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贫血。在红细胞的产生受到限制之前,体内的铁贮存已耗尽,此时称为缺铁。这种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典型病例贫血是属于小细胞低色素型。本病是贫血中常见类型,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一是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二是铁的吸收不良,三是失血过多等,均会影响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生存而发生贫血。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血液科,中医科,营养科
    疾病别称:痿黄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多发人群:所有人,妇女多数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95%
    治疗周期:30-60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疾病症状:面色苍白,食欲减退,红细胞偏低
    相关检查:异常红细胞形态,红细胞检查,血清转铁蛋白
    并发症:
    治疗药品:驴胶补血颗粒,健脾生血颗粒,琥珀酸亚铁片
  • 缺铁性贫血疾病病因

      一)病因

      肝、脾、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含铁量约1000mg左右,可供人体制造1/3 血容量的血红蛋白之用,而且血红蛋白分解释放的铁也几乎全部为人体所重复利用。短时性食物铁的缺乏或缺铁增多,一般都很少缺铁。下列各种因素就容易产生缺铁性贫血。

      1、需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

      儿童在生长期和婴儿哺乳期需铁量增加,尤其是早产儿、孪生儿或母亲原有贫血者。婴儿原来铁贮量已不足,如果仅以含铁较少的人乳喂养,出牙后又不及时补给蛋类、青菜类、肉类和动物肝等含铁较多的副食品,即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妊娠和哺乳期中需铁量增加,加之妊娠期胃肠功能紊乱,胃酸缺乏,影响铁吸睡,尤其是在多次妊娠后,很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青少年因生长迅速,需铁量增加,尤以青年妇女,由于月经失血,若长期所食食物含铁不足,也可发生缺铁。最常见的原因是食物中铁的含量不足、偏食或吸收不良。食物中的血红素铁容易被吸收,且不受食物组成及胃酸的影响。非血红素铁则需要先变成Fe2 才能被吸收。蔬菜、谷类、茶叶中的磷酸盐、植酸、丹宁酸等可影响铁的吸收。成年人每天铁的需要量约为1~2mg。男性1mg/d即够,生育年龄的妇女及生长发育的青少年铁的需要增多,应为1.5~2mg/d。如膳食中铁含量丰富而体内贮存铁量充足,一般极少会发生缺铁。 造成铁摄入不足的其他原因是药物或胃肠疾患影响了铁的吸收,某些金属如镓、镁的摄入,制酸剂中的碳酸钙和硫酸镁,溃疡病时服用的H2抑制剂等,均可抑制铁的吸收。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手术后胃酸减少影响铁的吸收等,均是造成铁摄入不足的原因。此外,妊娠期平均失血1300ml(约680mg铁)需每天补铁2.5mg。在妊娠的后6个月,每天需要补铁3~7mg。哺乳期铁的需要量增加0.5~1mg/d。如补充不足均会导致铁的负平衡。如多次妊娠则铁的需要量更要增加。献血员每次献血400ml约相当于丢失铁200mg。约8%的男性献血员及23%女性献血员的血清铁蛋白降低。如在短期内多次献血,情况会加重。

      2、贮存铁消耗过多

      由于体内总铁量的2/3存在于红细胞内,因此反复、多量失血可显著消耗体内铁贮量。钩虫病引起慢性少量肠道出血、上消化道溃疡反复多次出血、多年肛肠出血或妇女月经量过多等长期的损失,最终导致体内铁贮量不足,以致发生缺铁性贫血。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人造机械心瓣膜引起的机械性溶血,以及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均可因长期尿内失铁而致贫血。正常人每天从胃肠道、泌尿道及皮肤上皮细胞中丢失的铁约为1mg。妇女在月经期、分娩和哺乳时有较多的铁丢失。临床上铁丢失过多在男性常是由于胃肠道出血,而女性则常是由于月经过多。

      3、游离铁丧失过多

      激离铁可随胃肠道上皮细胞衰老和不断脱落而丧失。在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以及脂肪泻时,上皮细胞更新率加愉,所以游离铁丧失也增多。 缺铁不仅引起血红素合成减少,而且由于红细胞内含铁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活性降低,影响电子传递系统,可相起脂质、蛋白质及糖代谢异常,导致红细胞异常,易于在脾内破坏而缩短其生命期。

