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简称溃结,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是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常始自左半结肠,可向结肠近端乃至全结肠,以连续方式逐渐进展。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有缓解与发作相交替,患者可仅有结肠症状,也可伴发全身症状。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疾病别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炎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35岁左右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治 愈 率:57%
    治疗周期:30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5000元)
    疾病症状:肚子疼,里急后重,体重减轻
    相关检查:C反应蛋白,WBC,血沉方程K值
    并发症:
    治疗药品: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美沙拉嗪肠溶片
  • 目前的理论认为,UC 的发病机制是具有易感基因的人群中环境因素、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存在紊乱,诱导产生过激的免疫应答,损伤消化道。其中,环境因素可能在 UC 的发生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一) 易感基因:

    大量的研究发现UC的发生与易感基因相关。易感基因是一些与某种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基因。易感基因并不会导致某种疾病一定会发生,但患病的风险增高。与易感基因相关的疾病还必须有其他因素的参与才会发生和发展。因此,UC虽然与易感基因相关,有遗传倾向,但UC不是遗传性疾病。

    (二) 环境因素:

    同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类似,UC被认为是易感基因、环境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近50年内,UC发病率较前明显增加,但基因的变化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UC的发生中,环境因素应该起更重要的作用。

    这类环境因素包括:吸烟、饮食、药物、人文和地理因素、精神和心理异常、阑尾切除术、胃肠道感染史以及肠道菌群紊乱和肠黏膜屏障的改变,其中吸烟、高膳食纤维饮食、VD、幽门螺旋杆菌和寄生虫感染以及阑尾切除术是UC的保护因素,胃肠道感染、抗生素、NSAIDS、口服避孕药、高糖和高脂肪饮食、环境污染、紧张和压力是危险因素等。

    病理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黏膜为主的炎症,其并发症较克罗恩病少,所以溃结因并发症手术切除的标本没有克罗恩病多。浆膜层一般完整,外观光滑、光泽,血管充血,肠管缩短,以远端结肠和直肠最明显,一般看不到纤维组织增生;肠管黏膜表面有颗粒感、质脆,广泛充血和出血,有多个浅表性溃疡,沿结肠带呈线状分布或呈斑块状分布。严重者可见黏膜大片剥脱,甚至暴露出肌层,黏膜病变呈连续性,从直肠或乙状结肠开始,常常远段重,近段轻;左半结肠重,右半结肠轻。黏膜表面还可见到许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炎性息肉,以结肠多见,直肠则较少见。有时可见到炎性息肉相互粘连而形成的黏膜桥。

    黏膜和黏膜下层高度充血、水肿,炎性细胞弥漫性浸润,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初起炎症限于黏膜,在上皮和腺体受损后炎症可发展到黏膜下层,一般不累及肌层和浆膜层。中性粒细胞浸润肠上皮,可导致隐窝炎和隐窝脓肿,上皮细胞增殖,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小溃疡多位于黏膜层,呈弥漫性分布,底部可达黏膜下层,极少累及全层;溃疡底仅见薄层肉芽组织。

    肉眼观察经过修复达到完全缓解的病例,其结肠黏膜难与正常黏膜区别,但病理学检查仍有异常改变,表现为腺管不规则,且有分支;杯状细胞增多,细胞增大,潘氏细胞化生。因而,溃疡性结肠炎最主要的病理变化为:①弥漫性连续性黏膜炎症;②黏膜溃疡;③隐窝脓肿;④假性息肉;⑤特殊细胞变化,潘氏细胞增生、杯状细胞减少。

  • 溃疡性结肠炎一般治疗

    一、治疗原则

    (一)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从病情出发,认真排除各种有因可查的结肠炎。对疑诊病例如果不能确诊,可先按感染性肠炎治疗或观察后复查,也可按UC予5-ASA试验性治疗,并进一步随诊。但是,在明确诊断前,不宜用GCS治疗,尤其是儿童患者。

