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ISAR-COOL试验对比研究了410例非ST段抬高ACS患者的早期PCI(6h,中位数2.4h)和近期PCI(3-5d,中位数84h)的临床疗效。30天随访结果显示,早期PCI明显降低ACS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5.9%VS11.6%,P=0.04)。 ...
与STMI介入治疗不同,早期介入指征尚不明确,NSTMI患者是否需要介入治疗及介入治疗的时机一直存在争议。
早期的ISAR-COOL试验对比研究了410例非ST段抬高ACS患者的早期PCI(6h,中位数2.4h)和近期PCI(3-5d,中位数84h)的临床疗效。30天随访结果显示,早期PCI明显降低ACS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5.9%VS11.6%,P=0.04)。
最新的针对非ST段抬高ACS患者的TIMACS前瞻性研究表明,6个月后,早期PCI(24小时内,中位数14h)比延迟PCI(经一般处理36h后,中位数50h)能降低主要终点事件(死亡、新发心梗、中风)发生率(9.6%VS11.3%,p=0.15),但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可能与样本数有关,但次要终点事件(死亡、新发心梗、顽固性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9.5%VS12.9,p=0.003),其中主要因为顽固性缺血明显降低所致(1.0%VS3.3%,p<0.001),有顽固性缺血患者随后发生心梗的风险高于4倍。GRACE评分大于140的高危患者早期PCI受益明显,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比延迟PCI明显降低(13.9%VS21.0%,p=0.006),而GRACE评分小于140分的中低危患者受益不明显(7.6%VS6.7%,p=0.48)。
2 NSTMI介入治疗的时机选择
从ISAR-COOL和TIMACS试验可以看出,NSTMI特别是高危患者,选择早期PCI较之选择保守治疗有更良好的临床疗效。对NSTMI患者PCI的指征建立在危险分层的基础上。
中、高危以上的NSTMI患者行PCI应遵循首先进行危险分层,危险度越高的患者越应尽早行PCI。
具有下列临床表现的极高危(符合1项即可)且无严重合并疾病、冠状动脉病变适合PCI的患者,争取在2小时内紧急行PCI治疗:(1)严重胸痛持续时间长、无明显间歇或胸痛>30
min;(2) cTnT显著升高(>0.1 ug/L);(3)ECG示ST段显著压低(≥2 mm)持续不恢复或范围扩大。(4)血流动力学不稳定;(5)有心力衰竭症状或体征(LVEF<35%),新出现或恶化的二尖瓣返流;(6)严重恶性心律失常;(7)既往PCI或CABG患者。
具有下列临床表现的中、高危患者(符合1项即可)可在72小时内实行PCI治疗:(1) cTnT升高(0.01-0.1 ug/L);(2) ECG有ST段压低(<2 mm);(3)强化抗缺血治疗24 h内反复发作胸痛;(4)有MI病史;(5)造影曾显示冠状动脉狭窄;(6) 肾功能不全GFR<60 ml/min); (7)
LVEF<40%;(8)糖尿病。
对于低危NSTMI患者风险大于收益,不主张行PCI。