      人体内的铁是呈封闭式循环的。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人体一般不会缺铁,只在需要增加、铁的摄入不足及慢性失血等情况下造成长期铁的负平衡才致缺铁。造成缺铁的病因可分为铁摄入不足和丢失过多两大类(表1)。

      二)分型

      隐性缺铁期 缺铁性贫血时,体内缺铁变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在缺铁初仅有贮存铁减少,即在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贮存备用的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减少,血清铁不降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也维持在正常范围,细胞内含铁酶类亦不减少。当贮存铁耗尽,血清铁降低时,可仍无贫血表现,本阶段称缺铁潜伏期。

      1、 缺铁性贫血早期

      当贮存欠、血清铁开始下降,铁饱和度降至15%以下,骨髓红细胞可利用减少,红细胞生成受到限制,则呈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临床上开始表现轻度贫血症状。

      2、 重度缺铁性贫血

      当骨髓幼红细胞可利用铁完全缺乏,各种细胞含铁酶亦渐缺乏,血清铁亦下降或显著降低,铁饱和度降低至10%左顺,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呈代偿性增生,此时临床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的中、重度缺铁性贫血。贫血症状显著。

      三)发病机制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存在于所有生存的细胞内。铁除参与血红蛋白合成外,还参加体内的一些生物化学过程,包括线粒体的电子传递、儿茶酚胺代谢及DNA的合成。已知多种酶需要铁,如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C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核糖核酸还原酶及黄嘌呤氧化酶等蛋白酶及氧化还原酶中都有铁。如缺乏,将影响细胞的氧化还原功能,造成多方面的功能紊乱。

      含铁酶的活性下降,影响细胞线粒体的氧化酵解循环。使更新代谢快的上皮细胞角化变性,消化系统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缺铁时,骨骼肌中的α-磷酸甘油脱氢酶减少,易引起运动后乳酸堆积增多,使肌肉功能及体力下降。含铁的单胺氧化酶对一些神经传导剂(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等)的合成、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缺铁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可使神经的发育及智力受到影响。

      发育中的红细胞需要铁、原卟啉和珠蛋白以合成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合成不足造成低色素性贫血。关于缺铁与感染的关系,目前尚有不同的看法。缺铁时巨噬细胞功能和脾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明显有障碍;中性粒细胞的髓过氧化物酶和氧呼吸爆发功能降低;淋巴细胞转化和移动抑制因子的产生受阻,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但另有人强调铁亦是细菌生长所需,认为缺铁对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铁丰富时较铁缺乏时更易发生感染。

  • 缺铁性贫血一般治疗

      一、缺铁性贫血西医治疗

      一般来说缺铁性贫下用中医治疗效果较好,但当病人Hb小于60g/L,并有继续出血, 单独中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用西药铁剂治疗,必要时可用肌内注射补铁。

      (一)病因治疗

    应尽可能地去除导致缺铁的病因。单纯的铁剂补充只能使血象恢复。如对原发病忽视,不能使贫血得到彻底的治疗。

      1、铁剂的补充

    铁剂的补充治疗以口服为宜,每天元素铁150~200mg即可。常用的是亚铁制剂(琥珀酸亚铁或富马酸亚铁)。于进餐时或餐后服用,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铁剂忌与茶同服,否则易与茶叶中的鞣酸结合成不溶解的沉淀,不易被吸收。钙盐及镁盐亦可抑制铁的吸收,应避免同时服用。患者服铁剂后,自觉症状可以很快地恢复。网织红细胞一般于服后3~4天上升,7天左右达高峰。血红蛋白于2周后明显上升,1~2个月后达正常水平。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铁剂治疗仍需继续服用,待血清铁蛋白恢复到50µg/L再停药。如果无法用血清铁蛋白监测,则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继续服用铁剂3个月,以补充体内应有的贮存铁量。