    (二)掌握好分级、分期、分段治疗的原则

    如诊断标准所示,分级指按疾病的严重度,采用不同药物和不同治疗方法;分期指疾病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以控制炎症及缓解症状为主要目标,缓解期应继续维持缓解,预防复发;分段治疗指确定病变范围以选择不同给药方法,远段结肠炎可采用局部治疗,广泛性结肠炎或有肠外症状者则以系统性治疗为主。直肠型UC治疗原则和方法与远段结肠炎相同,局部治疗更为重要,优于口服用药。

    (三)综合评估具体病情

    综合评估具体病情,包括是初发还是复发、疾病活动程度、病变部位(直肠、左半结肠、全结肠)和疾病类型(复发频率、病程、对既往治疗的反应、药物不良反应、肠外表现)等情况确定治疗药物、方法及疗程,尽早控制发作,防止复发。

    (四)关注并发症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UC患者可有感染等并发症,尤其是生物制剂、GCS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注意疾病并发症,以便估计预后、确定治疗终点及选择内、外科治疗方法。此外,还应注意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随时调整治疗。

    (五)规范化治疗

    综合判断全身情况,以便评估预后及生活质量。综合性、个体化处理每一个UC患者,包括日常饮食、营养治疗、心理及对症处理,内、外科医师共同会诊以确定内科治疗的限度和进一步处理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

    (二) 基于病变部位的UC治疗方案

    1.直肠型UC

    轻中度直肠型UC强调局部用药,首选5-ASA栓剂 0.5-1g/d,亦可选择5-ASA灌肠剂。由于患者对栓剂在直肠内的耐受性比灌肠剂好,因而疗效更佳。

    使用5-ASA栓剂联合口服5-ASA比单一局部用药更有效。

    5-ASA制剂治疗无效时,应予GCS治疗,可作为升阶梯治疗的选择。

    单纯口服5-ASA的效果欠佳。

    也可选择中药灌肠,如锡类散等。

    重度直肠型UC必须住院接受系统治疗,详见重度UC治疗章节。

    2. 左半结肠型UC

    轻中度的左半结肠型UC以局部治疗为主,并应联合口服药物治疗。

    首选局部灌肠加口服氨基水杨酸类制剂治疗。不宜单一局部用药或口服用药。

    由于栓剂不及灌肠剂播散范围广,因而疗效也不及灌肠剂。

    5-ASA为一线治疗药物,SASP比5-ASA副作用发生率高。局部治疗可选择5-ASA灌肠液1-2g或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盐灌肠液100- 200mg,每晚1次保留灌肠。有条件者可用布地奈德2 mg保留灌肠,每晚1次。

    泼尼松40mg/d适用于需要快速见效的患者或用5-ASA无效者。泼尼松的应用时间一般在8周以上,然后在及时检查并确认病情缓解时,再逐渐减量。减量过快与早期复发相关,通常需要3个月至半年减量至完全停药。

    GCS依赖者应使用AZA 2.0-2.5 mg/kg.d或6-MP 1.0-1.5mg/ kg.d;CsA对重度、GCS依赖型UC有效。

    重症左半结肠型UC必须住院系统治疗,详见重度UC治疗。

    3. 广泛结肠型UC

    轻中度的广泛结肠型UC应选择口服5-ASA制剂联合局部5-ASA灌肠治疗,用药以口服药物为主。单一途径用药疗效均较差。

    对5-ASA反应欠佳者需口服GCS治疗,治疗方法同左半结肠型UC。

    重症广泛结肠型UC需住院接受积极的系统治疗,详见重度UC治疗章节。

    (三) 基于疾病行为的UC治疗方案

    1.复发型UC的治疗

    简单复发患者的治疗方案应采取既往治疗有效的方案。

    2.早期复发型UC

    早期复发(<3个月)的患者宜予嘌呤类药物治疗。治疗策略不但需考虑目前的复发,还应着眼于降低未来再一次复发的概率。

    3.GCS依赖型活动性UC

    (1)对于GCS依赖型的UC患者,AZA比5-ASA更容易诱导临床及内镜缓解。AZA应作为GCS依赖患者的首选。

    (2)IFX每8周一次连用1年也具有撤除GCS的作用。

    (3)IFX以及手术治疗后,应继续予AZA或IFX来维持缓解。

    4.GCS抵抗型UC

    GCS抵抗型的UC是指尽管使用泼尼松龙达到0.75mg/kg.d,时间超过了4周,病人仍然有疾病活动。对于GCS抵抗性的UC可进行如下处理:

