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肺炎疾病病因
1.发病原因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呈微小双球杆菌状,长0.3~0.6μm,宽约0.3μm,通常寄生于病人的血管内皮细胞内和体虱的肠壁上皮细胞内。病原体对热、紫外线和一般化学消毒剂极为敏感,56℃ 30min或37℃ 5~7h即被杀灭。对低温、干燥有较强耐受力,-20℃以下可长期保存,在干燥虱粪中可保存活力达数月。莫氏立克次体在形态、染色和对热消毒剂等的抵抗力均与普氏立克次体相同,无法区别,但它对豚鼠、大白鼠和小白鼠极为敏感,注射后致豚鼠发热、阴囊高度红肿、致小白鼠、大白鼠发热、致死。而普氏立克次体所致豚鼠的阴囊反应远较莫氏立克次体所引起者为弱,它对小白鼠、大白鼠也缺乏致病性。故用豚鼠、小白鼠或大鼠接种试验,以区别普氏和莫氏立克次体。
2.发病机制
立克次体先在局部细胞内生长繁殖,继而造成立克次体血症侵入各组织器官,形成典型的增生性、血栓性或坏死性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性肉芽肿(也称斑疹伤寒结节),此种病变累及全身,尤以皮肤的真皮、心肌、肺、脑、肝、肾、肾上腺等处受累明显,引起各种相应的临床症状。病原体释放的毒素引起各种中毒症状。发病后2周,血管病变最突出,如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栓塞及瘀斑等,可能与继发迟发性变态反应有关。在肺部发生支气管肺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局部充血、水肿、肺泡内渗出、实变,富含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红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姬姆萨或革兰染色组织切片,显示肺泡间质增生伴大量单核细胞浸润。在支气管上皮、单核细胞中可存在大量立克次体。若继发细菌性感染,则以肺炎球菌多见。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基本相同,只是后者血管病变较轻。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肺炎一般治疗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肺炎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治疗与Q热肺炎治疗相同,氯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均有特效。四环素用量为2g/d,分4次口服。多西环素也可以替代氯霉素或四环素成人量200mg/d,2次分服。国内尚有用每次200mg顿服取得良好疗效的报道。疗程一般为1周,或体温正常1~2天后停药。伴发细菌感染应根据痰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对于合并严重神经系统疾患的昏迷、吞咽及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者应加强护理,予以鼻饲、吸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确保呼吸道通畅。并发心力衰竭、休克时,应积极纠正心力衰竭、抗休克,辅以必要的氧气吸入。
2.预后
近年来流行性斑疹伤寒多属轻型,加之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只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效果满意,预后良好。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肺炎预防
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出发,广泛开展爱国卫生教育和各项活动,大力进行灭虱防虱、灭鼠灭蚤活动,增强全民的卫生防病意识。在流行性斑疹伤寒的流行地区居住者可进行灭活疫苗接种。地方性斑疹伤寒多系散发,故仅对某些从事病原体操作人员和灭鼠人员进行预防性疫苗注射。对医护人员及从事灭鼠、灭蚤、灭虱人员,要求在工作时穿防护衣,将其颈、腕开口处扎紧,操作完毕将防护衣煮沸,以达到杀蚤、杀虱、消除病原菌的目的。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肺炎一般护理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肺炎护理及其他
注意病人的保暖,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适当休息,多饮水,不宜过多地活动,注意个人生活用品的消毒处理等等。
多食维生素、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对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消毒、灭菌很重要。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肺炎饮食原则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肺炎饮食保健
肺炎患者不适宜吃什么?
肺炎属急性热病,消耗人体正气,影响脏腑功能,易于导致消化功能降低,食物应以高营养、清淡、易消化为宜,不要吃大鱼、大肉、过于油腻之品,以免中焦受遏,运化不利,营养反而不足。油腻之品大多性属温热,可以生内热,湿滞为痰,不利于肺气的早日康复。
辛辣食品性质温热,易化热伤津,而肺炎又属热病,两热相加,犹如负薪救火,使病情加重。所以,肺炎患者在膳食中不应加入辣椒、胡椒、芥末、川椒等调味品。
酒也属辛热之品,可刺激咽喉及气管,引起局部充血水肿,肺炎患者应禁用。
水果要适量也要选择品种:肺炎患者适量的多饮水和进食水果对疾病的康复是有利的。多数水果对本病有益,但不宜吃甘温的水果,如桃、杏、李子、橘子等,以免助热生痰。即使是一些寒性水果,也非多多益善。如果过量的吃一些寒凉性质的水果,可损伤到脾胃的阳气,有碍运化功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