      如果患者对口服铁剂不能耐受,不能吸收或失血速度快须及时补充者,可改用胃肠外给药。常用的是右旋醣酐铁或山梨醇铁肌内注射。治疗总剂量的计算方法是:所需补充铁(mg)=(150-患者Hb g/L)×3.4(按每1000gHb中含铁3.4g)×体重(kg)×0.065(正常人每kg体重的血量约为65m1)×1.5(包括补充储存铁)。上述公式可简化为:所需补充铁(mg)=(150-患者Hb g/L)×体重(kg)×0.33。首次给注射量应为50mg,如无不良反应,第2次可增加到100mg,以后每周注射2~3次,直到总剂量用完。约有5%~13%的患者于注射铁剂后可发生局部肌肉疼痛、淋巴结炎、头痛、头晕、发热、荨麻疹及关节痛等,多为轻度及暂时的。偶尔(约2.6%)可出现过敏性休克,会有生命危险,故注射时应有急救的设备(肾上腺素、氧气及复苏设备等)。

      2、 口服铁剂

      《1》口服铁剂

      ⑴ 硫酸亚铁 因缺铁而血红素合成减少,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游离原卟啉500μg /L(正常200~400μg /L)。

      ⑵ 富马酸铁 0.2 g/次,3次/日。含铁量较高,奏效较快。

      ⑶ 枸橼酸铁铵 常配成10%溶液内服,10ml/次,3次/日。为三价铁,不易吸收,但能代替片剂。

      ⑷ 力蜚能 为铁配体复合物。

      ⑸ 速力菲 为琥珀酸亚铁。

      《2》注射用铁剂

    有胃肠道疾病或急需增加铁供应者可选用。

      ⑴ 右旋糖酐铁。

      ⑵ 山梨醇铁:肌注局部有疼痛,全身反应同右旋糖酐铁。

      (二) 纠正缺铁病因

      1.防治寄生虫病,如驱除钩虫等。

      2.治疗慢性胃肠疾患。

      3.积极治疗慢性失血。

      4.给易感人员以预防性铁剂治疗。

      中医认为,脾虚是本病的关键,故健脾益气生血是主要治法。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气血化源充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虚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故补血不宜单用补血药,而应当配伍补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并配服含有铁质的药物制剂,其疗效显著。

     (三)预后

      缺铁性贫血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病是否能治疗。治疗原发病、纠正饮食习惯及制止出血后,补充铁剂治疗可使血红蛋白较快地恢复正常。如治疗不满意,失败的原因常为

    ①诊断错误:贫血不是由缺铁所致;

    ②合并慢性疾病(如感染、炎症、肿瘤或尿毒症等)干扰了铁剂的治疗;

    ③造成缺铁的病因未消除,铁剂的治疗未能补偿丢失的铁量;

    ④同时合并有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影响血红蛋白的恢复;

    ⑤铁剂治疗中的不恰当(包括每天剂量不足,疗程不够,未注意食物或其他药物对铁吸收的影响等)

    缺铁性贫血辨证论治

      二、缺铁性贫血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脾虚是本病的关键,故健脾益气生血是主要治法。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气血化源充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虚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故补血不宜单用补血药,而应当配伍补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并配服含有铁质的药物制剂,其疗效显著。

      1)肝血亏损

      即肝血虚。可见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肢体麻木,月经不调、或闭经,面色无华或萎黄,爪甲不荣,舌淡苔白,脉虚弱等。单纯的“肝血虚”并不多见;有关症状常见于其他的贫血证型中。下列中成药即以补血养血为主。

      (1)四物合剂(丸)

    含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功能补血、调经。肝血虚而兼有月经不调者尤宜。口服,合剂每次10~15毫升;蜜丸每次1丸。

      (2)阿胶胶囊(口服液、胶块)

    本品专于补血滋阴。尤宜于血虚或兼有出血者。口服,每日2次,胶囊每次1袋(8克);口服液每次1支;胶块每次3~9克。

      2)脾虚血亏(或心脾两虚)

      证见疲倦乏力,面色萎黄或无华,食少腹胀,便溏,头昏眼花,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心脾两虚者,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或烦躁等。该证型在贫血的证型中比较为常见。下列中成药即以补脾养血为主;心脾两虚者,兼以养心安神。

      归脾丸(浓缩丸、合剂):含党参、黄芪、白术等。功能补气健脾、养血安神。脾虚气弱而有心血虚亏者尤宜。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浓缩丸每次8~10丸;合剂溶液每次10~20升。