    1)需考虑有无其它导致症状持续的因素,如合并CMV感染或肿瘤。

    2)应予嘌呤类药物治疗,同时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3)IFX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免疫抑制剂也应纳入考虑。

    5.免疫抑制剂耐药型UC

    1)应考虑IFX及手术治疗。

    2)持续不能维持撤除GCS时,应继续诱导缓解治疗,不宜行缓解期药物治疗。

    缓解期UC治疗

    活动期UC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后,通常2-3个月进入缓解期。缓解期应继续维持缓解治疗,预防复发。缓解期的维持缓解治疗和活动期的诱导缓解治疗同样重要。判断活动期UC是否进入缓解期,除了依据临床表现外,更重要的是内镜下黏膜愈合,甚至包括内镜活检标本的组织学愈合。

    活动期UC一旦已经进入缓解期,必须立即调整原诱导缓解治疗方案为维持缓解治疗方案。维持缓解治疗通常应持续1-3年。详见维持缓解治疗章节。

    溃疡性结肠炎手术治疗

    (三)手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多数经内科治疗收到较好效果,但仍有20%~30%病例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切除病变肠段而获得根本性治愈。手术适应证包括:①内科治疗无效,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患者营养状态差、丧失劳动力,儿童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者。②结肠纤维瘢痕狭窄造成梗阻或失去功能而持续腹泻者。③发生或可能发生癌变者。④UC暴发性发作或中毒性巨结肠经短时(2~3天)内科治疗无效者。⑤出现急性并发症者,如结肠穿孔或将要穿孔,大量便血。⑥肠外并发症尤其关节炎不断加重者。

    近10多年来,由于外科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腹腔镜和吻合器的广泛应用,外科治疗有较大发展,在治疗观念上有较多的更新,术后功能不断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手术方式目前主要包括:回肠、结肠造口术;结肠全切除、回直肠吻合术;结直肠全切除、回肠造口术;结直肠全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但术前应充分估计病情,明确病变范围,合理选用手术方式。

    溃疡性结肠炎辨证论治

    二、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是保持和增强心的代偿功能,一方面应避免心过度负荷,如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等,另一方面亦须注意动静结合,适应作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心的储备能力。

      适当的体力活动与休息,限制钠盐的摄入量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注意预防风湿热与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心衰时,使用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

      孔氏特效验方馆的风心康复汤  基本方:制草氏30g,党参30g,麦冬12g,玉竹15g,制寸子10g,茯苓30g,制牟大30g,甲珠20g,泽兰20g,制与又20g,车前子20g(包煎),葶苈子15g,百部10g,冬虫夏草1g,制草今15g,煅龙骨20g,煅牡蛎20g,浮小麦60g,焦三仙各15g,炮姜10g,焦术10g。

      服用:水煎服,每付煎3次,兑一块,分3次服,每日服3次,15付一个疗程。

  •  溃疡性结肠炎预防 

       1.内科治疗

    由于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内科治疗的目的是控制急性发作、缓解病情、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目前尚不能使疾病根治,其治疗依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而定,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对症治疗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类,如柳氮磺吡啶和美沙拉秦(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和中医中药。近年来内科治疗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肠道内营养即要素饮食的应用;新型5-氨基水杨酸制剂的应用;其他新剂型的应用;免疫抑制药的应用。

      (1)一般治疗:

