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外耳道疖肿

    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皮肤急性局限性化脓性病变,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是耳科常见病之一。夏季多发。其病因多为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或洗澡时及游泳后外耳道积水,使局部表皮软化,易被细菌侵入感染。另外,化脓性中耳炎脓液的浸渍,以及某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可诱发外耳道疖肿。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耳鼻喉科,中医科
    疾病别称:局限性外耳道炎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经常挖耳者多见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95%
    治疗周期: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 —— 1000元)
    疾病症状:外耳道疼痛,间歇性耳痛,耳痛
    相关检查:外耳检查,耳镜检查法
    并发症:
    治疗药品: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甲苯磺酸妥舒沙星片,甲苯磺酸妥舒沙星片
  •   一、病因:

      因该部位皮肤上的毛囊和皮脂腺易被葡萄球菌感染,以夏秋季节多见。其诱因多为挖耳、游泳、中耳长期流脓等损伤或刺激外耳道皮肤;全身的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长期便秘、内分泌紊乱、贫血等,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均易致本病。

  • 外耳道疖肿一般治疗

      一、治疗:

      外耳道疖肿早期可作热敷或理疗。疖肿初起时可用碘酒,亦可用1%酚甘油敷,疖肿成熟后可待其自溃或切开排脓。每日换药1次,先用30%双氨水清洁脓性分泌物,去除脓痂,再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或硼酸软膏包扎。如疼痛和发热较重,可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用止痛药。

    外耳道疖肿辨证论治

      一、治疗:

      单验方

      1、将活苍耳子虫100条,浸入到毫升芝麻油中,使其窒息而死。再加入冰片1克,放置7天后使用。用时取苍耳子虫l条研成糊状,放在疖肿表面,若有空隙,用蘸有苍耳子虫浸油的小棉球填满,使苍耳子虫糊能与疖肿紧密接触,直到第二天换药时放出,每日换药1次。

      2、取熊胆0.1克,白矾20克,生甘草20克。先将白矾、生甘草分别煅存性,研为极细末,过筛后与熊胆共研极细末,并存备用。用时取该药末0.3克,吹入患耳病灶处,每日1次。

      针灸:耳痛剧烈时,可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等穴,以疏通经络,泄热止痛。

      外治:用黄连膏、紫金锭局部涂敷,每日1次。

      疖肿已成脓者,应切开排脓,或用针挑破脓头,放出脓血后用黄连膏敷。

  •   不要随便挖耳。游泳后,若耳内有积水,可将头侧转,使耳朝下,单足跳跃数次,将耳内积水倒出,以免发炎。若有耳垢宜加清除。并避免潮湿等刺激,可防止本病。

  • 外耳道疖肿一般护理

      一、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4.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 外耳道疖肿饮食原则

      一、食疗方:

      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食辛辣食物。

局限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皮肤急性局限性化脓性病变,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是耳科常见病之一。夏季多发。其病因多为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或洗澡时及游泳后外耳道积水,使局部表皮软化,易被细菌侵入感染。另外,化脓性中耳炎脓液的浸渍,以及某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可诱发外耳道疖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