      3)气血两虚

      证见眩晕,面色不荣或萎黄,爪甲不荣,疲倦乏力,心悸气短,或月经不调,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该证型在贫血的证型中最为常见,有效药品也较多。下列中成药即以补气益血为主。

      ⑴八珍丸(颗粒)

    含党参、白术、茯苓等。功能补气养血,兼能调经。为该证型常用药。口服,水蜜丸每次6克;大蜜丸每次1丸;颗粒每次1袋。

      (2)十全大补丸(浓缩丸、颗粒)

    由八珍丸药物加黄芪、肉桂组成。功能温补气血。气血两虚而有四肢不温、心悸、自汗等尤宜。口服,水蜜丸每次6克,大蜜丸每次1丸;浓缩丸每次8~10丸;颗粒每次15克。

      4)肝肾阴虚

      可见眩晕耳鸣,两眼干涩,腰腿酸软,五心烦热,咽干口渴,或低热,盗汗遗精,鼻衄、牙龈出血,或月经过多,舌红少苔,脉细数(主要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下列中成药即以滋补肝肾(滋阴补肾)为主,或兼能清热。

      (1)大补元煎丸 二至丸

    (因缺乏用于该型贫血的中成药,故建议合用此两种):

    ①大补元煎丸

    含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等。功能滋补肝肾。口服,1次9克。②二至丸:含女贞子、墨旱莲。功能平补肝肾,兼可止血。口服,每次9克。合用时,每次服用量可各减1/3~1/2。

      (2)大补阴丸 二至丸(理由如前)

    ①大补阴丸

    含熟地黄、龟甲、知母等。功能滋阴降火。宜用于肝肾阴虚而火盛者。口服,每日2次, 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6克。

    ②二至丸如前

    合用时,用量如前。

      5)脾肾阳虚

      可见畏寒肢冷,倦怠神疲,腰酸腿重,食少便溏,阳痿,或月经不调,舌淡形胖,苔白滑润,脉沉细(主要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可用下方温补脾肾:

      右归丸 四君子丸(仍缺乏用于该型贫血的中成药,故建议合用此两种):

    ①右归丸

    含熟地黄、当归、菟丝子等。功能补肾温阳、填精。口服,每次1丸。

    ②四君子丸(颗粒)

    功能补气健脾。口服,丸剂每次3~6克;颗粒每次15克。合用时,每次服用量可各减1/3~1/2。

      使用说明:

      1.以上中成药标示的一日服用次数,有标明2次、3次或2~3次的,无严格可比性。一般均可服用2~3次,病情较重者须服3次,儿童须酌减,或遵医嘱。故每一药品不再标注一日服用次数。

      2.各种治疗贫血的中成药均宜在饭后服用;凡固体剂型,用温开水送服、冲服或溶化服。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须注意饮食调理。脾胃虚弱者,宜多食补气健脾之品,如大枣、花生米、黄豆、山药、鲫鱼等;气血或心脾两虚者,宜多食补气血或心脾的龙眼肉、鸡肉、黄膳、大枣、莲子等;脾肾两虚者,宜多食温补脾肾的胡桃仁、板栗、泥鳅等。

  •   缺铁性贫血预防

    1.预防

      1)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品,如肝、瘦肉、鱼等,并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适当补充铁剂。

      2)婴幼儿食品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

      3)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应及早给予铁剂预防。

      4)在钩虫流行区应进行大规模的寄生虫防治工作

      5)及时根治各种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疾病等。

      2.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

      3.其他注意事项

      易感染,如伴有口腔炎、舌炎等。

  • 缺铁性贫血一般护理

      缺铁性贫血的护理及其他

    (一)注意营养

    膳食要平衡、合理、蛋白质含量要丰富。多吃含铁较多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木耳、西红柿、动物肝脏、瘦猪肉、鱼、虾、蛋黄、豆类和大米等,常吃水果,均有食疗作用。提倡用铁锅炒菜。

      (二)提倡和推广生产各种强化铁的食品,供儿童少年食用。

      (三)做好钩虫流行地区的大便检查与驱虫工作。

      (四)饭后喝橘子水可使机体对非血色素铁吸收率增强,饭后吃水果也可促进铁的吸收,在进餐时和饭后食入含维生素C及有机酸的食物和饮料可促进铁的吸收。

  • 缺铁性贫血饮食原则

     一、缺铁性贫血的饮食上适宜吃的

      (1)高蛋白饮食

    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应注意膳食补充,每日数量以80克左右为宜,可选用动物肝脏、瘦肉类、蛋、奶及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食物。