      ①由于本病与胃肠道营养的关系密切,患者可能存在多种营养物质的缺乏,如蛋白质、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等,而营养不良反过来又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因此,近年来无脂无渣的要素饮食已成为其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应给以易消化、少纤维、富营养的食物,避免牛奶及乳制品。发作期给以流汁饮食,严重者应禁食,通过静脉给予营养治疗,使肠道获得休息。

      ②暴发型和急性发作期患者应卧床休息,精神过度紧张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腹痛或腹泻明显者可给予少量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等药物,但大剂量使用有引起急性结肠扩张的危险。

      ③有贫血、失水、营养不良等重症或久病患者,应酌情输血、补液及全身性支持治疗。应用蛋白合成激素能改善一般状况,增进食欲,加速溃疡愈合。尤应注意水及电解质平衡,补充多种维生素,有利于病变恢复和改善全身状况。

      (2)药物:

      ①磺胺类:

    首选胃肠道不易吸收的磺胺类药,其中以柳氮磺吡啶(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效果最佳。本药在肠内经细菌分解为磺胺吡啶及美沙拉秦,后者是主要有效成分,对结肠壁组织有特殊亲和力,具有消炎作用。新型5-氨基水杨酸制剂主要有两种:一种含肠溶包膜,可使药物延迟释放,如美沙拉秦(艾迪莎);另一种为缓释剂型,如美沙拉秦(颇得斯安),其在胃肠道释放呈时间依赖性,从十二指肠开始一直到结肠。无论是控释剂型还是缓释剂型,其结肠内药物浓度均明显高于小肠内药物浓度。美沙拉秦(5-氨基水杨酸)主要用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期和缓解期的治疗。特别可用于对柳氮磺吡啶不能耐受或过敏的患者。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的疗效取决于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因此近年来对远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主张采用局部药物治疗,如药物灌肠或者栓剂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副作用明显降低。特别是美沙拉秦(5-氨基水杨酸)栓剂对直肠肛门炎症具有良好的疗效而副作用轻微。

      ②抗生素:

    有继发感染者可用青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为了避免加重胃肠道症状,一般选择静脉用药。甲硝唑或替硝唑可抑制肠道厌氧菌,并有免疫抑制、影响白细胞趋化等作用。认为该药可明显减轻里急后重症状,对有肛周疾病和瘘管的患者疗效明显。每次0.4g,3次/d,口服,疗程3~6个月,病程1年以上者有效率在60%~70%。

      ③糖皮质激素和促皮质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近期疗效较好,有效率可达90%,能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缓解中毒症状。一般适用于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急性发作期或暴发型病例,但并发腹膜炎或有腹腔内脓肿形成者不宜应用。一般可用泼尼松(强的松)40~60mg/d,分3~4次口服。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至10~15mg/d,通常维持半年左右后停药,为减少停药后的复发,在减量过程中或停药后给以美沙拉秦(5-ASA)口服。暴发型和严重发作期,可静脉滴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一般前者疗效较佳,用量为25~50U/d;氢化可的松的用量是200~300mg/d,或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琥珀酸钠)40~80mg/d,疗程一般为10~14天,在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以后可口服泼尼松(强的松)等制剂维持。

      ④免疫调节药:

    对少数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或对糖皮质激素产生依赖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药。免疫调节药巯嘌呤(6-巯基嘌呤)和硫唑嘌呤均可选择性地作用于T淋巴细胞,但发挥作用缓慢,通常在用药3~6个月后出现疗效,但副作用较大。对磺胺药和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可谨慎试用。6-巯基嘌呤的用量为1.5mg/(kg·d),分次口服;硫唑嘌呤1.5~2.5mg/(kg·d),分次口服,疗程约1年。若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两者剂量应相应减少。环孢素对骨髓无抑制作用,对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较好,多用于皮质激素治疗失败者,初始剂量为2~4mg/(kg·d),静脉持续滴注,或8mg/(kg·d)口服。

      ⑤其他药物:

