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1.胆囊运动功能增强
这类功能障碍一般和胆囊的变应性反应或胆囊炎症有关。
(1)胆囊运动功能亢进:胆囊张力正常,但对脂肪餐的运动反应亢进,因此胆囊排空加速,在餐后15min时,已大部分排空。
(2)胆囊张力过高:胆囊的肌张力过高,但排空时间不受影响,可以正常、加速或延缓。
2.胆囊运动功能减低
(1)胆囊运动功能减退:胆囊张力正常,但餐后收缩减弱,排空缓慢。
(2)胆囊张力降低和运动功能减退:空腹时胆囊张力降低,容积增大,餐后排空缓慢。
3.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1)Oddi括约肌张力过低:胆囊造影时胆囊充盈不佳。
(2)Oddi括约肌痉挛:多由于精神因素引起,但亦可继发于邻近器官的病变,如乳头炎、十二指肠炎、球部溃疡、十二指肠寄生虫如肠贾第鞭毛虫、类圆线虫感染等。
二、发病机制
1.胆道系统运动的基础
肝内外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组成如下:胆小管→赫令管→小叶间胆管→肝管→肝总管 胆囊→胆囊管→胆总管 胰管→十二指肠,胆道系统接受肝脏分泌的胆汁并发挥贮存、浓缩及运输的功能,同时可对胆汁进入上端小肠的速度进行调节。这个过程可受到体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并可导致胆道系统运动功能障碍。
Oddi括约肌由3部分组成,即胆总管括约肌、胰胆管括约肌和壶腹括约肌,其中壶腹括约肌为环形肌,另两部分既有环形肌又有斜形肌。胆囊壁平滑肌分为内纵外环两层;肝总管、胆囊管也有一些平滑肌,但较胆总管和胆囊中少得多,其在胆汁流动中的作用尚无一致意见;胰管在接近十二指肠黏膜下层形成胆胰壶腹,约2~17mm,通过乳头开口于十二指肠降段,少数人胰管与胆总管不汇合,而是分别开口于十二指肠。
肝外胆道的胆汁流符合流体力学的原理,压强等于流速乘以阻力,因此,在压强相对固定的情况下,阻力增加则流速减慢。胆道系统中的阻力很大程度上与Oddi括约肌张力有关。括约肌压强超过胆道10~30mmHg,在2~8次/min收缩中,压强可达100mmHg。前述的一些远端胆道系统结构产生一定的压力并决定胆汁从胆管流入十二指肠或胆囊,或者暂时贮存于胆道中。结石及其所致损伤以及其他损伤也可对胆汁是否进入胆囊产生影响。
2.影响胆道系统运动功能的因素
胆道系统的运动受到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正常情况下,肝外胆道中的胆汁流可受以下一些内在因素的影响:
(1)肝胆汁分泌的压力、胆管内压力。
(2)肝胆汁的量。
(3)胆道闭合程度。
(4)胆囊壁弹性、胆囊肌张力及收缩功能。
(5)胆囊浓缩功能、胆汁的黏滞性。
(6)胆管括约肌的张力及反应性。
(7)十二指肠壁的张力及运动。
(8)十二指肠乳头的闭合。
(9)消化道蠕动及消化道其他部分运动对胆道系统的影响。
(10)缩胆囊素的释放量、转运效率及灭活速率等。
在上述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因素中,有些因素尤为重要。包括:①胆汁分泌压和Oddi括约肌的阻力是决定胆道功能的重要因素。②胆囊调节肝外胆道的压强,其形状和体积随胆管树中的压强而改变。③胆囊接受稀薄的胆汁缓慢进入其内,并加以浓缩和贮存。④正常胆囊受到脂肪餐等刺激后,可在15min内将其内的浓缩胆汁排出一半。⑤经手轻柔而持续地按压胆囊区后,胆囊可发生排空,但突然用力按压则否。⑥摘除有功能的胆囊后胆总管可发生一定程度的扩张。⑦消化道蠕动冲的幅值、持续时间及频率也与胆管基础压和胆汁的流动有密切关系,但蠕动冲超过一定值后,频率增加或持续时间延长则不一定能促进胆汁流,甚至还可能使其减慢。
很多激素和肽类都对Oddi括约肌有影响,其中缩胆囊素对括约肌的作用研究较为广泛,它可使胆囊收缩,降低Oddi括约肌包括胰管括约肌的张力及收缩幅度。促胰液素对胆道括约肌无明显作用,但对胰管括约肌则有抑制作用,而对胆管括约肌则仅在药物剂量下才发挥抑制作用。此外,经过动物实验研究的激素及肽类有胃泌素、五肽胃泌素、组胺和前列腺素E1。组胺和前列腺素E1都能降低括约肌的收缩活力,前列腺素E2、胃动素及蛙皮素也有类似作用。血清素和内啡肽则对Oddi括约肌不同部分有不同的作用。
部分药物对括约肌作用的研究。丁基山莨菪碱可阻断括约肌的收缩活动并降低基础压;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可降低括约肌的基础压和收缩幅度,但不减少频率;吗啡既增加收缩的频率也增加基础压;喷他佐辛(镇痛新)仅增加基础压,而丁丙诺非(叔丁啡)则对括约肌无任何作用;哌替啶可降低收缩频率;安定对基础压和收缩活动都没有影响;对于Oddi括约肌运动障碍者,硝苯地平(心痛定)可降低括约肌的各种活动,但对正常人则没有这种作用;胆道局部灌注乙醇可明显提高基础压,但乙醇经胃和经静脉途径进入体内的效应则各不同。以上结果及其他一些药物的效应。
胆道运动功能障碍一般治疗
胆道运动功能障碍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轻症患者可应用镇静药及抗胆碱能药物,如地西泮(安定)、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等可能奏效;亚硝酸戊酯和硝酸甘油也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因而能缓解括约肌痉挛而发挥作用,但可有全身性的不良反应,且长期应用后可发生耐药现象而不能发挥作用;胰高糖素、缩胆囊素及蛙皮素尽管都可能有效,但由于其价格昂贵、使用不便及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故而限制了其使用的广泛性;钙离子拮抗药如硝苯地平(心痛定)也可用于缓解括约肌痉挛。
有疼痛、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且可能存在感染者,应采用能在胆汁中发挥作用的抗生素,如利福平等;有十二指肠炎、高胃酸症或消化性溃疡与胆道运动功能障碍并存者,可采用抑制胃酸分泌及保护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药物进行治疗,而对有胃酸缺乏者,需要时可加用0.5%稀盐酸口服以刺激食欲。