      (2)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

    含铁量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肾、舌,鸭肫、乌贼、海蜇、虾米、蛋黄等动物性食品,以及芝麻、海带、黑木耳、紫菜、发菜、香菇、黄豆、黑豆、腐竹、红腐乳、芹菜、荠菜、大枣、葵花子、核桃仁等植物性食品。提倡使用铁锅。

      (3)膳食中应包括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特别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对防治贫血有很好效果。

      二、缺铁性贫血不适宜:

      (1)忌饮茶,尤其是忌饮浓茶,因茶中鞣酸可阻止铁的吸收。

      (2)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素食主义等。

      (3)适量脂肪摄入,每日以50克左右为宜。脂肪不可摄入过多,否则会使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及抑制造血功能。

      三、食疗方

      (一)脾气虚弱型

      (1)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

      (2)食疗药膳

      1.猪血炒紫菜

    猪血印克,紫菜300克(泡好),同放入铁锅炒熟吃。

      2.黄芪鸡汁粥

    黄芪30克,母鸡1只(1000克),粳米100克,将母鸡宰杀去毛及内脏(切块),和黄芪放入锅加水煮成浓汤,用此浓汤和粳米煮粥,调味食用。

      3.红参圆肉粥

    红参10克(切片),圆肉15克,粳米100克,同煮粥食用。

      4、猪血菠菜汤

      [组方] 新鲜菠菜500克,猪血250克,盐、味精适量。

      [做法]:菠菜洗净,用开水烫一下,切段。猪血洗净,切小块先放入锅铁锅内加水煮开,然后加入菠菜一起煮汤,熟后根据个人口味调味。每日或隔日一次,连服2—3次。

      [功效] 猪血价廉物美,每100克含铁高达45毫克,堪称“养血之王”。中医认为菠菜性甘凉,能养血、止血、敛阴、润燥。因此此汤具有补铁养血之功效。

      (二)气血两虚型

      (1)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倦怠无力、头晕心悸、少气懒言,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濡细。

      (2)食疗药膳

      1.当归枸杞猪肝

    煎当归15克,枸杞15克,猪肝60克,煮汤调味服食。

      2.黑豆圆肉大枣汤

    黑豆50克,圆肉20克,大枣50克,水煎煮熟服。

      3.木耳枣肉汤

    黑木耳10克,大枣15枚,瘦猪肉60克,共煮汤食用。每日2次。

      4. 阿胶红枣木耳粥

      [组方] 阿胶15克,红枣10枚,黑木耳10克,糯米100g。

      [做法]:将阿胶捣碎备用。黑木耳温水泡发,洗净。大枣去核。将黑木耳、大枣与糯米煮粥将熟时,加入阿胶,搅化即可。每日早、晚餐温热服食。

      [功效] 黑木耳益气补血,每1百克黑木耳里含铁98毫克,是各种食物中含铁量最高的。.阿胶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明显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红枣养血补气。此粥益气补血,适用于血虚头晕及缺铁性贫血等症。

      5、芹菜炒猪肝

      [组方]:猪肝200克,芹菜300克,酱油25克,糖、盐适量。

      [做法]:1.将猪肝去筋膜,洗净切成薄片,加适量盐搅匀,待用。

      2.芹菜洗净,切段。

      3.将油锅烧至六成油温,投入猪肝,待变色后,倒入漏勺沥油。

      4.锅中留油少许,投入芹菜旺火煸炒,待熟前加入酱油、白糖、精盐,再倒入猪肝,翻炒几下,立即出锅。

      [功效]本菜谱富含铁质和叶酸,对于有贫血倾向的妇女和婴幼儿是日常食补的佳品。

      仅供参考,具体需要询问医生

痿黄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贫血。在红细胞的产生受到限制之前,体内的铁贮存已耗尽,此时称为缺铁。这种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典型病例贫血是属于小细胞低色素型。本病是贫血中常见类型,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一是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二是铁的吸收不良,三是失血过多等,均会影响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生存而发生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