    如色甘酸(色甘酸二钠)可阻止肥大细胞、嗜酸细胞脱颗粒,从而抑制5-羟色氨、慢反应物质释放,减少抗原-抗体反应,可减轻症状;钙通道阻滞药,如维拉帕米(异博定)、硝苯地平、桂利嗪等能减少肠道分泌,缓解腹泻;中药小檗碱(黄连素)、苦参、白芨、云南白药、锡类散等做局部治疗有一定疗效。

      (3)不同部位或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①溃疡性直肠炎:

      A.起始治疗:病变局限于直肠,症状多较轻,可采用美沙拉秦(5-氨基水杨酸)栓剂,2~3次/d,或可的松泡沫剂1~2次/d,每次1个栓剂。若出现栓剂不耐受,如下腹不适、直肠激惹,可改用柳氮磺吡啶(偶氮磺胺吡啶)片或美沙拉秦(5-ASA)口服,2周内常可见效,以后改为维持量。

      B.维持治疗:美沙拉秦(5-ASA)栓剂用作长期维持治疗较好,每晚1粒,可减少复发。栓剂不耐受者可用柳氮磺吡啶(SASP)或美沙拉秦(5-ASA)口服维持,推荐维持量为柳氮磺吡啶(SASP )2g/d。注意监测血药浓度、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

      ②左半溃疡性结肠炎:

    起始治疗常用美沙拉秦(5-ASA)灌肠剂,每晚4g,若3~4周后症状无缓解,可增量为早、晚各1次。或加用氢化可的松100mg/100ml灌肠,仍无效或患者难以耐受,可加用或改用柳氮磺吡啶(SASP)或美沙拉秦(5-ASA)口服,先从小剂量开始,若可耐受则逐渐加量,如柳氮磺吡啶(SASP) 1g/d或美沙拉秦(5-ASA) 1~1.2g/d,逐渐增至柳氮磺吡啶(SASP)4~6g/d或美沙拉秦(5-ASA )4.8g/d。一旦症状缓解,应逐渐减量。维持治疗常用5-ASA灌肠剂,每次4g,每晚1次或每3晚1次,或用SASP 1~2g/d、5-ASA 1.2~2.4g/d口服维持。长期用SASP者,应补充叶酸。

      ③右半溃疡性结肠炎和全结肠炎:

    起始治疗常用柳氮磺吡啶(SASP) 4~6g/d或美沙拉秦 2.0~4.8g/d口服,急性发作期可加用美沙拉秦(5-ASA)灌肠剂或皮质类固醇灌肠。一旦症状缓解,应逐渐停用灌肠剂,并将口服柳氮磺吡啶(SASP)或美沙拉秦(5-ASA)减至维持量。若无效,可改用泼尼松40~60mg/d口服。注意补充铁剂,亦可适当加止泻剂缓解症状。维持治疗用柳氮磺吡啶(SASP) 1~2g/d,或美沙拉秦(5-ASA)1.2~2.4g/d。

      ④重型或爆发型溃疡性结肠炎:

    该型患者常有全身症状,易并发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需住院观察治疗。迄今为止的主要治疗药物是皮质类固醇,重症病例还可点滴免疫抑制药或行结肠切除术,主要措施为胃肠外营养以便肠道休息和静脉用皮质类固醇。静脉营养同常规方法,皮质类固醇可用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输注,每8小时1次,或泼尼松龙30mg静脉输注,每12小时1次或甲泼尼龙(甲基泼尼松龙)16~20mg每8小时静脉输注1次。后两种药物较少有钠潴留和钾丢失的副作用。效果不明显时可联用美沙拉秦(5-ASA)灌肠或氢化可的松灌肠,2次/d,亦可联用抗生素。对皮质类固醇无效者,用小剂量环孢素2mg/(kg·d)持续静滴,可缓解病情,避免紧急结肠切除术,并可适当减少皮质类固醇用量。此外,有人采用粒细胞吸附疗法取得较好的疗效。粒细胞吸附疗法指从血中除去粒细胞、单核细胞、杀伤性T淋巴细胞等活化的白细胞,从而抑制炎症的疗法。粒细胞吸附器是一种血液滤过器,内部为充填乙酸纤维素的小珠,患者静脉血由此流过后,约60%的活化粒细胞、单核细胞被吸附。该疗法每周1次,每次1h,5次为一疗程,由于这是对症疗法,需定期维持治疗。粒细胞吸附疗法可适用于多种炎症性疾患,其有效率达58.5%,较皮质类固醇疗效44.2%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仅8.5%,而皮质类固醇达42.9%。

