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一常见心律失常,且随年龄增加,至今缺少有效的处理措施,成为心血管病领域的重要社会课题。房颤发生后不同程度地损伤心脏。房颤使心房收缩力丧失,减低心室收缩后期流入心室的血流,也妨碍房室瓣 ...
(房颤)是一常见心律失常,且随年龄增加,至今缺少有效的处理措施,成为心血管病领域的重要社会课题。房颤发生后不同程度地损伤心脏。房颤使心房收缩力丧失,减低心室收缩后期流入心室的血流,也妨碍房室瓣的关闭和协调,这些都减低心排出量,在老年人或已有心脏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可诱发心力衰竭。其次,房颤突发时心室率往往快速,>110次/min,除产生症状外也影响血流动力学。长期心室率>100次/min可能是引起心动过速心肌病的一个因素。在电生理学及组织学上,房颤必然引起心房重构 ,严重时成为不可逆性。扩大的心房内血流瘀滞容易形成血栓,已证实脑栓塞并发症在房颤中数倍于无房颤者。为此有人主张对房颤患者应给予至少1次转复机会。
无论何种类型的房颤,恢复窦性心律后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药物)保持窦性心律。否则极易复发,文献报道常用的药物应用6个月时仍能保持窦性心律者不多。当前有许多临床试验,验证药物维持窦性心律效果,但是影响药物效果的因素很多,如左房体积大小、病程长短、原发心脏病性质、心脏功能、年龄等。因此在将试验结果用于临床,仍需个体化。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
能够有效预防房颤复发的药物,应是可以延长心房有效不应期,抑制房内传导。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的效果均不够满意。
1.I类药物
(1)IA类药物:其中应用时间最久经验最多的当属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与之大致相似。奎尼丁可以作用于心房肌,延长传导及不应期。半个世纪以来它是转复房颤并且维持窦性心律的主要药物,但因可诱发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扭转性室速),近年应用减少。1990年Coplen等[1]对1970~1980年文献进行荟萃分析,选出合乎当今循证医学要求有对照的临床试验6篇,慢性房颤共808例,其中半数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缺血性和“孤立性”房颤分别占16%和12%。转复为窦性心律后用奎尼丁平均随诊3年,分阶段与对照比较,保持窦性心律效果差别显著(表1)。
表1 奎尼丁与对照组比较保持窦性心律效果(%)
组别
3个月
6个月
12个月
对照组
45
33
25
奎尼丁组
69
58
50
两组差别
24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