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好发于空肠、盲肠及右半结肠,儿童、青壮年血管畸形以空回肠多见,而中老年血管畸形以结肠、尤其以右半结肠多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和继发性贫血。
二、发病机制
先天性动静脉畸形,其病理变化为黏膜下动静脉间交通,静脉动脉化,静脉壁增厚、扩张、扭曲、硬化。多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常伴有心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和主动脉狭窄;后天性为继发于某些疾病,如门静脉高压症肠病,老年人黏膜下静脉壁退行性变伴慢性便秘,使穿行于肠壁肌层的黏膜下静脉因肌肉收缩反复受压迫,导致静脉内腔压力增高,静脉扩张,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功能减退,动静脉直接沟通,形成功能性动静脉瘘。小肠血管畸形与结肠血管畸形常相伴随发生。
肠道血管畸形一般治疗
一、治疗
无症状的血管畸形无需治疗,对于有出血的患者,常规治疗与上、下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相同。此外,还可行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导管治疗及激素疗法。
1.内镜下治疗 对于内镜可以到达的部位可以行内镜下电凝、激光及注射硬化剂等治疗。
2.手术治疗 仅适用于内镜下治疗多次而无效的出血患者,以及危及生命的大量出血患者。应尽量避免盲目的手术治疗,因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并未降。
3.导管治疗 是在血管造影发现病灶的基础上,经导管灌注药物(如垂体后叶素、特利加压素、血凝酶或氨甲环酸等)及将明胶海绵剪成2mm左右的小块与造影剂混合后经导管注入病变的供血动脉,以达到止血的效果,但有可能发生肠缺血、肠坏死等并发症,故对肠管的血管栓塞应持慎重态度。若是终末支血管,应禁忌栓塞治疗。
4.激素疗法 近来有学者应用雌激素-孕酮治疗肠道血管畸形并出血者,取得一定疗效,其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电镜研究显示,雌激素可恢复异常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另外,对微血管循环状态及凝血机制也可能有一定的改善。
二、预后
术中如能发现活动出血灶,切除病灶所在肠段,出血则能立即停止,但必须仔细、全面检查全部肠管,以免遗漏。即使如此在病灶切除后仍有再发生出血的报道,多是因为手术时其余的病灶尚未发生出血而未被检出。肠血管畸形病例手术后出血复发率7%~90%,术后出血复发率相差如此大,与出血定位是否准确,病灶切除是否彻底有关。
术中如能发现活动出血灶,切除病灶所在肠段,出血则能立即停止,但必须仔细、全面检查全部肠管,以免遗漏。即使如此在病灶切除后仍有再发生出血的报道,多是因为手术时其余的病灶尚未发生出血而未被检出。肠血管畸形病例手术后出血复发率7%~90%,术后出血复发率相差如此大,与出血定位是否准确,病灶切除是否彻底有关。
肠道血管畸形一般护理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
肠道血管畸形饮食原则
肠道血管畸形吃什么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上应食含有丰富蛋白质类等食品,如瘦肉、牛肉、蘑菇、大枣、芝麻。另外,虚证防治食品还有木耳、山药、香菜、韭菜、茄子、芡实、菱、藕、茴香、荔枝、鸡、羊肉、无花果等。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