      ⑤慢性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

    部分患者对柳氮磺吡啶(SASP)、美沙拉秦(5-ASA)、皮质类固醇无效,但又不愿手术治疗时,可用硫唑嘌呤治疗,从50mg/d开始,逐渐加量,最大量为2mg/(kg·d)。虽有效率达60%~70%,但起效需3~6个月,因此,常在治疗初期需用泼尼松维持治疗至少2个月才减量。若用巯嘌呤(6-巯基嘌呤)或硫唑嘌呤6个月后仍无效,可改用甲氨蝶呤(氨甲喋呤)2.5mg/周口服,逐渐加量至10~15mg/周,亦可25mg/周肌注。需8~10周才见效。

      2.外科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多数经内科治疗收到较好效果,但仍有20%~30%病例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切除病变肠段而获得根本性治愈。手术适应证包括:①内科治疗无效,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患者营养状态差、丧失劳动力,儿童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者。②结肠纤维瘢痕狭窄造成梗阻或失去功能而持续腹泻者。③发生或可能发生癌变者。④UC暴发性发作或中毒性巨结肠经短时(2~3天)内科治疗无效者。⑤出现急性并发症者,如结肠穿孔或将要穿孔,大量便血。⑥肠外并发症尤其关节炎不断加重者。

      近10多年来,由于外科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腹腔镜和吻合器的广泛应用,外科治疗有较大发展,在治疗观念上有较多的更新,术后功能不断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手术方式目前主要包括:回肠、结肠造口术;结肠全切除、回直肠吻合术;结直肠全切除、回肠造口术;结直肠全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但术前应充分估计病情,明确病变范围,合理选用手术方式。

      (1)回肠结肠造口术:

    主要用来治疗中毒性巨结肠、一般情况极差、不能耐受肠段切除的病例。单纯回结肠造口术使扩张结肠减压,待病情好转后行二期肠切除术。但中毒性巨结肠肠壁脆弱,缝合极为困难,所以近期该手术多为一期肠切除术取代。

      (2)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total colectomy and ileorectal anastomosis):

    此手术适用于直肠未发现病变者,操作简便,术后排便功能好,是回肠袋肛管吻合术(ileac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问世前惟一可避免永久回肠造口的手术。但保留的直肠存在疾病复发甚至癌变的可能,故须术后经常随访内镜检查。目前回直肠吻合术临床应用较少。

      (3)结直肠全切除、回肠造口术(total proctocolectomy with ileostomy):

    是最彻底最传统的手术。切除了有病变的全部肠管后,虽无病变复发和癌变的后顾之忧,但存在粪便和粪袋处理困难等诸多问题,给患者会带来长期生活上和精神上的负担。

      (4)IPAA:

    近年被广泛用于治疗UC、家族性息肉病及某些直肠良性疾病,是较理想的手术。IPAA术是在切除病变的全部直肠黏膜和结肠,防止疾病复发和癌变的基础上,经直肠肌鞘内拉出回肠袋与肛管吻合,保留肛门括约肌和自制排粪功能。盆腔内贮存袋的建立是回肠肛管直接吻合的巨大进步,大大减少了排便次数,从而取代了回肠肛管直接吻合术。

      二、预后

      国内溃疡性结肠炎以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为多,轻症及缓解期长者预后较好,病变只局限于直肠者预后良好。年过60岁或20岁以下者,病情往往较严重,常有并发症,低血钾、低蛋白血症、病变范围又广者,预后差。伴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椎炎并不影响预后。并发结肠穿孔或大出血时,预后较差;病程超过10年者,癌变率较高。

