香3克、没药3克。

      2.中成药

      (1)醒消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一粒珠,每次1粒(1.5克),温开水送服。

      (3)毛冬青片,用法参照虚寒证。

      3.单方验方清热通脉汤(田积有等《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1)

      处方:忍冬藤50克,蒲公英40克,紫花地丁40克,野菊花30克,丹参30克,赤芍30克,玄参30克,车前子30克,猪苓30克,泽泻30克,乳香6克,没药6克,地龙15克,防己15克,炙甘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4.气血两虚型

    【证见】 患肢疼痛已较轻,皮肤干燥,肌肉消瘦,心悸气短,畏寒自汗,神疲倦怠。溃后疮口久不愈合,肉芽灰暗,脓液稀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 补养气血。

      【方药】

      1.主方十全大补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炙甘草6克,白术9克,川芎9克,当归9克,赤芍9克,白芍9克,茯苓12克,山药9克,熟地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十全大补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虎潜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脱疽创面敛后,筋骨不利,肌肤欠温者。

      3.单方验方 当归四逆汤加味(李古松《四川中医》1988.7)

      处方:当归12克,桂枝12克,熟附子12克,细辛6克,木通6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丹参15克,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牛膝10克,生黄芪50克,大枣6枚。水煎服,每日1剂。

      (二)脱疽的外治法

      脱疽未溃的外治 可选用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或用毛冬青根100克,水煎待温后浸泡患肢,每日l-2次;或用当归15克、桑枝30克、威灵仙15克,水煎熏洗,每日1次。此外,可用附子、干姜、吴茱萸等份研末,蜜调敷于患肢涌泉穴,如发生药疹即停用。也可用红灵酒少许按摩患肢足背、小腿,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脱疽已溃的外治 溃疡面积小者,可用毛冬青根煎水浸泡后,外敷生肌玉红膏保护伤口。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织难以脱落者,可用蚕食方式清除坏死组织:先将患肢放平,避免下垂,外用冰片锌氧油软化创面硬结痂皮,待患肢炎症消退,坏死组织开始软化,即可作分期逐步清除坏死组织。原则上疏松的先除,牢固的后除;腐肉先除,腐骨后除;彻底的清创术必须待炎症完全消除后才可进行。新鲜肉芽红活时,应及时施行点状植皮术。

      (三)脱疽的其他疗法

      (1)针刺

    上肢取合谷、内关、曲池穴;下肢取足三里、血海、解溪、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中强度刺激、留针15分钟,每日1次。耳针取交感、皮质下、趾、跟等穴,强刺激。

      (2)艾灸

    肢体冷感较明显者,可灸涌泉穴。

  • 脱疽预防

      戒烟是获得疗效和防止复发的首要措施。 注意防寒,尤其在寒冷季节要防止冻伤。防止肢体外伤,以免诱发或加重本病。 足部霉菌感染应积极治疗,以免诱发本病。 对因患肢剧痛而影响睡眠的病人,应防止坠床。 患肢功能锻炼,以改善患肢气血运行。

  • 脱疽饮食原则

    脱疽饮食保健

      毛冬青猪蹄汤:毛冬青根180克,猪蹄1只,加水煎3~4小时,吃肉喝汤,分3次1日服完,连续服l一3个月。

      赤小豆红枣汤:赤小豆60克,红枣5枚,水煎至豆熟烂,加红糖适量,取汁代茶,每日1剂。

脱疽指发生于足趾或手指处之疽。临床以足趾为多见。亦名脱痈、脱骨疽、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蜣螂蛀。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因患病日久不愈可使趾落,故名脱疽,其病多因过食厚味,致使郁火毒邪蕴于脏腑,加之肾阴亏损,不能制火而发;或因外感寒湿毒邪,营卫不调,气血凝滞而成。《外科正宗》云:“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其形骨枯筋纵,其秽异臭难辨,其命仙方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