2.手术治疗
1.oddi括约肌气囊或水囊扩张术:
有人对疑为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分别施行气囊扩张(gruntzig气囊)术和假性扩张,所有患者oddi括约肌基础压均正常,两组间疗效无显著差异。但由于这些患者的诊断未能确定,也未对基础压增高者进行扩张术研究,因此目前的结论只能说气囊扩张术对oddi括约肌基础压正常者可能无效。水囊扩张术由于对患者的分类及采用的对照不合理,因此其疗效尚不能作出结论。
2.括约肌切开术:
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应用于胆道取石后不久,这项技术便开始应用于治疗括约肌运动障碍所致的胆性疼痛,括约肌基础压超过40mmhg的患者,90%以上都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在基础压低于40mmhg的患者,疼痛缓解率则不到40%,模拟性操作者中的缓解率约30%,但有极少数报道基础压与疗效无关。大多数报道切开术都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6%,因此这种操作应在仔细考虑后进行。总的说来,括约肌切开术对oddi括约肌静止压超过40mmhg者,尤其对所谓的胆囊术后综合征患者疗效较好,而对静止压正常者疗效较差。由于胰管括约肌切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且疗效不佳,故多数学者认为不宜施行。
3.外科手术治疗
大多数患者经前述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如果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症状仍不能缓解,亦不宜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者,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胆道运动功能障碍辨证论治
胆道运动功能障碍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柴胡、枳壳、白芍、红花、赤芍、丹参、莪术等。胆为奇恒之腑又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所以通腑泄浊也是治疗胆道并发症不可或缺的法则,只有使胆道通畅,胆腑浊邪外泄,胆道并发症才可缓解,常用药物有茵陈、栀子、大黄、郁金、金钱草、海金沙。经临床观察我们归纳,胆道并发症的治则为疏肝活血,通腑泄浊。通腑泄浊根据患者的证候类型选用温通和寒通,湿热瘀阻的用寒通法,加黄柏、龙胆草;寒湿阻滞的用温通法,加附子、干姜、桂枝。
胆道运动功能障碍预防
预防:针对引起胆道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疾病进行治疗和预防。
胆道运动功能障碍一般护理
胆道运动功能障碍护理
1.戒烟酒及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浓烈调味品,如芥末油等,以免刺激胃肠道,诱发或加重病情。
2.宜进清淡、易消化、少渣、温度适宜、无刺激性、低脂肪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切不可图一时痛快而“放开手脚”,大吃大喝,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胆道运动功能障碍饮食原则
胆道运动功能障碍饮食保健
预后:
胆道运动功能障碍虽然诊断较为复杂或困难,病程也相对较长,但预后大多良好。
保健:
1.尽量减少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的食用量,不吃肥肉、油炸食物,尽可能地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
2.有相当一部分胆囊炎和胆石症的形成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过高和代谢障碍确有关,因此要限制鱼子、各种蛋类的蛋黄及各种食肉动物的肝、肾、心、脑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3.烹调食品以蒸、煮、炖、烩为佳,切忌大量食用炒、炸、烧、烤、熏、腌制食品。
4.增加鱼、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富含优质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的食品食用量,以保证热量供应,从而促进肝糖元的形成,保护肝脏。
5.多吃西红柿、玉米、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以保持胆囊上皮细胞的健全,防止上皮细胞脱落构成结石核心,从而诱发结石,或使结石增大、增多。
6.若条件许可,平时可多饮新鲜蔬菜或瓜果汁,如西瓜汁、橘子汁、胡萝卜汁等,并增加饮水、吃饭的次数和数量,以增加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减轻炎症反应和胆汁淤积。
7.少吃大头菜、芹菜等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以免因难以消化而增加胃肠蠕动,从而引发胆绞痛。
8.戒烟酒及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浓烈调味品,如芥末油等,以免刺激胃肠道,诱发或加重病情。
9.宜进清淡、易消化、少渣、温度适宜、无刺激性、低脂肪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切不可图一时痛快而“放开手脚”,大吃大喝,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诱发胆道出血而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