  • 溃疡性结肠炎一般护理

      【预防】

      减少过敏食物及损伤肠道药物的摄入,减少精神负担和精神创伤,避免感染疾病发生,保持较长的维持治疗,可减少复发。

      【治愈标准】

      1.近期治愈

      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正常。停药或仅用维持量药物,观察6个月无复发。

      2.有效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

      3.无效

      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 溃疡性结肠炎饮食原则

      

     

     

    溃疡性结肠炎吃什么好

    (一)低脂肪、适量蛋白

    由于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改变了肠道菌群、较多的抗原易于诱导免疫反应,从而参与了UC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日常饮食应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采用低脂肪和适量优质蛋白食物。适量的优质蛋白的摄入有利于病变组织的修复。

    (二)高膳食纤维

    高膳食纤维饮食有利于恢复肠道正常的菌群,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了大便中不良成分对消化道黏膜的不良刺激。

    但是,当UC处于活动期,尤其是有明显的腹泻及脓血便时,应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不应进食过多的膳食纤维,甚至可以暂停一段时间。

    (三)高维生素

    UC的发生与维生素的缺乏,尤其是VD的缺乏相关,而补充维生素则有利于UC的缓解。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四)清淡易消化

    由于UC主要累及全消化道,同时还由于药物的副作用,UC患者的饮食摄入、消化及吸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保重UC患者的营养均衡,减少饮食对消化道的不良刺激,应给予可口、清淡及易消化的食物。

    溃疡性结肠炎吃什么不好

    (一)粗糙食物

    由于UC患者消化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粗糙的饮食不利于消化及吸收,并且还会因为粗糙的饮食本身及继发的腹泻加重消化道黏膜的损伤。

    (二)海鲜和牛奶

    海鲜和牛奶,尤其是生的海鲜和牛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作为抗原可诱导变态反应,从而诱发或加重UC患者消化道黏膜损伤。同时,还由于中国人对海鲜和牛奶等生蛋白不耐受,海鲜和牛奶性的饮食更容易导致UC的复发或病情加重。

    (三)刺激性食物

    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会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尤其是已损伤的消化道黏膜,同时还刺激肠蠕动和黏膜分泌,诱发或加重腹泻,从而诱发或加重UC病情。

    (四)油腻食物

    由于UC患者消化道结构和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进食油腻的食物将会导致UC患者消化及吸收不良。因此,UC患者不能耐受油腻食物。

    溃疡性结肠炎食疗偏方

    ①健脾止泻糕:

      鲜山药250克、赤小豆150克,芡实米30克、白扁豆20克、茯苓20克、乌梅4枚、果料及白糖适量。制法:赤小豆成豆沙加适量白糖。茯苓、白扁豆、芡实米共研成细末、加少量水蒸熟。鲜山药去皮蒸熟加入上粉,拌匀成泥状,在盘中一层鲜山药粉末泥,一层豆沙,约6-7层,上层点缀适量果料,上锅再蒸。乌梅、白糖熬成脓汁,浇在蒸熟的糕上。分食之有健脾止泻之功。

      ②百合粥:

      芡实、百合各60克。上两味药放入米粥内同煮成粥,主治脾虚泄泻。

      ③紫苋菜粥:

      紫苋菜100克,白米50克,先用水煮苋菜,取汁去滓,用汁煮米成粥,晨起做早餐服之。

      ④银花红糖茶:

      银花30克,红糖适量,泡水饮用。

      ⑤石榴皮红糖茶:

      石榴皮1-2个,红糖适量,泡水饮用。

      ⑥车前草60克,灶心土60克,生姜3克,水煎服。

       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简称溃结,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是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常始自左半结肠,可向结肠近端乃至全结肠,以连续方式逐渐进展。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有缓解与发作相交替,患者可仅有结肠症状,也可伴发全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